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浙江德清邓女士
因家中苹果上长出白色蘑菇
收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
研究人员求购信一事
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
不少人依旧好奇
这株跨越2000多公里的传奇“蘑菇”
如今情况如何?
再过2个月左右
“果菌王”便可培养出第一批“后代”
据潮新闻报道
这段时间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
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
已经 对菌株提取DNA并鉴定完毕
接下来需要对其
进行 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异性研究
“果菌王”个“果”写真。 受访者供图
这株被网友戏称为
“果菌王”的蘑菇大名叫裂褶菌
也常被称为白参
是东南亚一带很著名的食用菌
接收“果菌王”的许博士解释道:
“尽管这是一株普通的白参
但它并没有长在传统基质木头上
而是长在了苹果上
这展现了白参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为我们后续
白参优良菌株选育提供了参考”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培育的白参。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四号”
再到“神舟十六号”
“果菌王”所在的白参家族
已先后三次上过天
其中,搭载“神舟十二号”回来的白参
已成功成为
商业应用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许博士所在的课题组是
国内首个
规模化进行食用菌航天育种的团队
7月8日至今
“果菌王”就正在和科研团队
从青藏高原收集来的白参、“太空白参”
在实验室内“同台竞技”
值得注意的是
再过2个月左右
7月8日分离培养的“果菌王”
便可培养出第一批“后代”
届时,许博士的导师、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琪
打算回寄一些给邓女士
“让她尝尝自家苹果
上长出来的蘑菇到底什么味道”
赵琪和学生
长在不同水果上的白参
会带有水果味吗?
在“果菌王”火了之后
各种生长位置刁钻的白参
连同“老巢”被热心群众纷纷寄往研究所
长在大蒜上的
还被网友取名:“你蒜什么菇”
科研人员 则玩起了“谐音梗”
直呼为“蒜参蘑”
团队收到的从大蒜上长出来的白参。受访者供图
也有网友边追着这场科研“连续剧”
边晒出生活中见到的菌子
有的是在家里偶然发现的
有的是意外捡到的
专家也提醒网友
但凡见到在稀奇古怪之处生长的菌类
均不可食用
不过网友们心心念念的
水果味蘑菇
并非没有可能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
白参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吃
白参是为数不多的
人工栽培比野生更好吃的食用菌
而上过天的白参
更是不韧不柴,肉质更脆
所以有不少网友期待
长在不同水果上的白参
会带有不同的水果味
对此
赵琪解释说:“ 银耳通过不同的基质
已经可以种出
玫瑰味、葡萄味、桂花味了
白参属于富集能力很强的菌
最后产出苹果味,还是可以期待的”
每到野生菌生长最繁茂的雨季
赵琪和学生们都会到各地
收集各类菌种
赵琪说:“育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只有经历一代代的选育
才能种出产量更高、
更适宜菇农采摘、口感更好的蘑菇
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为科研人员点赞!
来源:新华社
版 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小新
责编:陈宇
统筹:衣丽娜
监制:周洁
相关知识
紫花脸香蘑驯化栽培研究
留籽地的福音—参博士优质种苗繁育技术
西双版纳保姆级攻略(四)——王炸:中科院植物园
生物科技学院王丽博士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学项目资助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抑菌洗剂——“花参子露”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发现重楼属新成员啟良重楼
我校教师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共同发现石蒜科新属——守标蒜属(Shoubiaonia)
【都市时报】培育出17个独蒜兰新品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取得重要进展
【求购通知】6月25日更新最新苗木花卉求购信息
网址: 中科院博士求购“果菌王”后续:“蒜参蘑”也寄过来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19816.html
上一篇: 红遍网络的苹果蘑菇后续来了:浙江 |
下一篇: 就离谱❗️❗️❗️花盆里竟然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