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注定要颠覆我们的一切观念。
伟大的玻尔说道:“谁要是第一次听到量子理论时没有发火,那他一定没听懂。”
数日前,人大出版社编辑赠我丹娜·左哈尔的《量子与生活——重新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拿到此书,内心不禁出现了一个巨大疑问:我到底能不能看懂这本书?
但是一读起来,我却发现本书远比一般的大学教材要通俗易懂,竟然能够将极复杂的理论用简洁明了的论述展示出来。而且作者并非是简单地阐述量子理论,而是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她真正想要解决的是困扰当代人的核心难题:如何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孤独的世界中过好自己的人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再加上作者同时又是有着哈佛大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的硕博学位,对于笛卡尔、弗洛伊德、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理论信手拈来,这使得全书又有了很强的哲学思辨性。
而且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但收获了大量的量子力学知识,而且可以认为:以往我们从理性上全然否定、批判乃至鄙视的天人感应、算命、相面、占卜等“东方神秘主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量子力学有所契合。这既会改变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又能让我们从另一种视角上去反思史学研究。
只是大家要记住:量子力学尚不完善,本书提出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仍然属于一种有意义的假设,并未经过系统完整的验证。
在开启阅读之旅前,大家先熟悉几个引领全书的关键词,下文将全面解读:
波粒二象性、非局域性、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自我与亚我
一、颠覆我们的常识,打破牛顿经典物理观
自从笛卡尔、牛顿出世并提出他们的伟大理论之后,人类进入理性世界,上帝在诸多争论中日渐式微,个人成为了衡量世界的尺度,但是个人选择与孤独感、疏离感也成为当代人的共同的难题(即“韦伯难题”)。
根据经典物理学:时间、空间都是确定的、绝对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现实的存在本身具有确定性,因此物质和意识是截然分开的。世界是由因果律支配的,有因就有果,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因果律和自然法则运行的。
毫无疑问,这种物理学完全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体验。物质和意识截然分开是二元论(唯物与唯心)的基础,因果律则导致了19世纪的历史绝对论与线性史观。
但是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将全然颠覆了这种常识,经典物理观坍塌了。
其中一个核心观念为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既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的粒子既具有粒子特性(静态),又具有波动特性(动态),他们本身是同时表现出来的(互补性原理)。玻尔与海森堡认为:我们无法同时描述存在的波动特性与粒子特性,只能精确测量一种,因此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判断(测不准原理)。
请记住: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存在(being)的基础。
也就是说,现实的存在其实是不确定的,它具有诸多可能性。
那么这么多可能性,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量子理论的解释是:每当一个不确定的物理过程在决定以何种方式让自己确定下来时,这种实际的多重选择情况就会发生,即“多世界理论”(平行宇宙)。
那么波粒二象性除了让现实变得不确定外,还有什么神秘特点吗?
打破时空的隔阂,出现超越一切时空的联系,即非局域性效应。
“一切事物,所有瞬间,在每一个点上都是相互连接着的,它们奉行着保持整个系统的单一完整性的最高原则。因此,曾经被认为是神出鬼没的‘超距作用’,对于量子物理学家们来说,却是一个日常要面对的一个事实。”
对于亚原子层面的相关光子,它们并无时空。无论分开距离多远,行为模式都是联系一起;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它们之间的影响就像是发生在同一时间。
“宇宙中的粒子哪怕是在无限远的地方也会与其他粒子在某种程度上相关联,从而创造出属于物理现实的完整的整体特性。”
举两个例子,大家便会全然明白: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当其身心状况发生剧烈波动时,我们自己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不安。遥远地带的星辰变化,也会对我们的身心产生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完全不符合经典物理学,但是却时常为经验所验证。
二、谁决定谁?薛定谔的猫
自从1935年薛定谔提出这个理论后,可怜的小猫就在无数论著中陷入了生死挑战,并无限期地置身于一种人类难以理解的生死不明的状态中。不过人们对小猫生死的关注度远远少于这个终极问题:人类意识和现实究竟什么关系?到底谁决定谁?
笔者在论述这个问题前,小猫还是要在鬼门关上走一遭。(猫:……我裂开了)
薛定谔将小猫放在一个全封闭小笼中,并且放上了放射性物质,其向上、向下放射衰变粒子的概率各50%,向上会触碰毒药机关,小猫吃了会死掉;向下则触碰食物机关,小猫可以美餐一顿。
从常识来看,笼中小猫肯定会在某个时间吃掉东西,然后或是死掉,或是活着,没有其他任何可能。小猫的命运跟观测者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量子力学完全不是这种观点,主流观点认为:小猫处于生死两种状态的叠加态中,就像是波粒二象性一样,既处于波性,又处于粒子性。确定猫的状态需要用薛定谔的波函数,但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坍缩这个波函数。
那么什么可以坍缩并得到现实?——观测!
没错,量子的真相就是:“在观察(或测量)行为中,某种东西坍缩了量子波函数。”
简而言之,杀死猫的是观察者自己,即观察者的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意识。在这里,现实的形成依靠观察者的观察而形成。
毫无疑问,这完全背离我们的常识,但量子力学就是违背常识。
可以说,这种理论应该是存在主义思潮的根源,存在即被感知。(王阳明、萨特等人理论)
虽然作者明显不认可存在主义哲学,但是她也认为“人类意识在物理现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创造性的作用”。她认为观察者并非创造现实,而是选择了现实,“使波函数在内的许多可能的现实中的一个拥有了具体的形式。”她对此列举了惠勒设想,以此论证观察的方式决定着观察的内容。
她认为:观察方式决定观察内容。
三、神秘的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每个人都有意识,甚至广义上的诸多动物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意识,但意识如何产生仍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经典解释认为意识起源于大脑自身的功能,这在很多层面上得到了心理学、医学的支持。而且大脑当中复杂的神经元组织方式也成了计算机电路系统的一种类比。
但是电脑虽然具有超强的各种功能,它恰恰缺乏意识。
作者认为意识的形式、内容都受到大脑神经元连接的影响,但意识本身的能力、非结构化的原始意识一定有更为基础的东西。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全书最为关键的一个假设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过一连串模糊无意识的想法浮现脑海的情况?(Angie经常说大脑进入意识流)但是当我们集中精力后,许多原本的想法改变了,形成了一种较为确定的思考。集中思考与模糊沉思就是波粒二象性的另一种展示。
但是量子世界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充满了波动,我们为什么往往会有确定的意识呢?
约翰·克鲁克谈道:“意识的有序性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反复无常的感官所创造的体验中。”我们拥有注意力,让纷繁复杂的流动性变成有序性。其中大脑有一个迷人的能力:意识统一性(整合性)。即无论接受到多少种信息,都会形成一个集中的意识。
原来物质当中存在凝聚态,类似的物质存在相干性,它们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表现为一个整体。
以罗盘指针为例。当罗盘处于封闭状态中,指针不会指向任何特定方向,我们摇动桌子,指针就会呈现各种各样的指向——无序性。
但是当我们增加范围内的电磁能量时,指针就会逐步变化。当电磁力量压倒桌子晃动力量时,所有指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有序性。(大家可以拿吸铁石、铁线加电池试一试)
此时,所有的罗盘就进入了凝聚态,它们表现为一个整体。
意识的形成就是依靠一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是有无意识的关键,作者进一步给出了解释意识的量子力学模型。
可见我们的“自我”其实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外界(包括感情、学习、冲突乃至居住环境)的变动都会影响到意识。我们的意识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极复杂的多层面对话,包括大脑皮质、原始前脑、体内活动、他人、其他生物乃至无生命物质。因为大脑当中又这样一个量子集成系统(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所以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有意识的“自我”。
此时,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物质,但是现在的物质在量子世界中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又需要观测(意识)来实现波函数坍缩。
那么,我们自然而言可以认识到:物质和意识并不是截然二分的。戴维·玻姆解释道:
“精神和物质是在一个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在思想上分开,在现实中并没有分开。所有现实的基础是一种能量……精神与物质这两方面在全过程的任何阶段从没有任何实际的区分。
四、灵与肉,自我与亚我
在中西方各种神话中,灵与肉一直是人们纠结不已的话题。作者认为精神与肉体正如波粒二象性的关系一样,意识是波动性的一面,肉体是粒性的一面,。
另外,从最微观的角度看,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同样的粒子构成,由同样的动力学维系。
自然界存在两种类型的基本粒子:费米子和玻色子。前者喜欢单打独斗,波函数不完全重叠,发挥出粒性的特点,物质的确定性依赖于此。后者喜欢社交,波函数可以完全重叠,从而放弃个性,实现身份共享,我们因此得到宏观世界的波和作用力。
原来,灵与肉都是不可分离的,量子力学的世界中,并不会有脱离身体的灵魂,因为它就在肉体之中,并且彼此塑造。
那么我们自我本身之下又有诸多“亚我”,这些“亚我”就是我们诸多“另一面”,比如我们内心当中的偏激性、占有欲、懒惰、悲天悯人……这些平时不完全表现的“亚我”在经过关系同一性后形成自我。当我们情绪激动时,亚我就容易接管自我。比如我们和父母妻子吵架时,往往会有极小的时间将对方贬低到一无是处的状态,此状态就是由于能量过大,亚我接管自我的结果。等我们平静下来,我们又回想起对方的各种好,各个亚我的能量恢复平衡,我们又会进入和好状态。
一般来讲,越是能够控制亚我的人,自我越成熟,性格越稳定,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藏不露”、“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吧。
最后,作者总结道:“量子自我只是一个更加流动的自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演化,时而分裂成亚我,时而重新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自我。它起起落落,但在某种意义上始终是它自己。”
五、用量子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人生与世界
全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作者运用量子力学进行的哲学思考,她深受荣格的影响,相当不满弗洛伊德、萨特等人倡导的个人主义、存在主义。20世纪初,西方世界存在主义的兴起毫无疑问地导致了人类的疏离感与自高自大,60年代的风潮更是引发了两性关系的混乱。
克里斯托弗·拉什评价道:“
新的自恋者情感肤浅,惧怕亲密关系(婚姻),被虚假的自我认知所激发,沉溺于混乱的两性关系,害怕衰老和死亡,他们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兴趣。”
对未来不感兴趣的人往往拒绝过去,但是没有未来和过去的现在无疑是一种虚无。
因此,作者号召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走出个人,走出自恋,勇于承担婚姻这样的责任,并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的自我本身就是与他人、世界、宇宙相互塑造,并没有真正纯粹的自我。
但是作者认为从量子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冷冰冰的个体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融合关系,我与你的关系更类似一种亚我,而且我-你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融合的倾向就越大。
一般来讲,长期相处的父母妻子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就等同于一个亚我。而且由于粒子处于不停更换的状态,身体每七年就会全部更新一遍粒子,那么长相很不一样的夫妻也会因长时间的密切接触而出现相似性。因为彼此之间实现了粒子交换,连性格、做事方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接近。
那么为何我们总是有看不顺眼的人呢?而且有的夫妻之间就是处理不好关系,这背后有什么量子理论吗?
亲密关系本质上是两个人波函数的重叠,处于同一状态的两个人就非常容易产生亲密关系。状态本身以来许多变量,但一般来讲:类似的价值观与成长环境、类似或互补的性格、相近的能力、互相吸引的外表都是控制变量的关键,这让亲密关系的两人容易对同一问题产生类似反应,这就容易产生彼此的吸引与合作,所谓的“一见钟情”、“一见如故”、“门当户对”……都是两个人波函数非常契合,并且实现了量子共振。当共振程度达到一个高度时,你-我之间的区别会变得很小,这就是所谓的“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现实生活中夫妻组成的跳舞、杂技往往能够达到艺术上的和谐性,其量子原理就在于此。
那么人和大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在过往的几百年中,“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已经种下了巨大的恶果,各个国家、环保组织、志愿者无不号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用量子理论证明我们是一种活的能量模式,与世界、宇宙融为一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在两千多年前似乎就不自觉地找到了现代物理学的真谛。
但是人与世界合一并不意味着人要消极度日,得过且过。因为人与世界互相影响,自己所做的决定会引发一连串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实我们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我对世界负有责任,因为我在帮助创造世界”,我们必须积极主动起来。
荣格说道:“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个体的生命。历史是由个体创造的,巨大的变化发生在个体身上,整个未来、整个世界的历史,最终都会由那些蕴藏在个体中的涓流汇成巨大洪流喷涌而出。在我们最私密、最主观的生活中,我们不仅是我们时代的被动目击者和受害者,还是创造者。我们开创了自己的新纪元。”
六、用量子力学进行史学与人生反思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占卜、算命、天象、相面……等一系列“神秘主义”行为都被定义为文化糟粕,陷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知识精英们尽管对政治、经济道路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科学毫无疑问是一面无可置疑的神圣之旗。新中国建立后,这一套更是变成“封建糟粕”,几乎陷入死地。
正因如此,民国以来的史学研究就深受理性思维的影响,史家努力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古代历史上的各种“神秘事件”,比如气数、天子之气、各种预言、和尚算命等等。大家都认为这完全是不科学的一派胡言,再也不能将事情的发展归结于什么“天意”、“运数”,所有的预言、算命必须要从理性、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一句话,用科学的理性来解读历史。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多人甚至高阶层的精英人士或多或少地相信这些“神秘主义”,其中一部分占卜人士确实能仅仅通过生辰、相貌、出生地便能讲出诸多本人从未透露过的过往经历,并且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未来指导,甚至可以避免一些灾难。不少风水先生也能够通过房间的布置、调整减少许多居住者的身心烦恼。更神奇的笔者未能目睹体验,就不罗列了。
以上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确实不能够将其全盘否定。
本书提供的量子理论或多或少地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神秘主义”的一扇新窗户。既然量子力学存在非局域性,遥远的星辰与个人都能产生超越时空的影响,那么天人感应、星相学是否有所契合?人与周边的事物形成量子场,那么房屋的走向、摆设是不是确实可以影响这个场进而影响个人生活呢?既然一个人的长相(自我的一部分)受制于如此多的因素(从遗传基因、本能情感到记忆、个体需求、伴侣乃至个人心情),那么长相本身是不是也能反应出一些个人特点呢?
这些“神秘主义”应该是我们古人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凭借反复试错、经验积累形成的一些思考。其中虽然也有个别人对此毫不相信,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有些参考借鉴,并且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历史上的这些占卜、传言就一定要相信其字面意思。只是我们在史学研究中除了用理性去考证、破除谣言外,多少也要有一些额外的思考。或许一些额外的思考,研究就会有新的思路与新的视角。
面对现实中的这些“术士”、“神秘主义”,我们也要谨慎。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对此一概拒绝,但越来越多的人对此产生盲信同样不是好事,损失一些钱财尚是小事,丧失个人主观能动性则是致命的。
要知道,命运能够塑造我们,我们同样能够反过来塑造命运。如果盲目相信,反不如不相信。某风水大师曾说:“小病小灾能够调节,而且调好了自己也会不舒服几天。大灾大难没啥办法。”试想:历代王朝尚且不能免于倾覆,许多帝王将相也不能避免飞来横祸,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将生活与希望都寄托于此呢?更何况本书仍是一种有价值、有依据的假设,并非是板上钉钉的真理,整个量子力学尚在初步阶段。孔子所谓的“敬鬼神而远之”、”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确实是有独到之见。
量子力学给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闭上理性的大门。
相关知识
科普: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定基础——解读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纠缠与心学,让量子纠缠不再烧脑
商品+量子=骗子!量子水量子裤量子床垫……济南科学家支招如何辨别骗局
东方百合新品种‘罗娜’
量子技术引发投资潮 商业化进程正加速
白色哈娜月季/白色欧哈娜月季/白荔枝玫瑰
东方百合罗宾娜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
好看的科普小说收藏排行榜
颠覆与建构:西方现当代艺术解读
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普朗克将量子思想引入物理学B. 发生光电效应时,若入射光频率确定,则光照强度越大形成的饱和光电流越大C. β射线
网址: 深度好文:量子力学印证东方神秘主义?——解读丹娜·左哈尔的《量子与生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09544.html
上一篇: 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 |
下一篇: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