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走街串巷看手造丨缠花,如何让非遗吸引年轻人

走街串巷看手造丨缠花,如何让非遗吸引年轻人

一块纸板、一根铜丝、一些多色的丝线,缠绕出了开在中国文化里永不凋谢的花——缠花。缠花一词最早便见于北宋诗人宋祁的《春帖子词·皇后阁十首》:“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彩树对缠花。”

缠花也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它融合了多种艺术,既像中国画的工笔画一样栩栩如生,还拥有刺绣的用线技巧。缠花有“小”“巧”“精”“活”的特点。“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小,“巧”是指缠花构思精巧寓意吉祥,“精”是指缠花制作需要精细技艺,“活”是指缠花的形式灵活多变。

缠花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出生、结婚、祝寿和治丧四个阶段的民俗活动中,不少孩子“洗三朝”的时候会缠一些鱼、花、小老虎等吉祥寓意的图案在鞋帽上。

没有耐心的人,做不了缠花。小小的精致的缠花要经过多种工序,才能绽放在人们眼前。要先画设计稿,按照设计稿拆解为各种形状,画在卡纸上剪成纸坯,再把蚕丝线劈丝理线、剪铜丝并将纸坯并在铜丝上,将蚕丝线仔细地围着纸坯的形状缠绕,最后把一片片缠好的形状组装成设计稿的样子。

缠花在历史上曾经消失过一段时间,经过传承人们的努力才重放光彩。缠花非遗传承人张越在设计中不断了解年轻人喜欢的花卉、配色、佩戴方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更好地让非遗文化缠花走入了年轻人的视野。

(大众日报客户端见习记者 董赫然 唐亚迪 报道 统筹 吴永功)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王建国

相关知识

桂花缠花簪、中秋花灯 她们用“非遗”玩转中秋
非遗“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研究
12项老手艺向“潮”而生 !德州董子文化街推动传统非遗“牵手”当代手造
李子柒回归,非遗正在硬核“圈粉”年轻人
#宁波缠花非遗传承人...
品茶、 冥想、做非遗手工...新加坡疗愈活动推荐
现代版“打铁花”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走进非遗丨花瑶挑花 “文创+”让民族文化邂逅时尚
中国教育在线:武汉商学院非遗缠花 指尖绕出的“中式浪漫”
非遗文化“喂饱”网红经济?

网址: 走街串巷看手造丨缠花,如何让非遗吸引年轻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0755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关于宋代卖花女的猜想:公子,买一
下一篇: 美文摘抄加赏析(共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