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1、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于水面生长,又叫水浮莲。又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其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叶全缘,光滑有质感。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是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但是也有害处: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太强了,覆盖在整个湖面,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动物没有得到充分的空气与食物,不能够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甚至有时会堵塞水道。
2、浮水草本或根生于泥中,高30-50厘米;茎极短,具长匍匐枝,和母株分离后,生出新植物。叶基生,莲座状,宽卵形或菱形,长和宽2.5-12厘米,顶端圆钝,基部浅心形、截形、圆形或宽楔形,全缘,无毛,光亮,具弧状脉;叶柄长短不等,可达30厘米,中部膨胀成囊状,内有气室,基部有鞘状苞片。花葶多棱角;花多数成穗状花序;直径3-4厘米;花被筒长1.5-1.7厘米,花被裂片6,卵形、矩圆形或倒卵形,丁香紫色,外面近基部有腺毛,上裂片在周围蓝色中心有一黄斑;雄蕊6, 3个花丝具腺毛。蒴果卵形。 美洲原产;我国南北各地栽培或变为野生。生于河水、池塘或稻田中。为家畜和家禽饲料;嫩叶和叶柄可作蔬菜。本种繁殖迅速,有时堆塞水道,成为害草。
——园林用途:
水葫芦是浮水草本植物,须根发达,茎极短,花为浅蓝色,呈多棱喇叭状,上方的花瓣较大;花瓣中心生有一明显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养眼、靓丽。常是园林水景中的造景材料。植于小池一隅,以竹框之,野趣幽然
——生态习性:
1、水葫芦十分喜肥,尤其是氮肥,水层养分含量高时,则植株高大,根系较短,开花少,繁殖快而产量高;养分低时则植株小,根系长,叶色黄,葫芦带紫,容易开花,产量较低。
2、水葫芦喜温,在0 ~40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13 ℃以上开始繁殖,20 ℃以上生长加快,25 ~32 ℃生长最快,35 ℃以上生长减慢,43 ℃以上则逐渐死亡。
3、水葫芦自然结实率低,能从根际不断长出匍匐枝形成新株,进行无性繁殖。因其喜温好湿,不耐霜冻,种苗常用塑料薄膜等覆盖或温室保温,也可引灌工厂余热水、温泉水保苗。春季气温13℃左右时,种苗开始生长,即可陆续移放到水面。为防止种苗散失,常采用分格围养。当温度上升到25~30℃时,在水质较肥的条件下,单株 1个月内可繁殖到10~40株,最多可达80株。用种子繁殖时,宜先浸种5天,然后播于湿润土面。在25~30℃条件下,经 5~10天萌发。幼苗长出7~8片叶时,即可移到水中培育。
4、水葫芦根系吸收力强,能富集水中养分。鲜草含氮素0.24%,磷酸0.07%,氧化钾0.11%,粗蛋白质 1.2%,粗脂肪0.2%,粗纤维1.1%,无氮浸出物2.3%,灰分1.3%,水分占93.90%。除用作猪饲料和制作堆肥外,因其对砷敏感,还可作为监测水体中砷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当水体中含砷0.06ppm时,叶片先端出现水渍状失绿斑点,继而病斑扩大,叶片失水枯黄翻转。因具有富集水中锌、铅、汞、镍、镉等重金属和去除水体悬浮物的功能,可用以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但须妥善解决植物残体腐烂引起的再污染。也可用作观赏植物。但生长过旺时,常阻塞河道,成为一种害草。
——主要产地:
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管理养护:
1、生态破坏
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极其旺盛,一旦有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它便快速生长,并成为当地的优势物种,抑制或影响其他物种的生长,破坏生态多样性,极易造成该地区生态恶化,物种单一。生物圈也存在着平衡,由于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抑制,致使生物圈总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生物圈的这种平衡对抵御外界条件的不良影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有不良的外界因素来临时,这个生物圈就可能在扼制不良因素的基础之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葫芦的入侵打破以至摧毁该地区原来的平衡,而建立了一个水葫芦占绝大多数的侵略性的平衡;这个平衡的建立不仅使该地区原有的平衡更加的脆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它破坏了生态的多样性,使一些物种在该地发生灭绝。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了80年代,16种水生植物已经难觅踪影,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濒临灭绝。当水葫芦繁殖很旺盛时,常能将水面染成绿色,当大量繁殖可以掩盖整个水面,影响大气与水中气体交换、降低光线对水体穿透力,影响水底生物增长,增加水体CO2浓度,不仅造成生态危害还降低水产品产量和品质。
2、河道影响
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水葫芦在上海和宁波发生过严重堵塞河道的情况,有的地方水葫芦的密集度甚至达到了可以承受人在上面行走的地步,致使航运一度瘫痪。此外,水葫芦还危及到水厂的安全生产、水泵吸入水葫芦将造成滤池堵塞、自来水厂停产,对城乡饮用水供水造成危害。
——花语:
此情不渝。对感情、对生活的追求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