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可食地景旅游的规划开发案列探析

可食地景旅游的规划开发案列探析

[导读]可食地景将园林景观与农业生产、艺术创意、观光游憩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丰富景观类型、体验活动和衍生产品,为城市郊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可食地景将园林景观与农业生产、艺术创意、观光游憩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丰富景观类型、体验活动和衍生产品,为城市郊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地处大中城市近郊的县区具有交通区位、客源市场优势,往往具备一定的乡村旅游产业基础,是践行全域旅游理念的优选区域。这类旅游地主要面向临近大中城市居民的周末及节假日休闲市场,其停留时间、人均消费、过夜率、重游意愿取决于开发理念与体验项目的新颖程度。这要求旅游规划师注重运用新理念、新载体、新项目,其中,可食地景旅游就是值得关注的一种。

    一、可食地景:一种多功能型旅游吸引物

    20世纪80年代初,深受环保主义思想影响的园林设计师瑞克·罗伯特谋求园林设计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将“可以食用”与“景观”两个单词进行组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可食地景”(ediblelandscaping)。1982年,克里西·罗瑟琳撰写了名为《可食地景完全指南》(TheCompleteBookofEdibleLandscaping)的专著,将可食地景这一新概念引介到主流的园林设计界。随后,这一理念在城市绿化、社区农园中得到运用,催生出美国洛杉矶迪斯康索花园、法明顿城市景观大道等代表项目。

    综合前人的观点,现阶段备受关注的可食地景是指运用美学、农学、生态学、园艺学、地理学、设计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将可以食用的各类农作物以生态艺术园林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之后形成的兼具美学观赏、健康饮食和其他衍生功能的特色景观。从栽种植物的类型,可食地景可以划分为可食地景花园、可食地景果园、可食地景菜园、可食地景农田、可食地景药草等类型。按照面积、规模和尺度,可食地景可以分成大地景观、产业园区、小型花园三个层次。根据使用人群,可食地景分为社区居民导向型可食地景和外来游客导向型可食地景。此外,还可以根据规划设计理念、建设风格、运营方式等标准进行分类。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景观不同,可食地景将农作物栽种、审美、食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理念到形式都是一种重要的创新。首先,可食地景是多功能农业、多功能景观的实践形式,实现了“一石三鸟”,提高了综合效益,体现了价值工程原理,即在成本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事物功能的提升。其次,可食地景可供游客审美、劳动、采摘、品尝和购物,丰富了游客的参与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难忘经历,体现了体验经济原理,即通过为游客塑造丰富、独特、深刻的体验来获得增加值。再次,可食地景满足了回归自然、精神“返乡”、农耕文化、返璞归真等不同需求,将处于基础层次的生理需求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需求层次原理。

    二、可食地景促进城郊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核心吸引物,主要面向城市居民,满足其放松身心、农事体验、精神返乡等需求的旅游形式。在初期阶段,乡村旅游以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土氛围、独特的美食吸引了游客。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客的需求在不断升级,更加关注特色化的体验活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者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部分乡村地区受现代化影响而造成乡土性不同程度的消减,农业田园景观也因经济效益低而受到影响。为了吸引游客,各地人为营造出了数量众多的以花海为代表的旅游景观,但因建设维护成本高、功能单一、季节性强、缺乏衍生产品加工而面临困境。如何培育既体现乡土性、具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具有衍生价值的景观,是城市郊区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可食地景的产生与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想启发和实践手段。作为生产型旅游景观,可食地景是创意农业和体验旅游融合创新的产物,构成了新时期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代表着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它改变了传统乡村景观观赏性差、体验度低的缺点,同时又克服了乡村地区引进城市型绿化园林景观导致的乡土性不足、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将农业生产、旅游服务较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美学观赏性,兼顾了农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有效降低了单一功能和旅游季节性造成的市场风险。不仅如此,可食地景还有利于减少食物里程,实现地产地消,推进慢食运动精神的本土化实践,更好地凸显地方饮食特色和乡村慢生活,满足游客放松身心的需求。此外,可食地景还为创意开发系列衍生品提供了素材,有利于释放购物、娱乐等弹性要素的潜力,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在可食地景的启发下,还可以开发听觉景观(声景)、嗅觉景观(即芳香植物景观)、触觉景观(如地毯草和含羞草)等混合地景,培育出食物森林等新型旅游景观。因此,可食地景这一理念代表着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柳江区推进可食地景旅游发展的规划设想

    柳州市柳江区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有大片岩溶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峰丛谷地,孕育出了鲁比葡萄、百朋莲藕、三都青葱等品牌农产品,建成双季莲藕基地6万亩、双季葡萄基地4.5万亩、香葱基地8万亩、柑橘基地7万亩、桑蚕基地10万亩、青花梨基地1万亩。“荷塘月色”“葱满幸福”已成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百朋荷花景观获得由农业部授予的“中国美丽田园”称号,柳江田园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2018年5月,柳江区被列为广西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柳江区是柳州市民赏花、采摘、美食、避暑、户外运动的目的地之一,但面临着柳南区、柳城县、融安县等周边县区的竞争,亟需寻找新方向、探索新道路。

    在《柳江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认为青山绿水、喀斯特地貌、现代农业园区、花海景观、绿色食材是柳江区宝贵的旅游资源,并提出了将“地景旅游”作为主要方向、将“农业地景公园”作为主题概念、将“可食地景旅游”作为特色产品、将“五彩地画,全景柳江”作为全域旅游形象口号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以柳江区绿水青山为幕布,以岩溶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峰丛谷地为舞台,借鉴沈阳稻梦空间、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等大地艺术景观的经验,结合农作物品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示范园区建设,营造具有观赏、劳作、收获、品尝、购买等多功能的创意农业地景,让柳江田园承载文化,为柳江山水锦上添花;利用喀斯特山体作为天然观景台,发挥景观大道、骑行绿道、田间小道、健康步道的穿针引线作用,培育以亲景餐厅、精品民宿、百姓菜园为主要支撑的休闲度假体系,将柳江区打造成为柳州市民的诗意田园、假日厨房和乡愁故里。

    为了将这一规划设想落地,课题组还提出了重点乡镇“一镇一景”定位和不同尺度的可食地景项目作为支撑。在重点乡镇中,百朋突出水体可食地景,成团打造稻米文化地景,三都注重蔬菜创意地景,里高建设果园地景,穿山培植蔗田地景,土博强化可食林业地景。在宏观尺度上,重点规划建设一都香米创意农业综合体、渡槽稻田地画、万亩葡萄观光园、“荷塘月色”莲海公园、“葱满幸福”地景菜园、“梨云香雪”地景果园、百朋地景艺术创作基地等支撑项目;在微观层次上,各地根据实际推出可供游客认领和创作的可食地景菜园、果园、稻田,开展地景创意、果蔬采摘、烹饪比赛活动。在具体运作上,除了招引外来企业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吸引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农民工、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引进有情怀、有点子、有技术、有渠道的创客,共同推进可食地景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实现地景旅游体验的增值、可食地景农产品的溢价。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银川二日游 可食地景旅游的规划开发探析 打印

相关知识

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
晟景文旅:花海旅游规划设计的重点有哪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湖南天圆地方旅游规划有限公司
节庆主题花卉组景探析
【境泉·享】绿意秾夏·可食地景暑期工作坊招募
世纪公园辟出1000平方米菜园 蔬菜瓜果×花卉园林=可食地景
基干产业转型乡村旅游花卉景观营造原则探析
花卉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探析
长沙旅游规划设计
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旅游规划设计

网址: 可食地景旅游的规划开发案列探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4421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不同杀菌处理桑椹果醋香气质量的主
下一篇: 还在纠结种植模式的你,快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