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与花艺FLOWER ARRANGEMENT 课程概况 历史沿革: 性 质:学科基础选修课 目的任务:掌握插花与花艺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能独立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学 时:总—36,理论—24 ,实验—12 教 材:略 参考书目: 1.王莲英,王绥枝..插花艺术问答.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2.黎佩霞.实用插花要领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王立平.基础插花艺术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王立平.时尚插花艺术技法与提高.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考核与学习要求 考 核:技能—40%,创意—30,作业与表现—30% 学习要求: 充分认识课程特点:综合性,艺术性,实践性 学好相关课程:植物学、花卉学、树木学、园林美术 自学:美学、古典文学、作品分析与鉴赏 第一章 插花艺术概论 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含义及范畴 插花艺术 含 义:把花插在瓶、盘、盆、蓝等容器中,供人们观赏和装点室内环境的艺术。 范 畴:造型艺术的范畴,同类于雕塑、造园、建筑、盆景。 要 点: 花为广义的花:根、茎、枝、叶、花、芽、果 花材与花器的艺术组合,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艺术原理,赏心悦目 思想性和情感的表达特征 花 艺: 含 义:用切花花材制作装饰品及用切花装点室内环境的艺术。 要 点:更广泛的切花装饰艺术,包括: 胸花、花束、手捧花、花车等 容器插花 大型非容器室内切花环境装饰 综上所述,插花与花艺的不同点在于: 插花艺术为器皿插花,而花艺也可不用器皿,直接吊挂在墙壁上,附属在其他饰物上,或直接插在台面上。 插花必须以植物材料为素材,而花艺还可用许多非植物材料,如金属、玻璃、塑料、棉绸等制品。 花艺创作在选材、构思、造型等方面,都比插花更广泛、更自由,大尺度并更具有时代感。 第二节:插花艺术及花艺的特点 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的艺雕,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时间性强:快速插作,有限的时间内欣赏 随意性强,制作方便 装饰性、思想性强 第三节 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插花的起源 始于祭祀活动的敬献神灵和佛前供花,目前普遍认为世界插花的发源地有东方、西方两个。 西方:源于古埃及。2500年前,埃及人把睡莲插在碗里,用于装饰餐桌、礼品或作为丧葬品。 东方:发祥地有两个之说,其一说是起源于印度,兴起于佛前供花;其二说源于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民间已有了切花(折枝花)的广泛应用,一般认为源于六朝时期。北周诗人庚信的《杏花诗》云: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历史悠久,几千年前的彩陶上的花枝图案预示着中国已有了插花的雏形,完全有意识有目的的插花作品经历了六朝以前的萌芽初始阶段,隋唐五代时期的普及演变阶段,元宋时期的繁荣昌盛阶段,明清的成熟完善阶段。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了。现代插花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花艺的新概念。可详分一下几个时期: 六朝以前(公元220以前)——六朝时期(公元220—581)——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 —960)——元宋时期(公元960—1368)——明清时期(1368—1911)——近代(清以后) 六朝以前(公元220以前) 该时期仅能考证到春秋战国时期折枝花的应用,另有东汉墓碑上的壁画——6枝花插于陶盆的考证,这些只是表明了插花的原始意念,属插花的萌芽阶段。 六朝时期(公元220—581) 初级阶段。开始有简单的瓶插和盘插,佛前供花盛行。《南史》载“有献莲花供佛者,众生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 —960) 普及、发展、兴旺阶段。陶瓷业兴起,开始了瓷瓶养花,还有用于牡丹、芍药等大花插作的磁缸。不再限于佛前供花,宫廷、民间已盛行插花,宫廷插话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罗虬的《花九锡》详细记载了唐代宫中插作牡丹的过程及饮酒赏花的情景。 元宋时期(公元960—1368) 繁荣昌盛期,饭店、茶馆、酒楼等公共场所有插花布置,每年有不同规模的“万花会”记载扬州一次万花会用花十万余枝。这一时期已有了花材保鲜、养护方面的理论。涉及保险方面的书有《格物粗谈》、《分门锁事录》、《山家清供》。 由于受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影响,人们崇尚理学、注重内涵,常以花材映射人格,出现了“理念花”。多用竹、菊、梅、兰,借以表达人生的抱负,理想。造型为直立对称的辐射状。 明清时期(1368—1911) 明代为插花的鼎盛时
相关知识
插花与花艺设计全书课件完整版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电子讲义.ppt
《纸藤花艺制作》PPT课件.ppt
艺术插花比赛规则与评分标准
插花与花艺设计 全套课件.pptx
插花艺术的分类
花艺教学课件 花艺课件教程
艺术插花评分标准
花艺培训课件.ppt
花卉装饰技术配套教程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ppt
大班艺术《有趣的盆栽花》微课件.ppt
网址: 大学课件插花艺术与花艺.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1797.html
上一篇: 观赏植物学考试 |
下一篇: 拉丁语 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