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树莲。 王康传 摄
桫椤。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桫椤的幼叶。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鞭叶铁线蕨。 王康传 摄
小叶海金沙。 王康传 摄
鸟巢蕨。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翠云草。 王康传 摄
瘤蕨。 王康传 摄
水蕨。 王康传 摄
编者的话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湿地发现水蕨新物种——邢氏水蕨,海南丰富的蕨类植物再次引发关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种蕨类植物?海南的蕨类植物都有些什么特点?植物学家们又是怎么研究它们的?请跟随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寻琼岛“蕨”迹。
“家底”丰厚 种类数量位居国内前列
从水生到陆生的跨越,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而蕨类植物无疑是这场“革命”当仁不让的领袖。
它们与藻类、苔藓前后脚登上荒凉、炎热、被强紫外线笼罩的陆地,依靠自己极强的适应能力大规模“攻城略池”,创造出一个潮湿、丰盈、瞬息万变的陆地森林王国,甚至一度支撑起不可一世的恐龙时代。
尽管历经数亿年的演化和变迁,在逃过了高温、极寒、火灾、洪水等各种劫难后,如今的蕨类植物大多“卑微”如尘埃,占据着森林的边缘与底层,但在我国唯一具有热带海岛型气候区的省份——海南,人们依旧可以从纷繁的蕨类世界中一窥当时的盛景。
根茎笔直呈树干状,不管不顾地向上生长,几乎将脖子仰到了极致,才看到一簇簇羽状分裂叶片喷如泉涌,从根茎顶端朝四方飘垂。穿行在海南中部的热带雨林,随处可见这样一种绿伞状的植物,它们散布于海拔260米至1600米的山地溪畔或疏林,低调地成为乔木群落中的一员。
有点像椰子树,又好似棕树,直到瞥见它的叶片背后密布着一个个褐色的斑块隆起,且幼叶拳曲状如小儿握拳,其蕨类植物的真实身份终于暴露无遗。
可印象中的蕨不都是矮小纤弱的草本植物,这样一个动辄五六米甚至更高的大家伙也叫“蕨”?翻开蕨类植物的“家谱”,还真找到了这个大家伙的“身份证”——桫椤,一种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
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如今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在热带和亚热带中某些环境特别适宜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而海南正是这样一处“桫椤避难所”。
“桫椤科在中国产桫椤属和白桫椤属,在海南中部山区均有分布,包括粗齿桫椤、大叶黑桫椤、黑桫椤、阴生桫椤、白桫椤等。”在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严岳鸿看来,连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蕨类植物之王”也愿意在海南开枝散叶,当地蕨类的物种多样性由此可见一斑。
状似鸟巢的巢蕨附生于雨林大树,一团一团的满江红悬浮在湿地水面,有着“少女的发丝”之称的铁线蕨如野草般随意簇生……寻访海南中部山区与沿海平原,会发现陆生、附生、石生、水生蕨类应有尽有,它们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长,有的长在石头缝隙或石壁上,有的附生在树干或缠绕攀附于枝桠间,一点点开拓出庞大的生存空间。
曾对海南蕨家族做过系统调查研究的严岳鸿,在他2018年编著的《海南蕨类植物》一书中,共收录海南蕨类植物34科122属506种,占中国蕨类植物总数的22.29%,总属数占比近七成,海南蕨类植物“家底”位居国内各省份前列。
体系独特 海南特有种类三十六种
17年前第一次到访海南时,严岳鸿便被海南的蕨类植物“惊呆了”。
彼时的他正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修蕨类植物分类学,几乎跑遍华南主要山区,采集了数千份蕨类植物标本。就是这样一个阅“蕨”无数的专家,却在海南碰到了一个又一个蕨类新面孔。
“太多新物种了,我在国内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见到过。”严岳鸿认为,海南作为我国唯一具有热带海岛型气候区的省份,地理气候条件与蕨类植物喜温暖阴湿的脾性可谓“一拍即合”,再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由此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蕨类植物体系。
一趟趟奔赴海南岛,专门往人迹罕至的生态秘境去,这些年来严岳鸿共梳理出海南特有蕨类植物36种,包括海南对囊蕨、白沙双盖蕨、海南节毛蕨、海南瓦韦、海南里白等。
“这一数据在国内仅次于台湾,说明海南的蕨类植物具有较高的独特性。”严岳鸿介绍,与国内其他省份蕨类植物以温带成分占优势这一特征不同,海南的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为泛热带性质,因此还拥有不少国外有分布、中国仅产于海南的蕨类植物,截至目前共统计到长柄线蕨、小蒿蕨、尖叶莲座蕨等24种。
独特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与以为已经灭绝的“旧朋友”久别重逢,更是让植物学家们感到格外兴奋。
极危蕨类海南金星蕨时隔近80年后在海南昌江重新被发现,濒危蕨类南洋石韦消失半个世纪后在万宁重现,极危蕨类莎草蕨、戟蕨同样在多年不见野外踪迹后现身海南……在生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未被过分干扰的海南,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学者接力 破解海南蕨类植物密码
海南岛有史可查的现代植物采集始于18世纪70年代。自1878年英国蕨类植物学家William Hancork(中文名:韩威礼)到海南考察蕨类以来,海南蕨类植物历经秦仁昌、王铸豪、吴兆洪、朱维明、邢福武、张宪春、董仕勇等众多中国蕨类植物学家所做的系统研究,留下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
1964年,《海南植物志》一书收录蕨类植物43科114属354种8变种;2012年,《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记载蕨类植物539种及种下分类群;2013年,《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记录450种及种下分类群;2015年,《海南蕨类植物图志》记载516种及种下分类群……
翻阅历年出版的相关文献著作,可以发现海南蕨类植物的物种数据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中。“变多”自然得益于研究活动的频繁开展,让大量新的蕨类植物得以被记载和研究,那“变少”难道是因为部分蕨类种群消失了?
“由于各家分类学观点的差异,海南蕨类植物的种类归属和鉴定仍存在众多争议,这也导致它的物种数据不断浮动。”严岳鸿坦言,由于海南岛长期远离大陆,很多源自大陆的物种在特殊环境下经过长期的隔离分化,物种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是当作已经独立成种的稳定特性还是当作物种演化路上的性状过渡,常使他们难以选择。
34科122属506种,这是严岳鸿和研究团队于2018年梳理出的海南蕨类植物“家底”。两年时间过去,这一数据早已滞后,以至于在面对“海南到底有多少种蕨类植物”这一提问时,他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复。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数十种曾经被记载的海南蕨类植物没有新的采集。对于部分作出不同鉴定意见的物种,也只能暂时作为存疑种处理。”严岳鸿期待着,能继续在海南蕨类植物的世界中探索前行,不断破解关于它的更多奥秘,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认识蕨类植物。
以海南地名命名的特有蕨类植物
海南对囊蕨(蹄盖蕨科对囊蕨属)
白沙双盖蕨(蹄盖蕨科双盖蕨属)
昌江双盖蕨(蹄盖蕨科双盖蕨属)
海南蹄盖蕨(蹄盖蕨科蹄盖蕨属)
海南耳蕨(鳞毛蕨科耳蕨属)
海南符藤蕨(鳞毛蕨科符藤蕨属)
海南复叶耳蕨(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
海南节毛蕨(鳞毛蕨科节毛蕨属)
昌江实蕨(鳞毛蕨科实蕨属)
海南莲座蕨(合囊蕨科莲座蕨属)
海南车前蕨(凤尾蕨科车前蕨属)
白沙凤尾蕨(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昌江凤尾蕨(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琼南凤尾蕨(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海南滨禾蕨(水龙骨科滨禾蕨属)
海南瓦韦(水龙骨科瓦韦属)
琼海卷柏(卷柏科卷柏属)
海南里白(里白科里白属)
(李梦瑶辑)
相关知识
海南丰富三角梅品系 多彩“省花”绽放琼岛
拿云设计丨南京花迹·山野餐厅
迹部大小姐的柯学历险记
海南周刊丨琼岛岁时花正红
「北京市花迹花艺中心招聘」
银蕨
尽花迹
水蕨
肾蕨
肾蕨是什么植物,肾蕨怎么养
网址: 琼岛蕨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991960.html
上一篇: 水蕨的功效与作用,水蕨的副作用 |
下一篇: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蕨现身东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