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东方神韵绚丽绽放,你绝对不能错过无髯鸢尾的奇观!

东方神韵绚丽绽放,你绝对不能错过无髯鸢尾的奇观!

东方神韵绚丽绽放,你绝对不能错过无髯鸢尾的奇观!

_高亦珂_

西伯利亚鸢尾为代表的无髯鸢尾类富有优雅、宁静的东方神韵。近年来,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优良的抗逆性,西伯利亚鸢尾育种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无髯鸢尾类花的垂瓣上无附属物,花园中广泛栽培的主要包括西伯利亚鸢尾(SibirianIrises)、拟鸢尾(Spuria Irises)、海滨鸢尾(Pacific Coast Iris)、花菖蒲(JapaneseIrises)和路易斯安那鸢尾(LouisianaIrises)5个品种群。它们在高度、花型、生长特性和栽培方法上有很大差异。中国无髯鸢尾野生资源丰富,主要有溪荪、北陵鸢尾、金脉鸢尾、西藏鸢尾、西南鸢尾、长葶鸢尾、黄花鸢尾、云南鸢尾、燕子花、玉蝉花、山鸢尾、紫苞鸢尾、细叶鸢尾、大苞鸢尾、马蔺等。

西伯利亚鸢尾'Burgundy Fireworks'

西伯利亚鸢尾

西伯利亚鸢尾株丛密集,叶片细长如禾草状,花朵虽较小,但一大丛花葶上开满花,十分壮观。是除有髯鸢尾以外,栽培应用最多的一类,适于在庭院和花境中种植。

西伯利亚鸢尾可分为西伯利亚亚系和金脉鸢尾亚系2个亚系。西伯利亚鸢尾亚系原产亚洲、欧洲北温带地区,株型雅致,花以蓝紫色和白色系等冷色调为主,花期4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生长适应性强、养护少,喜潮湿环境,非常适合现代园林低维护、低碳的要求。

英国植物学家戴克斯第一个将海滨鸢尾系与西藏鸢尾( Iris clarkei )、黄花鸢尾( Iriswilsonii )和金脉鸢尾( I. chrysographes )成功杂交。佩里(Perry)继续了戴克斯的工作,完成了跨系混合杂交,1927年,他将金脉鸢尾与道格拉斯鸢尾( I. douglasiana )杂交获得后代‘Margot Holmes’。在20世纪下半叶,育种者麦加维(McGarvey)将西伯利亚鸢尾与西南鸢尾亚系杂交成功。

金脉鸢尾与西伯利亚鸢尾杂交后代

著名鸢尾育种人麦克埃文(McEwen)培育出奶黄色的品种‘黄油与糖’(‘Butterand Sugar’),是西伯利亚鸢尾中最早的黄色花,他还利用秋水仙素获得了四倍体西伯利亚鸢尾。20世纪80年代,德国育种人托马斯(Tomas Tamberg)将四倍体西伯利鸢尾亚系与西南鸢尾亚系杂交,得到了可育的杂交后代,且结合了双亲的优点,适应性强,花色丰富。他还利用秋水仙加倍的方法在西伯利亚鸢尾的远缘杂交上取得了突破。目前,西伯利亚鸢尾品种已极为丰富,花色各异,甚至培育出复杂的复色花,花型有单瓣、重瓣,花期有早花型、晚花型等不同类型。

眼影鸢尾

花菖蒲

花菖蒲又称日本鸢尾,原始种为玉蝉花(Iris ensata)。日本有500余年的花菖蒲栽培历史,品种数千个。花菖蒲花大、变化多、花色丰富。花朵直径可达30厘米,花被片从6片到重瓣的9~12片,花瓣呈现各种色彩变化,叠加同色或非同色深浅不同的脉纹。

花菖蒲‘Dirigo Editor’

日本花菖蒲育种分为江户、伊势、肥后和长井4个品系。其中,长井系最古老,肥后系是主流。现代花菖蒲育种不再区分各系的特点,一致称为花菖蒲(Japanese Irises,JI)。

1930年,美国鸢尾协会的乔治·里德(George M Reed)到日本调查日本鸢尾的原生境和栽培花园,尤其关注花菖蒲,推动了花菖蒲种植者成立了日本花菖蒲协会。同年,日本第一次花菖蒲鸢尾展在东京举办,吸引了大量民众。1930年起,美国的阿莉•佩恩(W.Arlie Payne)从日本引进10个江户系花菖蒲品种,历时40年培育出适应美国气候条件的花菖蒲品种。同时期美国的其他苗圃也开始引进和加入花菖蒲的育种。

花菖蒲‘Dirigo Maiden's Blush’

花菖蒲不耐盐碱,限制了其应用。1964年,德国的马科斯•施泰格(Max Steiger)在碱性土中种植约10000株幼苗,其中成活10株,但遗憾的是,他未完成全部筛选工作就于1969年去世。

拟鸢尾‘Destination’

花菖蒲的四倍体育种始于1964年,阿莉 . 佩恩首次尝试,但没有成功。1972年,麦克 . 埃文解决了花菖蒲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在1973年获得了16株四倍体及嵌合体。四倍体花朵大小与二倍体差别不大,但颜色丰富,花瓣更宽、更厚,茎更粗壮,叶片厚且色深,生长更健壮。

拟鸢尾‘梦蝶’

为丰富花菖蒲色谱,育种者利用花菖蒲与黄菖蒲( I. pseudacorus × I. ensata )杂 交 形 成 了 新 的 鸢 尾 系 列 “ 眼 影 鸢 尾 ”( I.pseudata ),这个组合的杂交育种主要围绕培育黄色的像花菖蒲一样的花大而美,且易于栽培、生长健壮、适应性好的植物。

20世纪90年代,清水弘通过与欧美种子交换,获得一株容易杂交的黄菖蒲,命名为“虞美人”(Gubijin),从该株系与花菖蒲杂交获得的播种苗中选育近30个品种,这些杂交后代花朵大,垂瓣上眼影清晰显著。“虞美人”黄菖蒲的出现,使眼影鸢尾育种进入了新阶段,大量不同花色的杂种被培育出来。

拟鸢尾

拟鸢尾也称琴瓣鸢尾,因外花被的舷部像热瓦甫琴而得名,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主要分布于欧洲,以及俄罗斯各地、阿富汗和中国。拟鸢尾育种与应用主要集中于美国,育种起步较晚,只有约50余年历史,从野生种到品种仅6~7代。拟鸢尾品种多高生,株高90~150厘米,如气候温暖、土质肥沃,可长到170厘米。根茎木质化,茎叶也具坚韧性,每葶开4~5朵花。拟鸢尾花形态与做切花的球根鸢尾相似,而且多数品种高大,花葶直立性好,是具有切花潜力的鸢尾植物。

海滨鸢尾品种

美国鸢尾协会记录拟鸢尾系14个种,11个亚种,5个变种,1个变型。拟鸢尾系可根据休眠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夏末休眠、晚秋开始新的生长,包括白花的东方鸢尾( I. orientalis )和金黄色的鲜黄鸢尾( I.crocea )。另一类是夏季保持绿叶、冬季休眠,包括拟鸢尾( I. spuria )和喜盐鸢尾( I.halophila )等。

海滨鸢尾丛植

最早的拟鸢尾育种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育种爱好者迈克尔·福斯特(MichaelFoster)。之后,埃里克 . 尼斯(Eric Nies)以第一代杂交品种为亲本继续开展拟鸢尾系育种,并在1952年成立拟鸢尾系协会(Spuria IrisSociety,SIS),设立Nies奖。该奖项每年一评,奖励给最受欢迎的拟鸢尾系品种,至2019年已经有17位育种家的64个拟鸢尾系品种获奖。

1943年,卡尔·米利肯(Carl Milliken)利用原种 I. monnieri 培育出了新品种‘WadiZem Zem’,花色为奶油黄色,垂瓣宽大,旗瓣向上直立开放,有明显的抗病毒感染能力,解决了拟鸢尾系在闷热多雨季节易腐烂的问题,是拟鸢尾系育种重要突破。这个品种还为拟鸢尾系橙色花培育提供了遗传背景。1958年,他又培育出垂瓣黄斑变小的品种‘WhiteHeron’。

拟鸢尾系不同色系起源于不同亲本,如黄色系起源于 I. monnieri ,棕色和蓝紫色起源于东方鸢尾和‘Monspur’杂交,缺乏正红色、粉色品种,以及纯白色品种。现代拟鸢尾系育种家的育种工作集中于植株高大型品种,朝着花色丰富、花型多样的方向发展,具体目标是粉红色和纯白色等稀有花色、小花型、连续开花和多倍体育种。

海滨鸢尾

海滨鸢尾类是美国西海岸的特有种,花色丰富,奶白色和蓝紫色常见,缺少纯白色和纯蓝色,垂瓣上具显著的褐色、栗色或红色脉纹。花喉部常有黄色或其他颜色的斑并具显著的“眼影”。它群体花期持续时间长,但因移栽和分株困难,不喜石灰质土壤,限制了其发展应用。

海滨鸢尾的野生种有12个,在重叠的分布区中自然杂交频繁发生。现代海滨鸢尾杂交品种花朵比野生种明显增大,已登录的有1000余个品种,每年还新登录约30个品种。

海滨鸢尾的杂交始于20世纪初,多位育种人参与其中。西德尼 . 米特切尔(SydneyMitchel)在任美国鸢尾学会主席时,曾将海滨鸢尾种子分寄给世界各地的育种爱好者,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海滨鸢尾的育种和种植就开始于这批种子。1973年开始,美国鸢尾协会为海滨鸢尾品种设立“Sydney B. Mitchell”奖章,以纪念他对鸢尾和海滨鸢尾育种的贡献。

米特切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杰克 . 克雷格(Jack Craig)接手了工作并初见成效。因移居日本,他将表现好的幼苗转给乔 . 吉奥(JoeGhio Roy Davidso),并与艾尔伍德 . 摩西德(Elwood Molseed)成立了育种公司。因此,在海滨鸢尾的育种历史中就有了“Mitchell-Craig育种系”和“Craig-Molseed育种系”。

现在,乔 . 吉奥(Joe Ghio)是培育海滨鸢尾品种最多的人,截至目前他已获得了25次“Sydney B. Mitchell”奖章。他在选择野生亲本时,十分关注颜色和垂瓣鲜明的脉纹。他的选育使海滨鸢尾的花瓣增厚,更加耐风雨。

路易斯安那鸢尾

路易斯安那鸢尾( Iris hexagonus )原 产 美 国 南 部 沼 泽 。 由 六 棱 鸢 尾 ( I r i shexagona )、暗黄鸢尾( I. fulva )等约10个野生种及它们的杂交品种构成。它的野生种是进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被研究者认为属半分化种,存在基因渗入杂交。路易斯安那鸢尾不同于其他无髯鸢尾的特征主要有两点:果实六棱,种子具外软木状覆盖物。它的花具有鲜艳的黄色、明亮的蓝色和真正的红色,而红色是很多其他鸢尾花色育种一直求而不能得的。因为易于种植和繁殖,路易斯安那鸢尾引进中国后在长三角地区成为园林绿化中的常见花卉。

路易斯安那鸢尾

1910年,戴克斯通过暗黄鸢尾与短茎鸢尾( I. brevicaulis )杂交获得杂种,但路易斯安那鸢尾育种兴起于二战后的美国,约瑟夫•梅兹威勒(Joseph K. Mertzweiller)于20世纪60年代用秋水仙加倍得到四倍体,在不断培育后,四倍体路易斯安那鸢尾成为主流品种,其生长旺盛、花大、开花量大且色彩丰富,唯一的缺点是四倍体品种不易结实。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花一期||有髯鸢尾
德国鸢尾,这才是鸢尾中的王者。
光照和种皮对有髯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兰花浇水秘籍:这些细节你绝对不能错过!
终于轮到德国鸢尾,贵族气息爆棚的鸢尾
植物录|德国鸢尾。鸢尾花中的极品。
婚礼中最重要的12个必拍镜头,绝对不能错过
彩虹之卉—鸢尾
秋冬家居必备:种点德国鸢尾,让你的花园如彩蝶飞舞
科研工作为鸢尾产业注入活力 | “鸢尾”专题

网址: 东方神韵绚丽绽放,你绝对不能错过无髯鸢尾的奇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8748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菖蒲的花期是什么时候?
下一篇: 花菖蒲会开花吗?什么时候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