首页 > 分享 > 一草一木总关情,漫谈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传承

一草一木总关情,漫谈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传承

一笛清韵渺然去,半坡瘦竹吟秋风。大家好,我是竹吟风。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中国插花艺术的历史传承。

追溯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近源可说来自佛前供花,远源可说来自先秦民间生活习俗。《诗经》描写青年男女互赠花卉的情景,可视作中国古代原始插花形式。“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图>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可以遥想当年,在流水汤汤的溱河、洧水边,执子之手,互赠芍药,传情会心,呈现一幅北方绵远悠长的古典情爱画图。“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楚辞》则以南方的花枝香草为媒介,既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也装饰年轻人的梦想,那个等待的姿态,至今意兴勃郁,令人情思飞扬。所以,如果从非容器插制算起,则中国插花艺术至少已逾3000年。原始插花也许造型简单,甚至根本不讲究技巧,但在朴实无华的形式中,突显奇幻内涵和人文之美,孕育了华夏民族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若以容器插制计算,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壁画、新疆瓦丰县尼雅遗址东汉绣片花饰、汉陶盆,等等,都表明原始容器插花的一种雏形,且最迟也在东汉开始流行。而瓶花插制也大概在此时出现。如佛前供花常以瓶插贮,《修行本起经》云:“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说的就是瓶花供佛之一例。古人不满足于折枝花的直接传情方式,渐将室外花草树木植进居室,把自然的生机和意趣引入室内;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审美观念转变的反映。后世兴盛的宗教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民间插花等形式,还有诸如理念花、写景花、心象花、造型花等由此发展出来的各种插花艺术观念,莫不与此审美观念的转变紧密相关,也说明器皿插花的审美表现力持久弥新而异彩纷呈。

插花艺术至明代中晚期,已臻成熟完善和系统化。瓶花成为此期主流形式,其构图布局、花材容器、品鉴赏玩所透露的美学原则,深受当时阳明心学影响,结合“理”、“象”、“气”、“数”等概念,建构起了完整而周延的花艺理论体系,并以清、疏、淡、远为主要的审美旨趣。相比元代沿袭宋代传统,明代插花艺术出现新变,突出点就是远离政治场域而营造一个纯粹的审美场域。

尤其可贵的是,明代文人不仅参与花艺活动远比前代频繁,而且在花事实践中形成许多经验总结和理论著作,计有高濂《遵生八笺》中的《瓶花三说》,何仙郎的《花案》,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程羽文的《花历》和《花小名》,以及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等等。其中,《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等三篇,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是明代插花实技的经典代表,是中国花艺史上的重要作品,当然也是瓶制插花艺术的理论结晶。

草木本来无所谓有情或无情,却由于人们的情感投射,故生“一草一木总关情” 的感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瑞士哲人亚美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这也即王国维所说“一切景事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移情作用经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那些互相掩映而妙趣万端的花草枝叶,那些千姿百态而意味深长的各式花瓶,在移情和通感作用下变得栩栩生姿,同时成为文人雅士玩赏的“幽栖逸事”。

情之可贵者,相悦以解也。但是,相悦以解又谈何容易!故要真正领悟这些“幽栖逸事”并且在此活动中蕴成一种“意义的向往”殊非易事。盖因此等活动难解难懂,在其幽,在其逸,轻灵而婉曲、高远而深微,非格调旷雅和境界寥廓者不能品鉴和赏评。清代叶燮《原诗·一瓢诗话》云:“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惚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此岂俗儒耳目心思界分中所有哉?”俗人是欣赏不了的,也插不出别具意蕴的心象之花。张谦德在开篇即借梦蝶斋徒之口感叹,“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这绝非无端呻吟、故作惊人之语。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他们优游俯仰其间,摩挲叹赏而流连咨嗟,经常在手舞神移的时光里,释放了生存的窘意,提升和开拓了风雅的能力及经验。《汉宫春色》提到四季佳时宜做的一些事情,都与插花有关:春宜浇花折柳和倚案读书,夏宜竹下小立和远望荷沼,秋宜对月折桂和倚窗赏菊,冬宜玩雪折梅和围炉清谈。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就是在这些优雅清闲的艺事活动之中完成的。“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榻。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元人张贞居的散曲《水仙子》把这四种雅艺的潇洒清闲的神韵毕呈纸上。真正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无须豪华艳冶、繁缛复杂来铺垫,简、淡、清、疏、逸、闲,是主要的构成法则。即便读一读这曲,也会在不知不觉间领略和体验到古人彼时的心境,而惟其幽逸难解,更让人心思之神往之。

古代文人善于从一枝花、一片木、一角山、一汪水中体悟出绵邈深广的世态万象,寄寓自己或汪洋恣肆或悠长飘逸的心灵意绪,总能于细微处见出宏大,于清浅中见出深刻。明代帝王崇俭尚简,波及朝野,花事活动从规模上讲亦已不如唐宋普及和盛行。然而,商品经济日益阜盛,科技进步渐次推动,花卉种植业随之迅速发展。又因明代文人参政遭遇的风险极大,遂投身休闲活动以规避政治险境,插花活动于是在文人雅士的促进下,盛极一时;文人插花也成为花事群体代表。

相比宋元以盆花为主潮,明代插花容器主要选择瓶子,瓶花是主流,以格高韵胜有别于前代。瓶者,从缶,并声,或作缾;《故训汇纂》引《慧林音义》注云:似罂而口小曰缾。正是依凭这种口小肚深的容器,明代瓶花盛行,影响相关艺术门类,如《岁朝清供》的“十全瓶花”成为明清画家极爱的画题,明人边景昭、清人永瑢等都有此题作品留传。可以说,明代人插出了“一代之雄”的瓶花艺术作品和理论著作。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草一木总关情,漫谈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传承
瓶花清味: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全本
茶书精选:瓶花清味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 一本书掌握中国插花艺术的渊源流派和发展演化!
荔湾区东漖中学举行“一花一叶总关情”青春花语插花比赛
藤纤藤蔓总关情——山藤花艺创作
瓶花清味: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pptx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
探析中国插花的历史与文化——简评《中国插花简史》
“一花一石总关情”2021湖南;湘潭花石第七届湘莲文化节开幕
年宵旺季花店兴 朵朵鲜花总关情

网址: 一草一木总关情,漫谈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传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793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巴洛克、古典主义、洛可可从何而来
下一篇: 惠兰和大花蕙兰一样吗?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