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历史发展状况

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历史发展状况

响及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花香、色素、滋味等作分类依据,代表了中国古代植物分类的水平。
  ·东晋(317-420年):有了中国第一部园林植物专著,戴凯之的《竹谱》记载了70多种竹子。出现了栽培菊,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诗集中有‘九华菊’品种出现。
  ·南北朝(420 - 581年):佛教兴起,大肆营造寺庙;山水画的出现促使了园林中自然山水园的出现。园林中植物用量加大,种类丰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园林植物的一些栽培原理和技术,如嫁接技术的原理、方法、砧木接穗选择;催芽技术中浸种和荷花的种皮刻伤;酸枣、榔榆、榆等作绿篱的方法。壁画、书画中有佛前供花的记载。书籍中记载人们用折枝花和栽植花草寄情友人,表达情感:
  ·隋(581-618年):隋炀帝杨广在今洛阳建西苑,“隋炀帝辟地200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20箱牡丹,有…品种”;苑内的植物:“杨柳修竹四面郁茂,名花美草隐映轩陛”。他还用绫罗绸缎做成花、叶挂在树上;或作成荷、菱,破冰后放在水面上取乐。
  ·唐(618-907年):花卉园艺相当繁荣,花卉种类和栽培技术有很大发展。奇花异草等珍品也从宫苑走向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及公共游览地。花文化形成,成为中国花卉栽培与欣赏的一大特色。也促进了花卉的栽培和应用,如借助花文化,牡丹名噪一时,促进了其栽培应用发展。唐代中期民间种植和经营花木者已兴起。
  王维著名的辋川别业中使用植物造景、点景,有“木兰柴”“柳波”“竹里馆”等,以木本植物为主。花卉成为诗歌咏颂的主题。
  主要花卉著作有王芳庆的《园庭草木疏》、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
  ·五代十国(907-979年):文献记载很少。
  ·宋(960-1279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大兴造园和栽花之风,花卉园艺达到高潮。花卉人格化和象征主义广泛流行,名花的社会地位日益高涨,在宋代后期尤为突出。《临安志》和《武林1日事》中记载宋代在汴京、临安(杭州)已有花果市场,有大批花农“种花如种粟”。
  宋徽宗著名的皇家园林寿山艮岳中的植物应用有详细的记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应用水平较高。有多种种植方式,如在纯林内种植菊、黄精等药用植物的“药寮”;水体中有蒲、菰、荇、蕖、菱、苇、芦、蓼等水生花卉;引种栽培了大量南方植物;进行大树移植;有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洛阳私家园林最盛,以收集花木为主,尤其是牡丹和芍药等名花。民间也有使用插花的记载。
  花卉著作繁多。这个时期开始有草本花卉的专著,如王观的《扬州芍药谱》、王贵学的《兰谱》(有兰花的品种分类和栽培)、刘蒙的《菊谱》(有育种中选择的记载)。此外,还有范成大的《范村梅谱》、陈思的《海棠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张峋的《洛阳花谱》(按花瓣和花色分类)、苏颂的《本草图经》(有300多种植物,图文并茂,有形态、生长环境等描述,丰富了人们对众多植物的识别,对当时植物学发展有促进作用)、周必大的《唐昌玉蕊辨证》,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是中国古代的花卉百科全书,收录花果草木267种。
  ·辽(907 - 1125年)、西夏(1038 - 1227年)、金(1115 - 1234年):文献记载很少。
  ·元(1206 -1368年):文化低落,整个一个朝代没有一本花卉著作问世。花卉园艺衰落。
  ·明(1368 -1644年):国力恢复,造园渐盛,私家园林很多,园林植物常为造景材料,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
  花卉栽培恢复。栽培及选种、育种技术有所发展;花卉种类和品种有显著增加;有

 

大量花卉专著和综合性著作出现。中国第一部插花专著袁宏道的《瓶史》出版,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述了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王象晋的《群芳谱》对菊花、蔷薇等一些花卉进行品种分类,专著还有张应文的《兰谱》、杨端的《琼花谱》、史正志、黄省曾的《史老圃菊谱》、陈继儒的《月季新谱》;还有一般栽培著作,王路的《花史佐编》、巢鸣盛的《老圃良言》.周文华的《汝南圃史》、文震亨的《长物志》、张谦德的《瓶花谱》等。
  明代后期,开始了花卉商业化生产栽培,以种花为生的人渐多。如北京的丰台十八村、漳州在这时以花卉栽培而闻名。
  ·清(1644 - 1911年):清代建造的园林数量和规模超过历史任何朝代,园林植物应用种类和方式多样,花卉栽培也繁盛,著作很多。专著有陆廷灿的《艺菊志》、李奎的《菊谱》、赵学敏的《凤仙谱》、杨钟宝的《工瓦荷谱》(第一部荷花专著,记载了32个品种和分类及栽培);综合著作有陈溟子的《花镜》(记述繁殖法和栽培法,有插花、盆景等内容,是公认的历史专集中最可贵的花卉书)、徐寿全的《品芳录》和《花佣月令》、百花主人的《花尘》、汪灏的《广群芳谱》(有花卉产地、形状、品种栽培及有关的诗词歌赋等)、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志)。
  清代后期,中国南方各地花卉生产兴旺。尤其是清末,广东和上海郊区有以种花为生的人和一些私人企业,栽培许多草本花卉,也有一些花店出现。这一时期,在中国花卉资源严重外流的同时,为了满足外国定居者的生活需要,引入了大量草花和国外一些栽培技术、杂交育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民国(1912 -1949年):花卉园艺只是在少数城市有过短期、局部的零星发展。抗战胜利后,上海有园艺场进行花卉生产。
  有一些花卉著作出版,如陈植的《观赏树木学》、童玉民的《花卉园艺学》、章君瑜的《花卉园艺学》、李驹的《苗圃学》、周宗璜的《木本花卉栽培法》、陈俊愉、汪菊渊的《艺园概要》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卉园艺事业得以恢复。从园林机构建设到人才培养以及园林植物栽培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绿化祖国”的号召促进了园林植物的引种、栽培等,观赏栽培得以恢复。1958年,中央提出实现大地园林化,园林植物广泛栽培应用。
  但20世纪60年代初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园林植物应用强调结合生产,忽视观赏植物的特点和作用。从1964年起,观赏园艺事业遭到批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中断。
  1976年以后,观赏植物的重要性重新被认识,开始逐渐恢复。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园林事业受到重视,恢复或成立了更多的园林机构;大专院校建立相关专业;出版专业书籍和期刊;成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广泛开展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整理和调查、引种和栽培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在园林系统和大型厂矿企业的花圃、苗圃以及各类植物园进行观赏栽培和研究栽培,以后有个别城市有少量商业生产栽培。1984年中国花卉协会成立之后,国内开始有花卉博览会、市花展览、专业花展等,促进了花卉栽培和应用。1985年以后,商业生产栽培面积不断恢复扩大,主要进行切花生产,但主要使用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花卉栽培从观赏栽培为主转向商业生产栽培为主,在这之前,稍有规模的花卉栽培多以提炼香精和药用成分为目的。之后花卉栽培规模不断扩大,花卉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召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经验交流会后,花卉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国内外交流频繁,大量引入花卉栽培品种和技术,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生产快速发展,产品结构丰

 

相关知识

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历史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花卉栽培历史
我国花卉种植现状(国内花卉栽培应用状况进展)
中国园林与发达国家园林状况对比
露地园林球根花卉的栽培管理与应用
园林花卉栽培管理与应用
刘燕:园林学院园林花卉领域发展概况及思考
花卉园林应用
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

网址: 中国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历史发展状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206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西方园林花卉栽培应用发展状况
下一篇: 谈国内外关于花境发展历史的研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