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中找“大头菜”,会直接就给你连到芥菜词条,然后一大堆界、门、纲、目、科,和若干变种之类的专业词汇,搞得你再也认不得这从小吃到大的家常小菜。不不不,我要说的大头菜,就是在老式酱园高高的屋顶下,背光的阴影里,在列兵一样整齐排放的陶甏中,散发酱香的黑色大头菜。
老式的酱园,总是暗暗的,阴凉的,有一种老僧入定般时光凝固的味道。我喜欢嗅酱园里永远不变的气味,稔熟,寂静。这寂静甚至有时会让一个孩子感到不安,直到她的目光落在柜台上装满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酱菜的玻璃坛子上,才又快乐而专注起来。
宝塔菜,也叫甘露
首先是壮观的酱瓜家族,从肥肥的甜酱瓜,到虾油露浸的小黄瓜。金黄带着细碎红辣椒的辣萝卜。半透明的藠头浸在清澈的糖醋汁水中。酱香莴笋尚未腌透,仍带着嫩绿的颜色。灰扑扑的醉麸,则像小块用旧了的海绵。人参萝卜长得真跟人参没两样,切片后截面上有好看的花纹。什锦酱菜最热闹,里面有红的黄的萝卜丝,棕色的莴笋丝,腌透的生姜,还有黑色的宝塔菜。宝塔菜又有个名字叫甘露,竟像一个女孩子的闺名,轻易不让人知道。宝塔菜形似一串小型糖葫芦,珠子般一粒粒由粗到细,不及小指那样长,脆的很,回味甘甜。宝塔菜也可以单卖,就是贵一点。不过也贵不过最好的玫瑰大头菜。
玫瑰大头菜,长得黑黢黢笨头笨脑,做起来却很考究,鲜大头菜要腌过三道盐才可开始酱制。酱制时,除了不可少的红糖、饴糖、面酱和陈年老酱汁之外,还要加入玫瑰。经过发酵、晾晒和收贮的过程,前后要半年多时间。玫瑰大头菜外观拙朴,其色如檀,口感刚中带柔,酱香醇厚甘美,隐约的玫瑰花香婉转细腻。 酱菜里一个玫瑰大头菜,一个玫瑰腐乳,在酱这种深厚的味道中加入了花香,成为隽品。
黑三剁,图片via网络
从云南插队回来的表哥表姐,教会大家云南人的大头菜吃法。用大头菜、肉末和厉害的青辣椒炒成黑三剁,咸辣鲜香兼具,是名符其实的米饭杀手。不太能吃辣的上海人初尝这样的口味,觉得新鲜刺激,黑三剁也很在我家饭桌上风光过一阵子。
其实玫瑰大头菜切小条,拌点麻油就很好吃,我还喜欢额外加点绵白糖,提鲜,调整酱的咸味,过泡饭最佳。夏天,将大头菜切丁,和毛豆同炒,要淋一些酱油,不要怕太咸,同样加一点糖,味道就重新平衡过来。大头菜炒毛豆、酱瓜炒毛豆、萝卜干炒毛豆,……长长苦夏,也就在各式各样的酱菜,在骄阳蝉声和午后的渴睡中慢慢过去了。
现在的玫瑰大头菜,腌制时不用饴糖了,只用白糖一种,便甜得单薄。也不用新鲜玫瑰花,改用玫瑰精。玫瑰大头菜之所以矜贵隽美,玫瑰一味是其魂灵,哪里能差得起这一点点。芳魂不再,玫瑰大头菜的味道也就谬之千里了。
以前大舅舅住的石库门,别名酱园弄,旁边有一个很大规模的酱园。有一日偶然经过,那一带已经拆的面目全非,不知怎么,却见废墟中孤零零伫立着的一面高墙上,楷书巨大的“酱”字还在,笔画依然清晰有劲,一点也没老去呐。我不禁驻足,酱园的老招牌与我,就这样隔了一条街,隔了几十年的光阴,互相致意。
弄堂里的酱园没有那么壮观,更家常烟火气一些。
Po一张厦门古龙天成酱油的晒场,这么大规模的晒场自然不可能出现在上海弄堂里了。
作者简介
食家饭
本名俞沁园,沪上知名新时代美食专栏作家、美食评论家。擅长书写身边的饮食文化,描绘酒肆风光,有“厨房里的张爱玲”的美称。
作品多为引人入胜的饮食小品,文字常刊于《上海壹周》《香港商报》《经济观察报》《橄榄餐厅评论》《申报》等媒体;出版有《半间灶披间》《有风吹过厨房》。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大头菜学名叫什么
大头菜种植全指南(种植时间)
进博会上飘来“上海香味道”,海派风精油中国首发
万圣节为什么要用南瓜?不,以前刻的是大头菜
大头菜的种植时间与技巧(掌握正确的播种时间和技巧,打造优质的大头菜园)
非遗海派插花
上海的海+气派的派=海派?! 海派风格一居室设计
新书推荐 |《大师和海派插花》
“虹桥花谷”2024年上海市民海派插花花艺大赛
市民海派插花大赛启动报名
网址: 「海派味道」玫瑰大头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42675.html
上一篇: 材料作文“玫瑰花与卷心菜”写作立 |
下一篇: 爱吃花菜的人要留意了,花菜居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