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是一个新兴产业,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已取得较快的发展,不同于其他食用菌产业,从业者多为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发展热情、工作效率、知识结构层面等优势明显,可以预期,在较短时间内将会有较大的产业突破。
羊肚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错季栽培和驯化选育新种,实现鲜菇常年供应。食用菌不同于般的农作物,栽培品种的区域性没有农作物强,但是在非设施条件下,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栽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城的适宜季节有所不同。
在食用菌裁培中,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等实现工厂化栽培的种类全年供应市场,谈不上正反季栽培,利用自然气候条件,不同种类、不同地区则可能有春栽、夏栽、秋裁、冬栽。云南由于气候适宜,目前人工教培的大多数种类都是利用自然气候条件适时出菇的“适时栽培”“正季栽培”,也可以称为错时或错季栽培,但不能称为反季栽培,“反季”有违反自然规律之嫌。
羊肚菌大田栽培从原理上说是一种广义的仿生裁培,而每天供应鲜菇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响羊肚菌出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目前已能解决升温出菇(暖棚、覆膜),而降温出菇则尚未解决。但利用地城气候差异进行错季载培实现常年出菇是可能的。
如云南海拔1700米左右地区可早播早出,在10月底播种,12月底或1月初出菇,2月底出菇结束;高寒地区栽培可早播晚出、晚播晚出;还可选育耐温的优质资源进行驯化。
1.错季栽培。其优势在于错开出菇高峰期(1-4月),5-10月出菇,鲜品市场价格较高。错季栽培主要选择在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黑色羊肚菌类群主要分布区域。黑色羊肚菌类群在低海拔地区栽培时,由于出菇期温度回升较快,即使幼菇出得比较好,也常出现幼菇死亡或成畸形菇;而高寒地区不存在此问题。其困难在于,栽培区生态脆弱,土层较薄,3月种植仍会遇大雪降临,夏天雨多、日照强,夏季栽培需要解决防雨和防高温的矛盾。
2.新种类驯化选育。新种类驯化和菌株选育可以解决栽培区域扩大的障碍,解决高温出菇问题。具体为,适宜高寒地区的优质黑色种类,可由目前的栽培菌株选育,或春季野生黑色类群驯化选育;适宜全国多数地区春秋季节耐温黑色种类,可由秋季黑色类群驯化选育;适宜周年大田生产常温出菇的黄色种类,可由春季黄色野生资源驯化选育;适宜相对高温春季栽培的耐温黄色类群,可由秋季黄色野生资源驯化选育。
区域发展建议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羊肚菌产业的栽培区域将进一步优化,优势产区将逐步形成,工厂化栽培的进度会加快。
1.保暖大棚栽培区。这类系指东北、华北地区。栽培时间为降温前(10-11月),升温出菇,采收期为12月至次年2月。存在的问题为生理病害(菇柄长)和虫害。
2.自然气温仿生栽培区、全国都可发展,但以西南地区为主。不同海拔不同时间栽培,集中出菇时间为10月至次年4月,5月至9月少量出菇。存在的问题为低海拔地区出菇后低温期短回温快,简易设施易受大雪影响,导致出菇后遭受低温冻害。
3.工厂化周年生产。在富营养条件下诱导出菇,且每平方米可产3千克(鲜菇)的产量预期,是工厂化栽培的基本可行条件,降温培养至原基形成已不存在科学和技术障碍,主要问题是原基在降温条件下的高效分化和发育。目前状态是科学可行,商业难行,有待未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和设施条件的进步。
未来几年发展趋势
2017-2018年度,整体出菇早于2016-2017度,早期价格较好,多数地区出菇情况好于上年,无完全不出菇栽培户。气候反常地区有出现数千亩产量低于每亩50千克。菌种问题不突出,但仍有不出菇的菌株,病虫害严重,气候影响不减。
2018-2019年度,云南与东北地区提前出菇的面积会迅速增加,12月极有可能大量上市;在栽培面积上云南将追赶四川,与四川持平,甚至成为最大的栽培区域。病虫害将会比2017-2018年度严重;菌种销售的竞争将更大透明和白热化,技术服务将选的更为重要。
未来十年,随着国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羊肚菌的国内需求量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赵永昌、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