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关系表达(精选十篇)
关键词:人际关系,空间隐喻,语言表达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这种关系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某种距离感。人际关系的表达是很抽象的, 汉语中一般会用“关系铁/好”, “一般”, “不好”, “疏远”, “糟糕”等词来体现那种关系状态。在英语中, 人们经常借助某些概念来理解人际关系, 比如空间隐喻概念。
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实体隐喻。其中的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1]因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 所以人们借助于从这类基本经验中得出的基本概念去理解情绪、感觉、道德、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本文将从水平, 垂直, 内外, 前后四种空间概念模式[2]来浅谈英汉“人际关系”的表达。
1 水平空间中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们经常所说的关系好或关系不好实际指的就是心理空间距离上的远近。英语中经常表示关系远近的词会有“close/near/distant”等。
(1) Mrs.Hill is not at home to anyone except close relatives.
希尔夫人不会客, 但近亲除外。
(2) He is a near relative of mine.
他是我的一个近亲。
(3) A close neighbor is better than a distant relative.
远亲不如近邻。
有一句话叫“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中文可以翻译为“离久则情疏”, 联系交流的少了, 自然空间距离就显得远些。
(4) He doesn’t get close to others easily.
他不太容易和别人亲近。
(5) He felt alienated from his peers.
他感觉和同伴疏远了。
如果想要让关系变得亲密、和谐, 就要建立、改善这种关系“to build/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消除隔阂。
(6) Both parties should be willing to have a frank conversation;it could save everyone from CLEARING THE AIR later on.
双方应该开诚布公地谈, 这样日后就不用再去消除隔阂了。
2 垂直空间中的人际关系
当把人际关系理解为垂直空间关系时, 主要谈论的是社会地位, 职位的高低等。如英语中会用表示“上、下”空间概念的词来隐喻地位的高低。地位高为“上 (up) ”, 高高在上, 上级 (higher-ups) , 上宾;地位低为“下 (down) ”, 部下, 下级, 手下人等。
(1) 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生活起起落落, 充满了坎坷。
(2) He rose to the top of the class.
他爬到了社会的上层。
(3) He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hierarchy.
他处在社会底层。
(4) The policemen admitted beating the student, but said they were acting on orders from above.
警察承认打过这名学生, 但说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3 内外空间中的人际关系
除了以上的水平, 垂直关系, 内外空间关系也用来描述和理解人际关系。因为人们往往在心理上会将事物分成内外两部分, 在人际交往中, 个体间一般距离近的, 关系好的都属于内部的, “自己的”, “自家的”, 这都是值得信赖的;而疏远的, 关系不好的都被划为到了外部, “别的”, “别人”, “外人”等, 这是信不过的, 在心理上需要提防的。根据不同的情况, 英语中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1) He is one of us.
他是我们自己人。
(2) You are among friends, so make yourself at home.
都是朋友, 你就别客气了。
(3) The worker took him as one of their own.
工人们把他当作自己人。
(4) In your heart, I’m just an outsider.
在你心里, 我只是个外人。
(5) I was/am as torn as the place itself.A Cherokee insider and outsider.
我和这个地方一样充满矛盾。既是一个彻罗基的圈内人, 又是一个圈外人。
4 前后空间中的人际关系
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都可以呈水平的“前—后”关系, “前”为过去, “后”为将来。汉语中“前天”并不是指还没到来的一天, 而是指昨天的前一天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 是已经过去的;“前人”就指的是在行为, 资历, 年龄上早于我们的人。一句老话“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Earlier generations plant trees, while later generations enjoy the shade.) ”就很好的解释了这种共性。
空间概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 人们对许多非空间概念的理解都依赖于空间概念, 而空间隐喻也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唐阳.时间概念空间隐喻的英汉比较[J].科教文汇, 2011 (16) :113-115.
[2]卢凯军, 邵军航.汉文化人际关系的空间隐喻机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12 (1) :31-36.
[3]吴静, 王瑞东.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3) :8-12.
2.那些懵懂无知的年少时光,一懂事便结束。
3.我们常常羡慕别人拥有的,却忽略自己拥有的。
4.知道越少越快乐 想得越多越难过
5.时间教会了我万事藏于心不表于情
6.今天你踩在我的头上,明天我踩在你的坟上
7.我发的东西永远不会火就如同他不爱我
8.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去做
9.疼痛是唯一可以让人瞬间清醒的东西。
10.孤独会使一个人的私心愈发严重。
11.我带着渺小的心脏和无限的胆量来爱你。
12.胡思乱想的后果就是把自己逼到绝望。
13.当遗忘成为习惯,思念的禁地该怎么闯入。
14.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思念缠绕着我身边。
中国绘画的空间意识的表现形式——笔墨之法
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给予中国的特有艺术书法的空间表现力。
宗白华先生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指出:
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中国水墨画并不是光影的实写,而仍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也不是一些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
《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种循环往复的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它不似西方是几何、三角测算出来的,而是由音乐舞蹈体验出来的。
相传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在看到鹅掌浮水的状态后而悟到书法的真谛。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唐代大书家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书法大进。宋朝书家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瀑声。想波涛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邃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
中国画家认为,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即所谓的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书法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李泽厚在提及书法时说:书法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法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就像音乐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辩护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身的情感。书法亦表现了一种音乐化了的空间感。
“引书法入画是中国画第一特点。”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书法实为绘画的骨干。王维《山水论》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融诗心,诗境于画景,是中国画的第二特色。”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于是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唐至契《绘画微言》中有云:“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将画面中未尽之感用笔写出来。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元代的山水画中,如元代倪云林的《六君子图 》(下图)
画面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数十行,占据了很大的画面,有意识的使他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呵诗情画意。钱杜《松壶画忆》中说:“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画家、书家、诗人,一身三任,自此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从空间意识看意境
明代画家李日华说:“绘画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以虚淡中含义多耳”。中国画笔墨的疏淡与物象的幽远是一致的,简约疏淡的笔墨表现,能以虚代实,以有限之形,有限之空间表达无尽之意趣,物象的幽远之感有着悠远绵长的意味。中国画的空间结构的意趣,充溢灵动的气韵,表达出中国画家对空间理解上的独特气质和具有东方属性的哲学意味。中国画的空间建构实际上已升华为对“意” 和“境”的深度空间的追求。
宗白华先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中》说: “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溶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说:“道无始,无始底极为无极。无极为无,就其为无而言之,无极为混沌,万物之所以从生。”中国画的虚实明暗的交融呼应,构成的飘渺浮动的气韵,这种“无”与“空白”让我们仿佛目睹了山川真景,产生了“有”。画中有明暗、凹凸、宇宙空间的深远,却没有立体的刻画痕。欧阳修论画中说: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欧阳修所说的画意即在描绘意境。中国画的意境在于写出物的内部生命,把捉物象的骨气,令观者感到的是一片神游的境界。
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这“白”是“道”的吉祥之光。苏东坡有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纳万物与群动的空即是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也就是中国画中的空间。宗先生在此引了苏辙在《论语解》中说:
贵真空,不贵顽空。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则犹之天焉!湛然寂然,元无一物,然四时自尔行,百物自尔生。粲为日星,滃为云雾。沛为雨露,轰为雷霆。皆自虚空生。尔所谓湛然寂然者自若也。
绝对的“无”,毫无的“无”,空无所有的“无”,不可能的“无”不能生“有”,也不会生“有”。能生“有”的“无”乃是道有“有”中的一种,所无者不过是任何分别而已。所以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无聊的空间间架,而是物质可以移动的生命之源。不是顽空,而是真空。不是死的空间,而是永恒运行着的道。不是呆板的模仿眼睛看到的自然,而是去描绘自然的精神境界。留下空白让人去探求更深的意境。所谓“意到笔不到”。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中说:
空笨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驁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如明徐渭的《驴背吟诗》(下图左),
在一片空白的背景上突出集中的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这种空间的虚实也相通于中国舞台的空间处理方式。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会告诉你:最好的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通过自己的动作,舞蹈行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三岔口》中演员通过集中精神的表演“逼真地”表现一间黑暗屋子里善与恶的争斗。不依靠环境布景,留出虚空,而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充分的表现剧情,展示空间和时间,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
有“马一角”之称的马远,把视觉注意力引向虚旷空间,变全景式为一角式,且以边角之景,蕴示无限江天,这种空灵虚化的清旷手法,以大虚状大实,无画皆成妙境。“有生于无,归于无”,“万物生于无,归于无”。他的《寒江独钓》(下图右)将人物置于画中心位置,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那片“白”更是突出了“独钓”空远的意境。又有柳宗元“江中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的诗意。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关系,空间关系表达,空间关系计算,计算模型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中的空间关系主要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各种几何关系,为GIS的分析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支持[1]。空间关系的表达与计算是空间关系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问题,是进行空间关系分析与处理的前提与基础。实践证明GIS的许多缺点缘于空间关系模型所存在的问题,缺少统一的空间关系理论阻碍了GIS的应用,它使得难于设计有效的数据库;难于进行有效的空间查询;难于以一种能增强系统整体功能的方式连接各种子系统;难于设计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因此,完备的空间关系理论的研究是GIS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空间关系的表达及计算对GIS理论的完善和实际应用均有着重要意义,在GIS数据建模、空间查询、空间推理、空间分析中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 空间关系概述
2.1 空间关系的定义及分类
空间关系是指地理实体之间存在的与空间特性有关的关系,如度量关系、方向关系、顺序关系、拓扑关系、相似关系、相关关系等,是刻画数据组织、查询、分析和推理的基础。
空间关系根据空间概念可分为广义空间关系和狭义空间关系[2]:
2.1.1 广义空间关系
广义上,空间关系是泛指空间实体之间的联系,而空间实体(或地理实体、空间目标)则是指地理空间中不可再分为同类的实在客体,例如大楼这一实体可细分为楼层,但不可再分为大楼。然而,地理实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具有模糊性,又与人类的空间认知相关,要对空间关系给一个严格而明确的定义相当困难,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空间实体具有三种基本特征即属性、空间、时间。如果用S表示空间位置,A为属性,T为时间,则空间关系则会因两个实体之间S,A,T的不同而不同。设两实体之间的空间位置相同时S=0,不同时S=1,A与T按相似方式取值,则两个空间实体的关系则可以认为是A、S、T的函数,由此广义的空间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依据S、A、T的取值,两个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共有23=8种,如表1所示。
2.1.2 狭义空间关系
狭义的空间关系是指空间实体之间具有空间特性之间的关系,例如表1中S=1、A=0、T=0时实体的空间关系。这类关系的在空间中的本质的存在也是大多数GIS系统将空间实体抽象为点、线、面进行空间数据的表达与操作的主要原因,体现了空间数据所特有的空间特性。通常分为三类基本关系:
1)度量关系(metric relation)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的目标间的关系,如目标间的距离,远近等,度量关系有定量与定性之分,定量可以用距离等来量测,而定性的如远近等较为模糊;
2)顺序关系(order relation)是用来描述目标在空间中的某种排序关系,顺序关系可是定量的,如方位角,也可以定性的,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主方向关系,,平面点集的、线段之间的和三角形的顺序关系等,在GIS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方向关系(direction relation);
3)拓扑关系(topological relation)是指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从人类的认知角度看,实体间完备的拓扑关系最小集包括:相离、相遇、包含、相交、覆盖五种基本关系。
2.2 空间关系的特征
空间关系受空间对象、数据组织、空间认知等影响,具有层次性、不确定性、时间性、形式化等几个特征。
1)层次性:
主要表现在原子对象与复合对象间以及复合对象与复合对象间的空间关系上,例如图1中,在进行基于关系的数据集数据匹配时,如果仅仅考虑两对高级的复合对象(X与Y)间的方向关系,图1a和图1b中的复合对象X与Y是匹配的(相似的);但如果还考虑复合对象所包含的原子对象间的方向关系,则图1a中的X与Y是匹配的,而图1b中的X与Y是不匹配的。
2)不确定性: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导致空间关系是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在分析处理及应用中也具有不确定性,如数据集模糊匹配等。相同的地理实体间在不同的尺度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关系,并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文化、语言的异同对空间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时间性:
有些空间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如地块的合并,沙漠化的扩大,候鸟的迁移等,这种随时间变化的对象称为时空对象。时空变化包括运动、收缩、增长、形状变换、分割、合并、消失和重现等。由于空间对象的时空变化,导致它们之间空间关系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4)形式化:
这是空间关系表达和推理模型的基本要求。空间关系表达模型必须是形式化的,以方便在空间数据库中进行空间关系查询;它必须是可推理的,以方便能够从已知的关系推理出未知的关系;它必须是可比较的,以能够对空间关系进行比较,定义空间关系之间的相似性。形式化是空间关系表达和推理模型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3 GIS空间关系的表达
GIS地理实体包含多种空间关系,如拓扑、方向、距离等,其中拓扑关系是最重要的基本关系。空间关系的分类关系如图2所示。
3.1 拓扑关系
拓扑关系主要关注地理实体的连接、包含、相邻和相离关系。空间拓扑关系表达有三种方法:基于点集拓扑的四元组、九元组和维扩展法,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表达两个空间目标的交集不为空的拓扑关系。基于Voronoi图的维扩展描述法可以表达空间目标间的交集为空的拓扑关系特别是邻近关系。影响较大的空间拓扑模型是Randell等人[3]提出的区域连接演算RCC(region connection calculus)理论。RCC理论基于空间区域连接关系C(x,y),由C(x,y)可以推导出RCC-8模型,它区分了8种JEPD(jointly exhaustive and pairwise disjoint,互不相交且联合完备)的RCC关系:(DC,EC,PO,TPP,TPPi,EQ,NTPP,NTPPi)。对于实际空间对象,该模型可以得到8种拓扑关系,如表2所示。
3.2 方向关系
针对点对象,Andrew Frank提出了“基于圆锥”和“基于投影”两种方向划分方法[4],如图3a所示。“基于投影”方法所确定的9种关系,即(N,NE,E,SE,S,SW,W,NW,EQ)。区域对象之间的方向关系比点对象之间的方向关系更复杂,为简化处理,Roop和E-genhofer提出了一种3*3的“方向关系矩阵”表示方法[5]。该矩阵对应参照对象最小边界矩形将平面划分为9个部分,通过考察每个部分与主对象的关系来确定参照对象和主对象之间的方向关系。
3.3 距离关系
GIS中可以定义多种地理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例如,图2中定义了两种地理概念距离:空间距离和定性距离。距离关系的表示分为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关系。绝对距离关系直接表示两个空间对象之间的距离,相对距离关系通过与第3个对象的比较,间接表示两个对象间的距离。有时单纯的距离关系不足以用于推理,如“点A距离点B很远”且“点B距离点C很远”,要得到A,C两点之间的距离关系还要知道这3个点间的方向关系。方向与距离的结合称为位置信息。Eliseo等人[6]将“基于圆锥”方向模型与绝对距离关系相结合,提出了位置演算方法,如图3所示。
4 空间关系的计算方法与模型
空间关系的计算目前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空间关系使用不同的方法与模型进行的,根据是否将空间目标分解,大体上可分为基于目标整体的方法、基于目标分解的方法以及目标整体与分解混合的方法。
4.1 基于目标分解的方法
该方法将空间目标分解为几个部分,通过比较两个实体各组成部分的交研究和判定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在该类方法中,最具代表的方法与模型是Egenhofer等学者基于点集拓扑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4交与9交的方法与模型[7,8]。
4交模型通过计算目标A的边界(鄣A)、内部(A°)与B的边界(鄣B)、内部(B°)之交集的内容(空或非空)、维数、连通数等,进而分析确定A和B两目标间的空间关系,如公式2所示。
但这种模型没有考虑到外部空间,对许多线与线、线与面之间的拓扑关系无法进行进一步区分与计算,因此为克服4交模型的不完备性等不足,Egenhofer通过引进空间实体的外部,将空间目标分解为内部、边界和补三个部分(见图4),由空间物体A的边界(∂A)、内部(A°)、外部(A-)与空间物体B的边界(∂B)、内部(B°)、外部(B-)两两之间的交集构成了扩展的9交模型:
基于点集拓扑交的目标分解方法具有较好的形式化基础,但所构建的拓扑模型仍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上的不足。理论上主要表现为拓扑定义的不一致性以及线性相关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外部的无限性、内部的抽象性以及单纯复型的计算的复杂性等使得实际的操作变得困难。
4.2 基于目标整体的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空间目标的整体,通过目标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空间关系的区分与计算,主要有锥形法、投影法、空间逻辑法与二维字符串法等。
4.2.1 锥形法(cone)
锥形法主要用于方向关系的计算,是将空间目标及其周围的区域分成带有方向性的几个区域,通过各个目标本身及方向区域之间的结果来描述空间关系,典型的是三角化模型以及四方向、八方向分区扩展模型[9]。三角化模型是从空间目标的某点出发,沿所需要的方向作两条射线形成一个三角方向区域来计算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如图5所示,B的中心在以A的内点为中心的北部三角区域内,因此B位于A的北部。四方向、八方向分区扩展模型是以某一空间目标为参考目标,以参考目标的某一点为参考原点以及东西南北等方向线为轴将空间目标及周围的区域分成四个或八个方向区域定义方向关系,用另一空间目标与这些方向区域间的位置关系来描述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如图6所示)。
4.2.2 投影法(projection)
投影法也主要用于计算方向关系,基本思想是将空间目标投影到特定的方向坐标轴上,然后通过各个目标在这些方向轴上的投影间的关系计算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典型的模型有MBR(Minimum Bounding Rectangle,最小边界矩形)模型与二维字符串模型。
MBR模型将空间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投影到方向轴上,通过比较计算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在方向轴上的投影而确定目标间的方向关系,如图7所示。
二维字符串模型是采用符号投影的方法,将不同二维空间目标采用一定的切割机制沿X轴和Y轴作正射投影,分别生成有顺序关系的字符串,以表达和计算目标间的空间关系,如图8所示。
投影法将二维关系分解为一维关系来处理,简化了空间操作和计算,但它的可靠性和完备性难以保证,而且难以向三维空间扩展。
4.2.3 空间逻辑法(RCC)
RCC主要用于计算面状目标之间的拓扑关系,它是基于区域连结的基本原理运用逻辑演算的方法定义区域间的8种基本关系(RCC-8),并发展了一种基于空间逻辑的推理机制来计算区域间的空间关系(如表2所示)。
RCC方法逻辑严密,便于证明与推理,在空间推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关系的定义是在一些基元关系的基础上以枚举的方式实现的,理论上不能保证计算的完备性,另外对于以多类型多元数据库的空间操作与分析为主要目的GIS系统,逻辑运算并不总是有效,而且其只能计算面状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GIS中的应用有待改进。
4.3 基于目标分解与整体的混合方法
该方法同时考虑目标的整体与部分进行空间关系的计算。陈军等[10]针对该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计算方法,用空间目标的Voronoi区域作为其外部(如图9所示),形成一种包括边界、内部和Voronoi区域的称为V9I模型的新九元组模型[11],如公式4所示:
该模型具有分解与整体两类方法的优点,不仅能计算拓扑关系,还可以计算目标间的邻近关系。虽然其存在着拓扑定义等方面的问题,但它给空间关系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5 结束语
本文对GIS空间关系的表达和计算模型进行了综述。在GIS中,空间目标间的空间关系是一种复合信息,通常涉及拓扑、方向和距离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尽管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仍需进一步发展。一方面,GIS本身的理论、技术和需求使得空间关系向多维、不确定性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空间关系虽然在GIS领域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但是在其他一些学科,如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理解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杜世宏,秦其明,王桥.空间关系及其应用[J].地学前缘,2006,13(3):69-80.
[2]赵仁亮.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关系计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2.
[3]Randell D,Cui Z,Cohn A.A spatial logic based on regions and connection[A].In Proc.of th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C],San Mateo:Morgan Kaufmann,1992:165-176.
[4]Frank A U.Qualitative Spatial Reasoning about Cardinal Directions[A].In Proc.Of the7th Austrian Conf.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Baltimore:Morgan Kaufmann.1991:157-167.
[5]Roop Q,Egenhofer M J.Similarity of Cardinal Directions[A].In Advanc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bases[C],Redondo Beach:Springer-Verlag,2001:36-55.
[6]Eliseo C,Paolino F,Daniel H.Qualitative Representation of Positional Information[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7,95(2):317-356.
[7]Egenhofer M J.Reasoning about Binary Topological Relations[A].In Second Symposium on Large Spatial Databases[C].Zurich:Switzer-land,1991:143-160.
[8]Egenhofer M J.A Model for Detailed Binary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J].Geomatica,1993,47(3-4):261-273.
[9]Frank A U.Qualitative reasoning about distance and directions in geographic space[J].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Computing,1992,3(4):343-371.
[10]陈军.Voronoi动态空间数据模型[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28-32.
微博,或者称作微型博客,已经成为的信息达人日常必备品.微型博客,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多元化信息表达空间,这种多元化表达体现在何处,有什么意义,本文将进行探讨.
作 者:赵晓妮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刊 名: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英文刊名:THE FRIEND OF THE HEAD 年,卷(期): “”(7) 分类号:G841 关键词:微博 多元化 信息 多元表达意义
关键词:光;空间;意境
一、光在室内空间视觉环境的功能
实体的围合是划分空间的一个重要物质构成因素,但这一结果也离不开人的视觉心理感知,换而言之,需要由物质和精神互相作用共构空间视觉环境。
光的亮度差异可划出空间界限。例如舞台区比观众席的光线亮,而演员所在的聚光灯光束下更为强调的中心。这种光划分形成的空间其实是一个心理暗示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空间并非必须由实体物质围合才能生成,它也可由对比和差别形成。明暗的差异能对空间进行清晰的划分,这种区分是基于对空间性质的改变而完成的。从极度的光亮到最深的阴影之间有无数个梯度,每一种亮度分别适应不同的功能、性质的空间。例如在家居室内空间中卧室作为休息区域同时也是私密空间,较之客厅的光线要略暗也更柔和。
亮度梯度是光线产生空间深度的枢纽。尺度强调的是人与室内空间比例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亮度梯度对于光创造空间深度、影响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建筑由于模式化的结构以及人工照明的启用,往往出现一些分布着均匀光线的空间,没有暗部、阴影,没有从光明到黑暗之间的逐步变化,空间失去了深度感。
光善于烘托整体气氛。空间意境是指空间形态产生的艺术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内涵与人的审美意识结合形成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感悟。室内的气氛会由于光的亮度和光的色温与颜色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家庭的卧室常采用暖色光而显得更加温馨和睦;夏季在客厅等公共活动区使用青、浅的冷色光,使人倍感凉爽;强烈的多彩照明,可以增加繁华欢乐的气氛。
二、诗意空间的特质
诗境衍生出艺术,艺术的本性是诗。
诗意空间应该是让人们内心得到真正放松和自由的空间状态,它立足于场所,寄予着情感,更蕴藏着希望。它作为纽带存在于人和场所之间,应该是所有不同种类美的集合与任何何能让人产生共鸣意境的空间,或宁静、或热烈、或神秘、或轻快……
如古罗马的万神庙,光从最高部位以一种令人敬畏的姿态直射下来,而这种单一的采光使整个室内稍显昏暗,更加重了神秘肃穆的效果;如妹岛和世所设计的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多个椭圆形露天天台最大限度的将光引入保证了光线的充足,加之通透的玻璃幕墙,白天几乎用不到多少人工照明,满盈的光线创造了一个空灵、纯净的空间;如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利用悬挂的瓦片,调整进入室内的光线,随着太阳高度角推移,瓦片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形成了一幅每时不同四序迥异的画卷……
三、如何运用光塑造诗意空间的思考
在不牺牲功能作用的前提下,考虑设计所带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尤为重要。感受是一种直觉的、主观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视觉的心理体验来获得。这时在视觉效果极具影响力的灯光所起到的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了。意境是人们形象思维的产物,它可以表现整体情感基调的倾向性,也可以表达作品的繁多种类与个性特质。“一切景语皆情语”。想要通过物质来表达意境时,首先要融情于景,设计者利用所做之物与使用者进行“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诗意是通过象生境,空间内的表达也是如此。
光可以重点突出空间中的某些元素,或弱化一些元素,达到设计的期望结果。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中,为了展现一方气氛给予重点照明,吸引人的注意,创造出虚与实、强与弱的节奏,产生视觉焦点,诱导人的行为。有了光线,物体显现。然后,光线又分成了强弱不同的各个阶梯,实体的景象开始变得丰满,形成了高光、亮部、暗部、投影等明暗交织的浩繁的层次。准确合理的设光能增强物体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利用光线的明暗变化和韵律,不但加强了原有的秩序感,并且使人在前行运动中感受到空间的丰富,将单一空间变为多层次的丰富的空间。
要善于运用自然光。光随时间的变化以一种最习见的方式表达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光影能营造丰富的空间效果给予空间生命的存在感和灵动感。在人工的空间引进自然的世界的物质更容易地唤醒人们超然物外的心境。再之,光与影形成的图形极具动感富有生命力,并且图案的形状、位置、深浅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巧妙地运用物影的纹理效果可以增添空间的艺术魅力。这也符合当代社会日益重视的低碳设计的理念。
设计者的本职工作是制造一种能将材料的本性和吸引力无以复加的表现出来的光环境。不同的材质对光产生的反应不同,如粗糙或凹凸有纹理的材质在光的照射下生产更多的明暗变化,而乳白玻璃、半透明塑料这种不完全透光的材料在光下又呈现出另一种效果的渲染。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通过仔细的考虑和协调己建立的各个界面之间的亮度对比关系,在创造出一种空间场景的同时尽量减少眩光的影响,并且避免眼睛不断的在变化过大的亮度水平之间进行调整,降低眼睛的疲劳感。
四、结语
光的现代化应用,使人类伴随着光的发展跨越到高度文明的时代。我们应秉承着师法自然、基于情感、秉承人文、凸显个性的设计理念,把灯光的运用定义为成是有思想的艺术,它就将作为有限的物质空间延伸到无限的精神境地的媒介,将诗的意境,诗的精纯美粹之气,摆脱尘俗之念传达的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2]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一一室内外视觉环境设计[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许云强,陈军.建筑空间的精神材料——光影[T].江苏建筑,2011.
[4]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
1. 真实体验,乐于表达
学生的口语表达,源自真实的生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要有真实的生活来源。这样,他们的表达才能充盈着童真童趣。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生活、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如在秋游时,学生们观看了海狮表演、大象表演等节目,回校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节目说说动物是怎样表演的,小组合作交流,再选择优秀的队员参与全班比赛,有了亲身体验后,学生们都乐于表达。
2. 观察想象,主动表达
杜尚提出“艺术可以不是经过艺术家的手创作的, 也可以不用绘画和雕塑形式, 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是艺术’, 而是‘什么不是艺术’, 因为只要有观念, 什么都可以被视为艺术品。”作品所传达的观念是整个作品创作的灵魂。由于空间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性, 观念通过各种媒介得以表现, 以及媒介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观念本身, 当手段成为目的, 媒介成为信息, 在探讨形式语言方面, 媒介渐渐优先于观念。运用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创造氛围让观者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共鸣, 能感染到观众使之产生自我精神上的某些片段的触动, 作者的目的便达到了。现代艺术作品或者建筑或是任何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它利用了媒介构成一个空间整体来传播和交流信息, 同时它本身就作为了一种媒介形式在传达信息, 它不仅仅在于传递了它所承载的信息, 也传递了媒介本身的特性。正是媒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观念信息的清晰度和内在结构, 创作者们将尽其所需要运用的媒介材料等手段来表达要传达的信息。从本质上来说, 空间艺术以其宽泛的定义囊括了几乎所有的视觉艺术, 在观念艺术出现之前, 所有观念承载物——媒介是相对固定的, 是我们所谓的传统媒介如绘画, 油画, 雕塑, 版画等, 但从杜尚以后, 当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冰消瓦解, 多种非传统媒介得以充分运用之时, 视觉艺术开始以创造观念为统一目的, 而承载观念的媒介艺术形式变得五花八门, 它既是表达观念的工具, 同时在传播信息过程中与受众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交换了有关信息的观念, 空间艺术的观念从而得到充分地交流、传播, 空间艺术也得到发展。
空间是由一个场所、环境或一种物体、材料与感受它的人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任何媒介都表达观念, 建筑作为空间艺术中最具综合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 也表达一定的观念, 它是实体化和空间化的观念形式。观念是抽象的, 建筑是具体的, 将抽象的观念落实到建筑的过程中, 建筑本身表达了观念, 同时任何建筑都嵌入一种人生观或者社会视角, 不仅具有观念而且有对这个观念的价值判断。空间是建筑最主要的媒介物质, 形成空间的形式语言既成为观念表达的载体也是形成空间的媒介, 这如同数学精确的等号互换, 建筑空间的语言形式作为观念的载体同时原则把音乐材料排列就绪的过程。
汉斯立克提出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研究西方音乐史的道路。深入学习他的美学思想, 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西方音乐史的进程。19世纪, 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和实证主义自律论音乐美学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要讨论, 这种讨论推动了音乐的再一次发展, “情感论”和“自律论”这两种音乐美学思潮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使得如今的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有重大的突破。西方音乐美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系统化, 深入化的历史阶段。
注释
使建筑也成为观念本身体现自身特性。建筑采取各种形式以承载观念为目的的创作是比较多见的。比如萨伏伊别墅是“居住的机器”, “外形简单, 内部如机器一般复杂, 精确, 承重结构与非承重元素简单的分开”的理念, 恰当地反映了当时战后人口剧增, 急需解决法国平民的居住问题的状况。巴西利亚参、众两院的建筑分别是“碗口朝上敞开”表达广采众议的民主原则和“倒扣的大碗”传达权威和集中。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将文字既作为造型元素又诉诸理念的东西。在建筑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识和意念来理解建筑的, 只有建筑语言才将我们不同的意象和意念统一起来, 才使我们多元个体的现象得以变成了描述的符号, 才使我们多元的世界得以互相协调。那么, 建筑设计师们常引用“让自己的作品说话”这样一句话, 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建筑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这一概念。建筑观念的多元和媒介的多元导致建筑成为多媒介混合装置, 它通过物化实体和空间提供并组织人的活动。建筑师所创造的空间对人身体产生作用, 赋予空间活力, 才能将空间、时间和体验完整地表达出来, 完成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
任何形式的空间创作和研究, 都会经历接受外界信息、对外界信息进行重新加工以生产出新的作品、将新的信息传播出去这三个主要阶段。但其创作的真正目的是传播新的观念和信息。信息的再创造给空间艺术的观念传播提供了关键的思想养分。观念的艺术得以完成往往需要受众的积极参与, 观众通过作品这个媒介所接受的信息是一个不断加载智慧的过程, 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概念, 作者的表达不断被加工或加载, 增加了对信息的消费。观众可以自愿或不自愿, 可以是大众或小众, 而创作者所利用的媒介往往是大众的, 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播创作者需要表达的观念, 使观众在脑海里建构出有关的基本概念。
当今,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接收具有了扩张性, 观众不再单向地接受信息, 而是作为“参与者”的特点。传播信息的渠道——媒介本身也具有了多样性混淆了传统的媒介界限, 造成视觉和非视觉的综合, 艺术与非艺术的综合, 艺术家和非艺术家的综合。媒介决定信息的发出和接受, 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不断的概念交换——信息的流动。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 艺术的行为方式也得以改变, 互动性,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制性的创作和展示艺术作品。早在概念艺术、行为艺术、录像艺术就强调互动性, 但数字媒介的出现为互动艺术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创作者和受众界限模糊, 互动方式由受众自己决定, 这是由媒介的特性所决定同时也是创作者的目的所在——让艺术这个媒介独立运作于受众的面前。
空间作品以空间为存在方式, 产生于视觉、触觉及运动觉中。传播媒介承载信息和传播信息, 也将媒介本身的特性信息传达出去, 使观众在感受过程中接受和理解作品传达的观念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了新的信息。因此, 空间艺术观念的表达与传播使其本身将处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不断更新的状态中不断地发展下去。
(1) 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p49页 (2)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p44页
(3) 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p02页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汉斯立克.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前五分钟内能够阅读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良好的阅读与思辨习惯的影响力却是无限的。
在对材料的阅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畅所欲言且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都展现出富有语文学科魅力的自由争鸣的课堂氛围,这也是王老师引导、培养之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阅读、思辨、交流、讨论的过程,孰是孰非反而不那么重要。学生们思辨、讨论的内容如果不涉及大是大非,教师就可以海纳百川,不必分出高下。长期浸染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够如王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路径,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学会发现、思考有价值的东西,敢于自由表达观点,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王老师最后的顺口一问有添足之嫌,也的确是难住了这位善思考、爱发言的学生。须知,真知灼见可以总结交流,给他人带来启发;而思维方式和路径却有着不可复制性,难以言传,只能在长期的熏染中自主生成。王老师的课前五分钟对学生已授之以鱼,不必再急于授之以渔。
相对于几何体工整而变化不足的特点,拓扑化的建筑形体具有更丰富的变化与更强的表现力。首先,拓扑化的形体表达从更深层次思考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大空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其次,拓扑化的形体表达使当代建筑师在大空间公共建筑的设计中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过于教条化的束缚,探求能够体现大空间建筑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最后,拓扑化为当代大空间建筑的形态创作提供了一种动态、连续的操作策略,回应各种不同的设计需求,使大空间建筑的形态具有了更强的包容性和有机环境整合能力。
具体而言,当代大空间建筑形体的拓扑化表达,可以概括为元素整合的平滑变形、文脉转译的多维折叠和环境协调的场域模拟三种形式。
1. 元素整合的平滑变形
大空间建筑往往功能复杂,大小各异的功能空间需要并置在一起。传统的形态设计手法受制于结构构件在形态塑造中的主导性,各种异质元素往往堆砌与拼贴在一起,导致传统的大空间建筑形态离散、机械。柔性平滑的形体拓扑不同于现代主义同一的、等级的、线性的形态特征,它的形体设计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基于功能组织的绝对尺度和比例划分,认可大空间建筑中差异巨大的不同体量要素,并以一种邻近的方式累加于大空间建筑的形态之上,使其更加整体和有机。平滑变形的拓扑是在整体的复杂性系统框架之下,将大空间建筑的各种空间连续地整合在一起,模糊传统大空间建筑形态的等级概念,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了加强。
(1)连续的曲线形体
具有流动、动态的连续曲线形态已成为当代大空间建筑拓扑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区别于传统大空间建筑常用的简化几何形式,拓扑化的曲线形体采用连续的动态曲线并借助一些其他参照体系来发展建筑形态,它不是那种会显得过分丰富的形式,而是由密集分布的连续柔性曲线逻辑而成。应用连续的动态曲线,大空间建筑形体展现了灵活多变的复杂趋向,不同功能、不同体量的元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不以固定点进行区分,而是通过变幻莫测的动态曲线保持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这种连续曲线逻辑寻求将建筑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转化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如历史文脉、城市肌理等,从而形成柔性平滑的形态。扎哈·哈迪德、UN Studio等先锋建筑师是这一手法的忠实追随者,扭曲、夸张的连续曲线在其作品的造型中频繁出现。前者在迪拜歌剧院的设计中(图1),将建筑的所有功能都涵盖在一系列连续的曲线单体架构之下;后者在中东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图2),通过逐渐升起连续曲线形体,将不同的功能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
(2)动态的塑性形体
动态塑性形体打破了大家对线性正交网格和柏拉图理性形式的认识,是一种具有不可能还原为任何简单形式或组合的拓扑形体。传统的大空间建筑形体设计中,人们往往尽力去寻求其与历史文脉和环境肌理之间的原因,然而因其体量和尺度的关系,两者之间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塑性异质体的介入则以一种不同于以往回应历史与环境的态度和方式,将看似无所忌惮的建筑形态和谐地植入历史古城的城市肌理之中。由彼得·库克设计的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图3)正是动态塑性形体的完美诠释。它迥异于那些对历史文脉主义看似恭顺实则肤浅的形式模仿,而将一个新奇的建筑形态和谐地植入历史古城的肌理中。动态塑性形体的整体植入,以流动的方式溶解了大空间建筑的清晰界面,强化了其屋顶界面与围护界面等不同元素在形体塑造中的有机融合,使大空间建筑呈现出连续性、流动性、非固定性。
这种动态塑性的形体拓扑参与到大空间建筑的形态创作中,使其更易成为一个时代、社会及空间文脉的塑造者,如哈迪德设计的法国波城多媒体图书馆(图4)。同时,这种拓扑化形变方式赋予大空间建筑更强的造型能力,在消解了大空间建筑形体特征给人带来的压迫感的同时,使其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2. 文脉转译的多维折叠
“折叠”的概念来自数学的变形概念,即一个平面上的点之间有互相的关系,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当平面折叠以后,在折叠处形成一条折线,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得到了改变,但不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仍然能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表达。正如折纸艺术所表现的那样,普通的纸片,经过不同折叠技巧的复杂变幻,呈现出各种清晰可变的体态,它不仅包容了纸片折叠后本身的形体,同时也被纸片折叠后所形成的空间所包容。因此,将折叠的概念引入大空间建筑的形态设计中,不仅体现在形体设计方面,也体现在空间设计层面。同时,当代建筑师将多维折叠运用于大空间建筑形态创作时,更偏重于其思想层面,它是对待差异、多样和复杂时所采取的一种思想策略,即通过折叠去“组织差异、容纳多样、呈现复杂”。
(1)切面组合的形体折叠
随着复杂性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本的简单多面体已无法涵盖当代大空间建筑的几何形体特征,建筑师倾向于运用复杂的折叠策略对大空间建筑的几何形体进行编辑和操作,产生了拥有大量不规则面的切面组合形体。这种切面组合的形体折叠,一方面使大空间建筑产生了不均衡、不确定、不完整的新奇感,迎合了当代审美追求视觉陌生的渴望;另一方面,这种处理方式使建筑在各面上反映出城市的不同需求,人们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空间与形体,其效果契合了城市文脉的三维复杂性。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图5)的造型便是这样一个经过功能体块的增减与削切而成的复杂多面体。公众若想理解建筑的全部必须从各个角度全面观看,体验全新的视觉挑战。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第二歌剧院(图6)则以三角形的切面为基本单元,经过多次折叠削切组合而成。切面组合的形体折叠使大空间建筑不仅是个容器,而且是社会事件交互影响的集合体,它将独特的造型和复杂的内部空间联系在一起,使变幻的城市景色与多变的建筑造型交相辉映。
(2)网格叠合的形体折叠
大空间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整个城市景观的丰富和品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的大空间建筑设计,应该在强调时代特征的同时重视地域特色的表达。而网格叠合的形体折叠手法,避免了传统大空间建筑巨型体量与城市肌理之间的矛盾,并将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环境特性通过编码转译植入大空间建筑的复杂形态之中。西班牙加利西亚文化中心(图7)的设计,开始于这种地形的网格叠合。埃森曼通过对古城肌理的“抽象提取”,将基地的山坡地形景观网格进行多重叠加,转化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巨大体量,并将圣地亚哥旧城的历史记忆转译到场地地形的拓扑形态上。Plasma Studio在2011西安园艺博览会中设计的“漂浮的花园”(图8)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将地形的网格与展厅的形体叠合在一起,展现了城市自然的文脉肌理。对当代大空间建筑而言,网格叠合仅仅是进一步挖掘大空间建筑与周边环境和城市记忆之间关系的起点,形式上的呼应不是重点,关键是通过大空间建筑拓扑化的形体变异与城市之间动态性的文明转译来实现从历史到未来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有机生长。
3. 环境协调的场域模拟
建筑与环境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两者间没有中和,传统大空间建筑往往因其充满人工味、秩序感和线性特征而与场域环境格格不入,而高技术对大空间建筑的武装,进一步阻隔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联系。场域模拟的形体拓扑目的在于打破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界限,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大空间建筑的形体与空间中去,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连续和可操作的都市景观系统。由此,大空间建筑的巨型尺度和水平特征不再只是视觉焦点,而成为人们活动的体验场所。
(1)景观渗透的地形模拟
地景式的形体拓扑通过大尺度、整体性的处理,将大空间建筑的底界面和顶面连为一体,将自然景观渗透其间,从而使建筑的巨大体量获得消解并具有了概念化和人工化的特质。因此,大空间建筑概念中“顶界面”和“底界面”的区别和界限被有意识地模糊和打破,连续性拓扑形体的起伏、动势和肌理与其所在的景观达到了紧密关联,并契合于大地形态的内在结构。美国克利夫兰新交通枢纽(图9)如同被建筑材料覆盖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将整个站前广场重新激活,并实现了与自然景观的无缝连接。而苏格兰阿伯丁孔雀视觉艺术中心(图10),同样运用了这种景观渗透的地形模拟方式,使巨大的建筑体量与城市公园内的地形起伏融为一体。建筑与地面、景观三者做到了相互融合,重塑了建筑与地面的关系,也重新解释了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大空间建筑由此变成一种“环境的建筑”,屋顶重构了大空间建筑的尺度,巨构的建筑体量不再是视觉的焦点,取而代之的是建筑与环境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体。
(2)边界模糊的自然模拟
随着大空间建筑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具有复杂综合功能的巨构体正成为一种趋向。于是,当代建筑师在大空间建筑的创作中将其视线从规则建筑中释放出来,投入到与自然更接近的形态创作中。大空间建筑自然意向的形体拓扑表现为对大自然中原生地貌、现象、物体的一种模仿和借鉴,并将建筑师对于原生形态的理解和情感用建筑语言表达出来。而数字技术的革新为自然的隐喻和象征等创作手法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以往只能在表面或局部进行装饰性点缀的手法局限被突破,建筑形体创作转向直接以自然元素为灵感来源,运用现代拓扑的形变处理方式,将自然意象融入大空间建筑,从而在较深层次上模糊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边界,为日趋庞大的建筑尺度寻找亲切且有感染力的形态语汇。以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图11)和广州歌剧院(图12)为例,前者选取了海洋的自然意向,而后者被形容为“珠江河畔,流水冲刷过两块漂亮的石头。”
结语
大空间建筑复杂形态的拓扑化形变,使得建筑师能够在大空间形体创作时,将思维的过程凝聚在形体变异的表达中,使各种异质设计元素融合到单一有机的建筑形体里,从而为以复杂性语汇表达大空间建筑的设计构思过程提供一种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任军.当代建筑的科学之维—新科学观下的建筑形态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李玲玲.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模式研究.城市建筑,2009(04):103~104
[3]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9
[4]帕特里克·舒马赫.晰释复杂性—与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物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的访谈.世界建筑,2006(04):18~23
[5]彼得·绍拉帕耶著.当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吴晓、虞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空间关系表达
花艺创作表达艺术情怀.pptx
空间花艺设计范文
原核细菌光诱导基因表达系统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方法
插花,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
风景园林空间营造9篇(全文)
谈书法在古典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与升华
空间照明设计汇总十篇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模板(10篇)
绿植表达的自然生活美学
网址: 空间关系表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05217.html
上一篇: 邵阳市公园管理所关于LED灯串的 |
下一篇: 下列程序的功能是将字符串“a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