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角观察记录: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浇水量》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观察对象: 施皓辰等,年龄段/班: 中6班,观察时间 :2018年6月 ,观察者 :顾金英,观察记录:每天早上都有幼儿很早就来幼儿园了。我就请他们去植物角浇水。我们班的植物角有观赏的植物,也有种子的植物。孩子们浇水时,他们不知道哪些植物浇少水,哪些植物浇水多。而他们一般都会浇了挺多水。不久一些植物就烂根了。分析:
1、由于老师没教幼儿认识养殖植物的知识而导致幼儿不知怎么浇水。
2、种子植物的观察记录没放,所以幼儿没有观察种子的变化,达不到植物角的真正意义。
采取措施:
1、在晨间谈话时间和幼儿讲讲养殖植物的知识。
2、在植物角要放观察记录表,让幼儿及时记录,知道种子的生长过程。
3、增添多种种子可以让幼儿自己种植做实验,懂得种子的种植。
获取成效 :
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幼儿自己的观察记录,幼儿初步了解了哪些植物需要浇多一点的水,如向日葵、花生、铜钱草等,哪些植物水浇多了会烂根,如多肉植物、绿萝等,就不能天天浇水。这样在照料植物的时候幼儿就有数了,我们自然角的植物长势越来越好,花生开花了,向日葵也开花了。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学习故事:杨梅出汁啦
清代《花镜》称杨梅为“吴越佳果”。每年的6月是杨梅成熟的季节,作为生长在杨梅之乡的孩子们,平时就看着成人采杨梅,帮着家人吆喝卖杨梅。对杨梅可以说又熟悉又陌生。熟悉它生长的环境、生长的过程,但对于其它关于它的知识又很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生成了本次做杨梅汁的活动。
活动一开始的提问“怎样让杨梅出汁?”有的孩子回答说:“把杨梅放锅里煮煮。”一听就是有此生活经验的孩子。还有的说:“放碗里,用勺子捣一捣”等等。孩子们的回答我及时肯定,因为肯定都能出汁。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个保鲜袋,让孩子们想想如何利用这个袋子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把杨梅装进去捏一捏。
于是乎,做杨梅汁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孙语彤是一个行动能力很强的孩子,很快为自己装了一大袋杨梅,一双小手用力捏呀捏,“老师,你看,已经有很多汁出来了”于是她就更大力了,突然她叫了起来“何老师,袋子漏了!”原来是自己的指甲把保鲜袋戳破了。
“孙语彤,看我们的!”
只见另外桌子上的两个女孩子,张梓垚和周赟熙,已经提前意识到指甲的危险性,用手和拳头按,这样更能使劲。好方法推广一下,男孩子们马上改变方法。
这种有目的性的操作,生活化的操作使幼儿在不断的尝试,动手中获得经验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