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中国》算是差强人意的精品,那些或是清新宜人、或是清幽、或是苍茫、或是淳朴亲切的景色画面都能看出幕后高超的拍摄水平。很多片段和语句也很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感怀与思索。
花卉题材其实不好拍,因为可以讲述的主题和故事太多。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为每一集确立明确的主题,并在5集的播放中让观众感受到前后的承接并最终做到总体的汇合,本片做的并不完美,让人诟病的地方不少。想要表现中国花卉在国外的传播影响无可厚非,但外国人和外国花园的篇幅确实过多,这一点已经被无数观众批判过了,纪录片的名字是《花开中国》,就算要强调中国失去了很多花卉在国际上的命名权或是中国花卉给全世界带去的美丽,点到即止即可。过多的外国篇幅,使得每一集的主题被冲散,总体铺的太大,最终未能达到主旨的合一。
但综合各方面,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每一集开头的制作非常惊艳,百看不厌,从微观到宏观的画面——配上萌芽(sprout)、演化(evolution)、绽放(blossom)的文字,这种“似花而又飞花”的方式展示花卉生命的奇妙很是独特。
《茶花》——财富
第一集《茶花》是最好的一集,本集的主题非常明确——财富。
不同时代,不同人之间,财富的意义与体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植物猎人越过太平洋和大西洋寄给老威廉姆斯的茶花,在精心培育7年后畅销英国,为威廉姆斯家族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百年之后,城堡的茶花仍然是后人在观赏和与前人对话上的重大财富。
来自中国的茶花甚至在欧洲慢慢的变成了文化符号,小仲马《茶花女》女主角camellia(茶花的英文名)佩戴于胸前的雪塔,慢慢成为了法国人重要的文化财富。奢侈品香奈儿的品牌logo正是雪塔。
时至今日,云南、四川等地的茶花仍然守护者它们生长的大地,作为大自然美好的赠予,美丽的茶花为当地的百姓们带来了美好的观感与心情,作为天然植物基因库,也是全世界植物科研人员的巨大宝藏。在浙江金华,茶花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手工艺品和食品在加入茶花元素后,对美的追求演化成了对生活的热爱。
广西防城港的黄家兄弟,在最贫困,物质最匮乏时,遵从父亲的嘱咐没有像其他人大肆砍伐金花茶换取金钱,他们的坚守有了回报,多年后茂密繁荣的金花茶树林不止为兄弟既然带来了金钱上的收入,也在这个人情淡薄的年代成了家族关系的纽带。金花茶本身,也已然成为家族中无声的成员。四川自贡草医黄爷爷诉说茶花的药用价值,他说他没有钱,却因为将荒山改造成了茶花山觉得自己很富有。这不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满树应接不暇的茶花为孙女的人生带去了多少关于美的回忆,还有亲情的回忆。
人们对花卉的保护与开发,为人们和这个世界带来了物质、科学、心灵精神上的财富。在这个急功近利,浮躁弥漫的现代社会,那些在危险中忍受丛林艰苦生活的云南密林护林人、勤恳劳作的茶花扦插工、园艺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他们长久默默的坚持与努力,亦是这个社会、是我们国家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
《杜鹃》——主题是漫长的积累?还是杜鹃花的传播?
很多网友评论第四集《菊花》最烂,我认为第二集《杜鹃》最让人失望。这集的素材那么动人,本可以拍的非常好,最后却完全无法让人看出统一的主题。
老罗斯柴尔德用了10年的时间将家族城堡周围的土壤改造成适合大树杜鹃生长的环境;苏州园林的小花匠必须学习三年的浇水才能开始做杜鹃盆景;无锡沈宅的后辈沈先生40岁后,持之以恒的像小学生一样开始对杜鹃花的认真钻研。这些漫长的积累让人感动,也能给予观众内心持续积累的力量。
而克服西藏的恶劣环境,于寸步难行的险峰拾级而上的植物采集员9个月的旅途收集一朵杜鹃花,将其小心翼翼的带回;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将家族的杜鹃花资料远程赠与身在美国,一直努力在美国传达杜鹃花之美的沈老先生;加上对植物猎人的大书特书,应该是又想表达人在花卉传播中的主动者角色。然而一集包含了两个很难融合为一的主题,就显得杂糅结构混乱了。
《月季》——时移事易的演化
不错的一集。主题是明确的。时移事易的时不是暂时的时,而是似乎过了很久,以及真的那么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季在法国演变成了玫瑰,回到土生土长的中国,市面上的带有法国浪漫色彩的“玫瑰”也都是本土的月季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美丽的商品。这本身也未必都是不好的。即便是染上了金钱的颜色,月季仍然是美丽的,仍然代表了人们内心对美丽和美好的渴望。
培育新品种的月季,需要观察亦需要漫长的时间的付出。老师傅看着习惯了广州快节奏、人在乡下心却不知道飘到哪里的年轻徒弟,让他前往法国。在法国徒弟才知道,即便是培育好的月季到投入市场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与月季相伴的岁月里,多少人多少事在慢慢的发生演变。从法国回来的年轻人明显有了不一样的转变,一个本来浮躁不安、静不下心来的年轻人,变成了从前的自己未曾想过的更好的自己。正如法国年轻的月季商人完成了从熙熙攘攘的好莱坞电影学习生涯到土壤间潜心研究月季的转变。
天坛月季班的班长用长达数月的“控花”使得原本不同时节千盆月季同时开放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何等令人惊艳的成就,这背后是长达31年建立的人与花的默契。
最无情是时光,最有情却是伴随了潜心的岁月。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以月季为主题的网络综艺节目,月季的销售也出现了直播的形式,时代变了,人们了解、触摸、展示月季的方式也不再局限单一。这样的演化带有时代的印记,呈现的也是最具当下时代感的真实月季和月季人。
也不是所有的演化都是让人心悦的,老北京的胡同的房屋总是少不了芳香怡人的月季作为门前墙上的点缀,随着北京城区的不断建设,熟悉的月季似乎远去,只能在梦中、记忆中或是画家的笔下追回。虽有遗憾,至少,还没有彻底被遗忘。
在寒冷的新疆冬季,月月花开的月季倒真是被遗忘了。由于冬季气温在零下27度以下,月季在那里只能度过一个春天,热爱月季的夫妇一般教学,一般育种,十年已过,中国月季终于在零下30度的北纬45度——中国月季从未生存过的极限环境绽放出温暖的奇迹。
一树花开,岁月沉香。
《菊花》——心素如简的文化与心境
其实从这一集最后的收语来看,本集的主题应该是探索。但是打动我的,是关于中国文化和国人心境的诉说。菊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诗词、戏曲绘画来表达是否更好一些?看得出来,本集的幕后人员很希望在这个贩卖焦虑又亟需减法哲学的信息洪流社会为大家传达一些菊花体现的心境。
菊花早植晚登、凌霜傲放,然而花形不带一丝傲气,是那样的秀丽娇柔。花瓣更是柔软如舌状。神韵清雅又彰显遒劲之气的菊花盆景,给观者传达了刚柔并济的力量。
不管是做菊花盆景、仿真花都需一颗“抱松柏之坚定”的内心,兼以柔软温暖的爱,探索关注菊花的世界,也是自己内在的心灵精神世界。
很多人不满的通草花/仿真花那一段,虽然我觉得表现中华菊花文化有更好的方式,但这一段单看本身无可厚非,文化影响生活,用日常的生活体现菊花代表的坚韧不拔对普通中国人心志的潜移默化,到也与菊花从皇家走向平民,从文人雅士的言志渗入平常百姓的内心世界前后呼应。
开封菊花那一段触动了我的心弦,南宋张孝祥有“偷将天上千年艳,染却人间九日黄”的词句,从今日开封人对菊花的深情上,我们依稀能够跨越时空的长河遥望宋仁宗时期的北宋风华。“避桃李之芳艳”,那时的北宋很平静,没有开疆拓土,也没有惨痛的山河破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时的开封,寻常百姓安居乐业,正如《清明上河图》的熙熙攘攘。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便是花,也没有一朵花,直到最后还是花,每一朵花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生命的本质我们看不穿,但关于美的造化,我们了然于心,因为一朵花我们对于美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探索着菊花,将其变成商品、变成展品、变成艺术品,这一过程也是对自我的探索、对内心声音的倾听、对人生之“意”的体会。
《牡丹》——珍贵
如果没有英国作家那一段,我觉得本集最好,比第一集更好。真的,都最后一集,还在不停的拍英国,强调牡丹在国外收到的欢迎,在这个国人慢慢的不需要靠外国人的认可来提升自尊心的时代,真的适得其反,让很多观众反感。而且牡丹和洛阳的关系如此紧密,洛阳牡丹冠绝天下,本集却仅用了寥寥数语,就像是草草几笔描摹完锦绣牡丹图一样草率。
牡丹贵为国花,却也不是所有人都喜爱。丰子恺先生在《杨柳》中写道“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即便是不喜,这段话也隐含了牡丹的珍贵。
这世上珍贵的又何止牡丹。理想、信念、对美好的执着追求、坚守、留下,还有初心,哪一样又是不珍贵的。
不要说坚守初心,哪怕是不忘初心,都真的很难。这些珍贵的,无不需要历经漫长枯燥的坚守,而结果仍然是伴随未知、不确定。
中科院院士团队对牡丹基因组的测序,要解析上万基因组,还要进行整理分析,本集并未对这一工作量大书特书,但观众很容易理解这一工程的漫长与浩大。人类想要更好的保护牡丹,破解牡丹遗传密码的难度和工作量远甚于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却又是不得不做的工作。这些付出了科研人员长期心血的数据是来之不易的珍贵。
拍摄延时摄影的摄影师拍了牡丹几十年,期间经历多次失败,牡丹一年只开花一次,一次失败,便只能等到明年重来。而明年就一定能成功吗?牡丹珍贵又娇弱无比,对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又极其脆弱。摄影师能做的,就只有耐心与坚守,坦然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中国失去了太多物质上的宝贵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更多。国家这些年越来越重视文化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体的落实,还是要由人持之以恒的去做。菏泽的牡丹师傅,几十年来面对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的出走这片园地,却依然选择坚持留下来,他想传承牡丹育种的手艺,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牡丹之美。一年的任何时节,牡丹的身边总是少不了园丁师傅守候的身影。珍贵的守候,才能呈现牡丹珍贵的绽放。
在摄影技术已经非常高清的今天,科普绘画工作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本集虽未直接作出回答,但从那些解剖花卉的镜头来看,答案很明了了。高清照片是对牡丹瞬间的捕捉,而一幅科学绘画需要对牡丹细致入微而又深入全面的了解,传达给观者的体验也完全不同。和上个世纪相比,无论现在的科学绘画作者是何等的落寞,但总还有人留下来,这个世界也需要他们的留下。
牡丹的价值远不止是观赏,根可入药,花蕊可做茶,籽可榨油。这是千百年后牡丹对人类守候回报的馈赠。
但更多时候,人类在牡丹身上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是未知的,比如在青藏高原上育种十年的科研工作者,她的预期目标并未达到,却还在坚守。
本集结尾也是整部纪录片的结尾,引用的尼采诗句直达人心——“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这世上最大的珍贵,大概就是在漫长艰难的岁月里,用枯燥无味的坚持从时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花开中国》并不是科普向的纪录片,而是旨在探索人与花卉的相处与建立的联系。人们保护、开发花卉,花卉同样给予人类珍贵的馈赠。我们欣赏、爱护花卉的美,正如我们对人生、对生活充满的希望。
相关知识
玫瑰花的品格象征与花语之解析(揭开玫瑰花背后的意义与象征)
“花”的品格
甘肃金昌推城市品格和风貌 冀吸引投资者“络绎不绝”
芳香植物小百科——那些常见的花
梅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
简述广东的花市与花卉文化。
“花文化”校本课程纲要.doc
莲的别称
荷花的资料大全300字(荷花的资料)
一个花圈大概多少钱:花圈的用花品种和数量,直接影响花圈价格
网址: “花”的品格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041.html
上一篇: “花样南宁”:留住绿水青山的美丽 |
下一篇: 鲜花常识:红掌的文化背景以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