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开域检查竹笛
彭开域正在制作竹笛
八塘中学竹制品展览室
彭开域教学生吹笛子
外国友人学习制笛技艺
记者 陈富春 王锋 文/图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四季常青,婆娑有致,以其挺拔俊美的外形而深受大众的喜爱,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松、梅一同被尊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
近年来,八塘镇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弘扬“竹精神”,传承“竹文化”,厚植“竹优势”。这一株株小小的竹子,在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因其拥有的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被广为传承和推广。
近日,记者走进该镇缙云后山,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的竹林犹如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海,醉人心脾。
忘不了的手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这台‘老古董’已有30余年的‘工龄’了。”11月18日,记者来到八塘镇三元村,见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笛制作工艺传承人彭开域时,他正用一台有些年头的打孔机,在小小的竹棍上钻着笛洞,经过三分钟的精细加工,一支音色优美的笛子便做好了。
“打孔定音是制作竹笛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彭开域说,孔的位置、孔的大小等都会影响竹笛的音色。纯手工的打孔精确性要求较高且非常耗时,为此,彭开域一边构思,一边设计尝试,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最终于1985年制成了这台竹笛打孔钢板磨具,攻破了竹笛制作中最难的一关。
如今,作为竹笛制作非遗传承人,彭开域每周总会挤出时间,磨炼制笛技艺。回忆起自己同竹笛的缘分,彭开域感慨万千。
今年80岁的彭开域,自小喜爱音乐,而圆润饱满、清脆嘹亮的笛声,令他对竹笛这一乐器情有独钟。初中时,彭开域买来了一支竹笛,闲暇之余,就地取材,自我摸索探究竹笛发音的奥秘,并成功制作了他人生中第一支竹笛,虽然这支笛子还有不少瑕疵,但当竹笛发出悠扬的声乐时,还是令他兴奋不已。
1957年,从璧山中学初中毕业后,彭开域因家庭贫寒,被迫回家务农。凭着对竹笛的热爱,回乡之后,彭开域继续钻研竹笛制作工艺,并成功研制出竖笛和横竖两用笛,音阶、音色均达到当时国营厂生产的标准,他也因此看到了经商的门道。
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彭开域弃农从商,在当地置办了一个竹笛厂,一家人靠竹笛制作发家致富。
“当时,一天最高能销售700余支竹笛。”彭开域说,因为当地有丰富的竹子原材料,现在又有了技术,在他的带动下,镇里不少乡亲,也跟着做起了竹笛生意。当时的八塘有上百家竹笛制作工厂,数百人从事竹笛的制作和销售,村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八塘从此还有了“竹笛之乡”的美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电子乐器进入人们的视野,大众对竹笛的喜爱渐渐冷却,彭开域被迫停止了竹笛生意。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经历这次打击后,再次触碰竹笛已是20余年以后了。
文化有传承,竹笛声中伴成长
“彭老师,这是我制作的竹笛,请您给我看看,哪里还需要调整?”“彭老师,这是我最近获取的竹子,适合制作D调竹笛还是F调竹笛呢?”11月21日,在八塘初级中学竹笛工艺室内,不少学生围住彭开域,询问着竹笛制作的技巧。
如今,彭开域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八塘初中竹笛特色课程的指导教师,教授学生们竹笛制作技巧。
原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制作竹笛的技艺不断消失,民间乐器制作、演奏传人更是不断减少。2012年,八塘镇竹笛制作工艺被列入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彭开域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八塘镇有着‘竹笛之乡’的美誉,竹笛制作历史悠久。同时,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的乐器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音色优美,表现形式丰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塘初中负责人说,该校传承与发展家乡竹笛民间艺术和文化的想法,正好与彭开域不谋而合。
2016年,他们聘请到彭开域,并成立了一间竹笛制作工艺室,共同打造“竹笛制作”传统手工工艺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八塘镇竹笛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从此,彭开域承担起了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的重任。
“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很高,我愿意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们。”彭开域欣慰地说,他每周总会抽出两三天的时间,待在工艺室内,无偿地教授学生们制作竹笛或吹竹笛。
“3至5年的紫竹、金竹是制作竹笛的上等材料。”今年就读9年级的学生赵文艺说,从选料、烘烤、削皮、磨光,到定音,做成一支“竹笛”需要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会报废一根竹子。
“整个竹笛的制作过程,看似枯燥乏味,但是却能磨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学习竹笛的演奏,还能激发他们的艺术特长,加深孩子对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竹笛艺术,进而将竹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今,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制作竹笛,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吹奏竹笛。
为了更好地将“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该校还联合当地社区教育,利用八塘镇丰富的竹资源,制作竹子手工工艺品。竹花盆、竹篮子、竹筒、竹简等工艺品,在八塘中学随处可见,在扮靓了校园的同时,让学生们陶冶在浓浓的竹文化之中。
“学校始终秉承‘责任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将竹文化元素融进校园的环境建设,以‘一生一世界,一竹一自然’为追求和愿景,构建了‘塑竹形、立竹品、显竹韵’的课程体系。”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竹笛制作、竹笛演奏、校园橱窗宣传、文化走廊等内容形式,将竹不畏寒暑、坚韧不拔的秉性和品格进行了诠释与再现。
以竹文化为媒,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这个音乐听着真舒服……”11月9日,2019重庆时光城市创意秀在重庆渝北嘉州商圈隆重开幕。现场,八塘初中教师韩小江走到人群中间,拿起自己制作的竹笛,吹响了《枉凝眉》。空灵、妙曼的笛声引不少来往市民驻足倾听和称赞。
“没想到这小小的‘竹棍’,竟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的乐曲。”现场一名来自俄罗斯的友人一边惊叹于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一边走进八塘镇“竹文化”文创集市展区。
展示区内,用竹子编织的竹篮、竹简、竹筒、油纸伞等手工艺品,整齐有序地展示在市民面前,这些玲珑精致、惟妙惟肖的作品,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八塘镇特有的“竹文化”。
当然,最为吸引人的还是竹笛制作展台。在彭开域的指导下,外国友人小心翼翼地为竹笛打起了音孔。小半会儿的功夫,一支竹笛呈现在众人面前。在彭开域的指导下,外国友人现场吹响了他刚做好的竹笛。随后,彭开域还为现场的市民详细地讲解了竹笛制作的过程、竹笛吹奏技巧等,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样的一幕仅仅是八塘镇推广“竹文化”的缩影,近年来,八塘镇看准“竹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竹为载体,大力推动竹子种植与竹文化、竹笛与社区教育、竹编工艺与竹创意设计深度融合,加快竹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相结合,在提档升级的旅游中,让市民在竹林和乡间,真正领悟“儒雅璧山 田园都市”的内涵和精髓。
“后期,我们还将组织开展竹编比赛、竹笛汇报演出等活动,打造‘一村一品’竹文化,将竹文化发扬光大。”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竹文化的发展,让“竹文化”落地生根,浸润一方热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相关知识
跟着吴镇学画竹
“浙江安吉竹文化系统”荣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丹竹镇开展“遇见扎染 布里生花”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百合竹——和平与希望的象征(百合竹的文化寓意与生态价值)
中国竹文化与姜子龙墨竹画
竹
竹笙——一种独特的竹类食材(探秘竹笙的来源、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
上半年四川实现竹业产值276亿元 花卉产值94亿元
探秘山竹的产地——广东(山竹的故乡在哪里)
“改造式”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为例
网址: 青青翠竹下 孕育竹文化——八塘镇传承推广“竹文化”小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59387.html
上一篇: 中国竹文化 |
下一篇: 《 品竹文化、藏竹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