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报道 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举行“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第五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以《海洋科学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机遇与挑战》为题,讲述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海洋发展和全球治理战略的热点。本次讲座为“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收尾之讲,展示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中的收获以及学院科研团队研究成果。
包括蛟龙号2014年采集于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的热液烟囱体、中国科学院探索1号TS-03航次于2017年在挑战者深渊通过原位实验号着陆器YW-11潜次获得的万米海水、距今2.5亿年早三叠纪古海洋的裂齿鱼、前寒武纪形成的叠层石、笔石动物的化石、采集自南极长城站周边的南极松萝等珍稀物品,还有制作于来自南海、西太平洋或南大洋1000米以下水深的泡沫塑料压缩杯,以及学院海洋技术团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海马-4500”ROV,它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
2019年10月-11月,“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已邀请来自海洋学院的中国科学院苏纪兰院士、陈大可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潘德炉院士、李家彪院士、金翔龙院士带来系列高水平讲座。除此之外,海洋学院还通过院士助力,院长挂帅,全员导师等多种多种方式,强力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助力建设海洋强国。
“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致力于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培养和专业兴趣提升,建立了一个学生与大师零距离互动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行业认同的教育平台,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前沿发展技术与趋势的信息平台,高端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
泡沫塑料压缩杯:制作于来自南海、西太平洋或南大洋1000米以下水深。用马克笔给泡沫塑料杯画上多彩的图案,杯子在网兜里随着海洋仪器下放至海洋深处。在海水压力的作用下,泡沫杯被压缩。(注:1个大气压 _ 每10.03 m海水压力)
笔石:笔石动物的化石,由于其保存状态使其压扁成了碳质薄膜,书写时很像铅笔在岩石层上书写的痕迹,因此被科学家叫做笔石。
南极松萝:枝状地衣,采集自南极长城站周边,地衣是真菌与单细胞绿藻或和蓝细菌的共生体。地衣能够耐受零下130°C的严寒、60°C的高温,以及过量的核辐射和紫外线辐射。非凡的抗逆性决定了地衣在极端寒冷、干燥和强紫外线辐射的南极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支撑。由于南极环境的极度严苛,这种地衣每年的生长速度基本都在0.1毫米以下。
裂齿鱼:早三叠纪古海洋,2.5亿年
热液烟囱体:蛟龙号2014年采集于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喷口温度最高360℃,从其外表层分离出超嗜热古菌。
叠层石:叠层石是是由藻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前寒武纪。
海马号: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2014年4月22日在南海完成海上试验,并通过海上验收。“海马号”项目是科技部通过863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
媒体链接
相关知识
上海海洋大学举办校庆系列学术报告会
华南农业大学2024年11月各学院校庆活动
学术讲座
【文化故事】盛开人文之花 铸造医者之魂——记“分享在三院”系列活动
从南宋《院画小品册》到现代《消夏图》 近百幅花鸟画带你穿越千年历史脉络
崔愷院士在我院发表学术演讲:《我的绿色建筑观》
外国语学院“在跨文化研究中发掘中国文学的现代价值”讲座成功举办
重庆交通大学深入江油市第一中学开展招生宣传活动
图书馆举办两场“一小时讲座”:《CNKI学术启航:信息素养提升之旅》及《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京城一周讲座展览演出(10.15~10.19)
网址: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举办“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展出多种来自大洋深处的珍品[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00190.html
上一篇: 【中国科学报】体验极地科考 |
下一篇: 认识松萝——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