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甲天下”。‘大宋紫’牡丹是宋代出自西京洛阳永宁县(今洛宁县)的牡丹品种,重瓣紫红色花,花大径尺,长势旺,易繁殖和开花。该牡丹是著名的古代牡丹品种,稀有宋代遗留牡丹品种之一,河南、山东等地牡丹观赏园、生产基地、绿地多有栽培,今称‘大棕紫’。
一、古代文献中的‘大宋紫’和大宋川
‘大宋紫’牡丹最早记载于宋代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牡丹记》。周师厚性喜花木,尤爱洛阳牡丹。于熙宁(1068-1077年)中,“三月过洛阳,始得精蓝于圃,赏及牡丹”,始信“甲于天下”之名不虚。元丰四年(1081年)任河南府通判(治今洛阳市),公事之余,游赏洛阳各牡丹园,遍访牡丹名品,于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写成《洛阳花木记》一书。
《洛阳花木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花木学专著。《洛阳花木记》共记述芍药41种,其他花木378种,牡丹109种。其《洛阳牡丹记》部分,介绍59个重瓣(千叶)牡丹品种、50个半重瓣(多叶)牡丹品种的特征和出处等,还记录了牡丹接、栽、种、管之法,有牡丹嫁接繁殖法、分株栽培法、播种繁殖法、修剪除芽法等,是研究我国牡丹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牡丹记》记录了出自宋代永宁县的牡丹名品‘大宋紫’。原文是:千叶紫花其别有十,双头紫,左紫,紫绣球,安胜紫,大宋紫,顺圣紫,陈州紫,袁家紫,婆台紫,平头紫……安胜紫,千叶紫花也,开头径尺余,本出于城中安胜院,因此得名,近岁左紫与紫绣球皆难得花,惟安胜紫与大宋紫特盛,岁岁有花,故各圃中传接甚多。大宋紫,千叶紫花也,本出于永宁县大宋川豪民李氏之圃,因谓大宋紫,开头极盛,径尺余,众花无比其大者,其色大率类安胜紫云”。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重瓣紫色花牡丹有十种,双头紫,左紫,紫绣球,安胜紫,大宋紫,顺圣紫,陈州紫,袁家紫,婆台紫,平头紫……‘安胜紫’牡丹,重瓣紫色花,花冠直径一尺多,该品种出自洛阳城的安胜院,因此得名。近年来,‘左紫’牡丹与‘紫绣球’牡丹都难得开花,惟有‘安胜紫’牡丹与‘大宋紫’牡丹开得特别繁盛,年年开花不断,所以各名园流传、嫁接特别多。‘大宋紫’牡丹,重瓣紫色花,该牡丹品种出自永宁县大宋川富豪李家花园,因此取名‘大宋紫’,开花繁茂,花冠直径一尺多,其他牡丹品种花冠直径没有比它大的,花色大体上类似‘安胜紫’。
从周师厚《洛阳牡丹记》可知,‘大宋紫’牡丹品种出自公元1034年-1081年间或更早。因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成书于公元1034年,没有提及‘大宋紫’牡丹品种。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提及钱思公“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余种”,但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只“取其特著者”24种洛阳牡丹品种。
古代地理文献中常以川代河,指流域。永宁县大宋川,即今洛宁县东宋镇渡洋河,也叫大宋里、渡阳河、锦阳川、东宋川。从周师厚《洛阳牡丹记》可知,‘大宋紫’牡丹品种出自宋代永宁县大宋川富豪李家花园。
元代文学家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一·天香亭赋》共写了72种牡丹。天香亭赋曰:“镇山东兮标荣,大宋川兮檀美”,并注释:‘镇山东’见《陈州牡丹品》,千叶淡粉红花也;‘大宋紫’见《洛阳花木记》,云出永宁县大宋川,千叶紫花也,开头径尺余,家花无比其大者。
标,意思是标杆、标记。“檀”通“擅”,特别之意。译文是:牡丹品种‘镇山东’雍容华贵,牡丹品种‘大宋紫’特有其美。‘镇山东’牡丹记载于《陈州牡丹品》,重瓣淡粉红色花;‘大宋紫’牡丹记载于《洛阳花木记》,出自永宁县大宋川,重瓣紫色花,开花直径达一尺多,家养的其他花,没有比‘大宋紫’牡丹花径大的。
清乾隆《洛阳县志》(成书于1745年)记载牡丹品种173个,其中记载:千叶紫花‘大宋紫’。清嘉庆《洛阳县志》(成书于1813年)记载牡丹品种15个,其中记载:‘大宋紫’出永宁大宋川。
从以上文献可知,宋代永宁县渡洋河已有“大宋川”之名,并非明代因宋氏兄弟移居而名之,《洛宁县志》(1991年)、《洛阳村史通览·洛宁卷》等描述有误。
大宋川曾经是崤函故道,自古就是西通晋陕,东达洛阳的古道之咽喉,设有临泉驿和鹿桥驿,洛宁四大名川(金门川、景阳川、锦阳川、刀轘(环)川)之一。渡洋河发源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全长52公里,流经洛宁县东宋镇后经宜阳县三乡镇注入洛河。
传说,东宋镇王岭村是秦晋崤之战(公元前627年)的古战场。另有学者据古代石碑考证,大宋川曾是战国时期的马陵道,历史上发生过“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孙膑计杀庞涓于此。
另据天顺五年《明一统志》、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记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东宋镇柏山,也叫荞麦山、香炉山,传说是隋炀帝杨广墓,即“隋世祖明皇帝永宁陵”,目前未发掘,疑为隋炀帝杨广衣冠冢。杨广墓脚下即“渡洋河”和“锦阳川”。
传说“渡洋河”谐音“度杨河”“杜阳河”,即超度杨广到极乐世界、杜绝杨广这样的暴君;“锦阳川”谐音“敬杨川”、“禁杨川”、“禁炀川”,有敬奉杨广、禁锢炀帝之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61年,伪燕国史朝义的部将骆悦等人在大宋川发动兵变,在临泉驿缢杀伪燕皇帝史思明,史朝义在洛阳登基称帝。公元763年,伪燕灭亡。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河南府“永宁”:府西南,北有崤山,崤水出焉,北注于河。其东曰谷阳谷,谷水所出焉。又南有洛水。东北有刀轘川,下流为昌谷水。又有大宋川,下流为宜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大宋川出永宁北八十里之横塘山,至宜阳境入于洛,取宜水矣。
清末明初杨守敬《水经注疏》卷十五:盖即今大宋川,在永宁县东北二十里,源出横塘山,合而东南,入于洛。
二、《百种牡丹谱》中‘大紫’疑是‘大宋紫’
清代“蒋派”花鸟画创始人蒋廷锡(1669-1732年)绘的《百种牡丹谱》绢本,共“元、亨、利、贞”四册,‘大紫’牡丹位列“亨”册第一幅。蒋廷锡绘《百种牡丹谱》前,先描述牡丹品种颜色特点,并写《牡丹百咏》诗,所绘百种牡丹皆精工致极,敷色恰到其位,笔触藏于枝叶之中,深具自然恬淡之美。
其中‘大紫’:修丛沉紫起重台,蒸淬花梢灵气回。匡卫星辉天阙迥,翔麟种贵御槽开。心诚汉殿铺罗荐,愁破凉州酦瓮醅。能咏西川好颜色,薛能不合号粗才。
蒋廷锡去世十二年后,乾隆皇帝命戴临于1744年给《百种牡丹谱》补题蒋廷锡的《牡丹百咏》诗,实现了书画合壁之美,次年收入《石渠宝笈初编》。《百种牡丹谱》受到雍正、乾隆、嘉庆、宣统四位皇帝珍藏,鉴赏印20次,可见珍爱至极。清末,《百种牡丹谱》流落宫外,历经磨难,1960年被查抄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退赔后2016年被拍卖1.51亿元,含佣金计1.7365亿元成交,刘益谦先生拍得并收藏。
从《百种牡丹谱》所绘的‘大紫’牡丹的花色、花型、叶型,以及描述的花色紫浅、枝条修直特征来看,都符合千叶紫花‘大宋紫’牡丹的特征,疑为‘大宋紫’的别称。可能是为了避免文字狱,才将‘大宋紫’改称为‘大紫’。
《百种牡丹谱》及《牡丹百咏》有清代刻本。201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蒋廷锡的《百种牡丹谱》,内有蒋廷锡诗、戴临书的《牡丹百咏》。
三、‘大宋紫’牡丹幸存后备受人们喜爱
元明清以来,战乱频仍,牡丹历经沉浮,一些古代牡丹品种流落民间甚至失传。幸运的是,出自永宁县(今洛宁县)的‘大宋紫’牡丹流传至今。‘大宋紫’牡丹品种自1082年记载以来,已有940余年历史,可谓千年‘大宋紫’。岁月沧桑,地名变迁,人口迁陡,文字讹传,‘大宋紫’牡丹逐渐更名为‘大棕紫’。
‘大宋紫’牡丹幸存的原因。一是‘大宋紫’牡丹易栽培,勤花丰花;二是‘大宋紫’牡丹易嫁接,各园至民间传接甚多;三是‘大宋紫’牡丹花大色艳,紫色花,花冠直径列第一,大红大紫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四是‘大宋紫’牡丹出自永宁之地,惟宁则永,幸运生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河南、山东等地均开展了牡丹品种收集、保护、扩繁、培育工作。经典牡丹著作均收录‘大棕紫’牡丹。较早的洛阳牡丹专著《洛阳牡丹》(王世端、曹法舜、罗建都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1年),《洛阳牡丹记》(曹法舜、董寅生、陈万绪编纂,洛阳市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均收录了‘大棕紫’牡丹,并记载:‘大棕紫’为洛阳古老品种‘大宋紫’的讹称,花千叶,平头,菊花型,紫红色,开花量大,易培植……
《牡丹大观》(刘翔 徐晓帆编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收录有‘大宋紫’牡丹。《洛阳牡丹图谱》(李世田主编,中国画报出版社,1997年)收录有‘大棕紫’牡丹。《洛阳市志·牡丹志》(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收录了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记录了‘大棕(宋)紫’牡丹及特征,并配有‘大棕紫’图片。
《中国牡丹品种图志》(王莲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按照王莲英牡丹品种分类方案,记载了‘大棕紫’(cv. Da Zong Zi)牡丹:蔷薇型;花蕾大,扁圆形,端部常开裂;花紫红色(61-B),润泽;花径17cm×7cm;花瓣多轮,圆整,排列整齐,基部有墨紫色晕;雄蕊时有瓣化;雌蕊9-11枚,有退化变小现象;花梗长而直,花朵直上;中花品种;株型中高,直立;枝粗壮,一年生枝较长,节间短;鳞芽大,圆形,端部易开裂,黄绿色;中型圆叶,质地较厚;总叶柄长约12cm,粗硬斜伸;小叶长圆形,缺刻多,端钝,边缘微上卷,叶面深绿色,中央复叶之顶小叶3全裂;生长势强,成花率高,萌蘖枝较多,株态匀称端庄;传统品种。
《中国牡丹全书》(蓝保卿 李嘉珏 段全绪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收录了‘大棕紫’牡丹。
《中国牡丹》(李嘉珏 张西方 赵孝庆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按照李嘉珏牡丹品种分类方案,记载了‘大棕紫’‘Dazong Zi’牡丹:花紫红色(71A),蔷薇型;花径21cm×10cm;花瓣多轮,端部稍皱褶,基部具墨紫色晕;雄蕊部分瓣化,心皮多数,雌蕊退化;植株直立,中高;中型圆叶,小叶长圆形,缺刻多,端钝,边缘微上卷;生长势、分枝力强,萌蘖枝中,成花率高;花期中偏晚;传统品种。
‘大宋紫’牡丹也是画家的题材。当代画家李晓明是安徽无为县人,专攻工笔花鸟画,尤擅工笔牡丹的绘制,对‘大宋紫’牡丹工笔画有专门技法和教程,其‘大宋紫’牡丹画花色墨紫,光泽如绸,蔷薇花型,绿叶黄蕊,熠熠生辉,颇有‘大宋紫’牡丹神韵。当代画家郑玲玲是广西桂林人,有工笔画‘大紫’,摹仿了蒋廷锡画的《百种牡丹谱》‘大紫’。
至于‘大宋紫’是永宁县大宋川豪民李氏如何培育出来的,古代文献并没有记载,也许是李氏通过杂交育种,或是自然芽变选育,或是从洛宁山区的野生牡丹中驯化的。根据现代花粉学研究,‘大棕紫’的花粉是网纹状纹饰,是野生的矮牡丹和野生的紫斑牡丹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认为‘大棕紫’是由矮牡丹和紫斑牡丹的杂交后代演化而来(王涛,王莲英 2002)。目前,洛宁山区仍有野生牡丹生存。
新时代牡丹新品种迭出,但‘大棕紫’(即古名‘大宋紫’)牡丹仍然以其鲜明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其生长势强,花色鲜艳,勤花丰花,雍容华贵,光泽夺目,独树一帜。洛阳市牡丹研究所1986年牡丹品种及品级和1988年郊区苗圃牡丹品种及品级,‘大棕紫’位列“特级”。《洛阳牡丹甲天下》(金志伟 王化凡主编,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列‘大棕紫’牡丹为“上品”。目前,‘大棕紫’牡丹栽培于洛阳各园中及街头绿地,并传播到全国各地,她好像在自豪地歌唱:
千年牡丹兮,出永宁福地;
紫花径尺兮,大宋川檀美。
四、建议打响洛宁千年‘大宋紫’牡丹牌
如今,洛宁县东宋镇下辖大宋、小宋、东宋等37个行政村,4.4万人口。其中,东宋、小宋、下宋窑、上宋窑、宅延、方里、西坞、程家庄、周村、官东、罗凹、聂坟、磨沟、马村、照册、上河堤、南旧县、庙下村、河沟村、下河堤等村约有500户李姓居民。李姓在洛宁县也广泛分布。洛宁县东宋镇某家李姓的先祖,或洛宁县某家李姓的先祖,可能就是培育‘大宋紫’的宋代大宋川豪民李氏,洛宁的骄傲,李家的骄傲!
牡丹与大宋川有缘。出生于洛宁县东宋镇大宋村的金志伟曾任洛阳市牡丹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市委农工委调研员、洛阳牡丹协会秘书长,主编了《洛阳牡丹甲天下》一书,现任洛阳市牡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致力于洛阳牡丹的开发、发展、文化研究等。金志伟主编的《洛阳牡丹甲天下》收录了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记录了‘大棕紫’牡丹特征,指出‘大棕紫’疑为‘大宋紫’的讹称,为洛阳牡丹之古老品种,花开高出叶面,开花量多,花较耐日晒,无隔年开花现象,可称为“上品”。
洛宁县发展牡丹有优势。洛宁县山区自古有野生牡丹,今天仍有紫斑牡丹等野生牡丹芍药分布;‘大宋紫’牡丹是出自洛宁的千年牡丹品种;群众有种植庭院牡丹的传统。近年来,洛宁县先后建立了牡丹基地和观赏园,赵村镇、罗岭乡、故县镇以及滨河公园均种植了牡丹。
为突出洛宁特色,建议建设‘大宋紫’牡丹生产基地,建设千年‘大宋紫’牡丹观赏区,广泛宣传千年‘大宋紫’牡丹,围绕千年‘大宋紫’牡丹做特色文章,打响洛宁千年‘大宋紫’牡丹牌,创洛宁文旅特色打卡地,为洛宁现代化增色添彩。
作者简介:杨留生,河南省洛宁县兴华人,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先后任职于洛阳市洛龙区统计局、洛龙区农业农村局,爱家乡,爱牡丹,爱园艺,参编《国花牡丹档案》等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探访洛宁野生紫斑牡丹记
国产品种 洛宁苹果跑赢市场
观赏牡丹品种介绍-魏紫牡丹
天彭牡丹谱【宋】陆游
二十九年访洛花——姚燧和《序牡丹》(河洛广记)
牡丹名品略考之魏花、魏紫、魏红
百花赋(五)◆【洛阳牡丹记】(31)◎宋·欧阳修 作 /
左紫的意思
中国传统色彩:魏紫
牡丹品种之魏紫
网址: 洛宁牡丹‘大宋紫’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174137.html
上一篇: 教您识牡丹:凤丹白 凤丹紫 |
下一篇: 紫斑牡丹有其他品种吗?分别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