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上海地理】松江,淞江,吴淞江

【上海地理】松江,淞江,吴淞江

夏朝的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概况,虽然后人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伪作,但它仍然是中国留存至今最早的地理书,有其应有的价值。《禹贡》是《尚书》的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后人对“三江”是哪三条江分歧颇多,不过,“震泽”毋庸置疑为太湖的古名,所以,所谓的“三江”应该是太湖流域的河流。全句可以理解为——只要确保这三条江的畅通无阻,那太湖流域就平安无事了。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越国互为邻国,也是敌对国,纷争不停,战争不断。后来,吴王阖闾与其子夫差启用伍子胥而击败越王勾践,勾践臣服,夫差就放了勾践;勾践为了报仇雪恨而卧薪尝胆,还听从范蠡的建议使用“美人计”,把越国最漂亮的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王沉湎于美色而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勾践则逐渐恢复了元气,准备反攻吴国。《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记载,当时,伍子胥焦急地对吴王夫差说,你至今执迷不悟,“不知越王将选死士,出三江口,入五湖中,屠我吴国”。果然,没过多久越国出兵进攻吴国,并消灭了吴国。当越国消灭吴国后,聪明的范蠡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就带着西施离开吴王夫差,“出三江,入五湖”,改名易姓,自称“陶朱公”,做起生意,成了一位富可敌国的“素王”。此“三江”当然就是吴越之间的,即太湖流域的三条江,顾名思义,所谓的“三江口”应该是这三条江的汇合处。

清末上海县全境图。北面的虚线是上海县与宝山县的界线,大致上也是虬江(旧吴淞江)的河道

唐朝陆德明《经义释文》引顾夷《吴地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文字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松江从太湖发源后东流直下七十里,分出两条支流,一条向东北流,叫“娄江”,注入大海(应该是当时的长江三角洲),就是今天的浏河港(浏河港旧名“浏河”,更早一点就叫“娄江”,今江苏昆山和上海市嘉定简称“娄”,均以古娄江得名);另一条向东南流,注入大海(应该是今天的杭州湾),叫“东江”,应该与现在的黄浦江上游有点关系(东江早就湮没了,考证十分繁复,这里就省了),也就是说,古代松江、娄江、东江合称“三江”,三条江相汇处就是“三江口”,而松江是三江中最大、最主要的河流。

清丁宜福《申江棹歌》:

三江口子分水降,一片归帆驶怒泷。郎在船头看仔细,须防转柁入娄江。

顾翰《松江竹枝词》:

载得花归满路香,三叉江口转微茫。郎心无主船无柁,误入娄江便太仓。

竹枝词提到的“花”是指“棉花”,元朝以后,棉花是上海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上海也是棉花的主产区,于是,以前的沪语单独称“花”,往往特指棉花。松江不种植棉花,所需的棉花大多从上海贩运。清朝,那条“东江”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三江口”的地名依然存在,这里是吴淞江与娄江的交汇处,行船到此,一定要当心,稍不留神,走错了方向,船回不到松江老家,南辕北辙地跑到了太仓。“三江”中的“松江”是河流名称,并不是今天“松江区”的“松江”,也就是说,古代的“松江”就是今天的“吴淞江”,“松江”的“松”是“木字旁”,而“吴淞江”的“淞”是“三点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松江与吴松江

“三江”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的记录,而“松江”则是后人对“三江”的注文。“松江”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左慈传》,说:

(左慈)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宾客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慈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

吴淞江出产一种鲈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长期生活在江中,产卵期会顺江而下,进入江海相接的咸淡水水域交配产卵,卵孵化后,幼鱼又溯水而上,继续在江河中生长。这种鲈鱼实际上并非真鲈,而是属于杜父科鱼类的一种,鳃旁长有假鳃,看上去似有四鳃,于是俗称“四鳃鲈”,是吴淞江特产,又叫“吴淞江鲈鱼”“松江鲈鱼”,我似乎没听说其他地方有这种鱼。左慈是一个方术之士,妖道惑众。当年,曹操在北方宴请宾客,山珍海味,该有的都有了,遗憾的就是缺少江南吴淞江出产的鲈鱼,这位左慈叫人取了一只铜盘,在铜盘里注水,仅凭一根钓竿就从铜盘里钓出一条吴淞江鲈鱼。古人不明白,左慈何德何能,可以在清水里钓出一条远在千里之外的鲈鱼,我想,现代人也未必明白,只能归之于“歪门邪道”之类的妖道惑众。这个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演义成“左慈嬉曹操”,于是,所谓的“吴淞江鲈鱼”的名气更大了。当然,《后汉书》所谓的“吴松江鲈鱼”应该就是“吴淞江鲈鱼”,是笔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后汉书》中的“吴松江”被后人写为“吴淞江”。

古代汉语文字简练,又没有句读(标点符号),容易误解,这是事实。关于“吴松江”与“吴淞江”也是如此,唐朝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松江,在今苏州东南,首受太湖。”很明显,章怀太子认为,“吴松江”应该点断为“吴,松江”,就是“吴地的松江”。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章怀太子还引用《神仙传》:“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与他处。”显然,《后汉书》的“吴松江”确实应该点断,理解为“吴地的松江”,今天的吴淞江最早就叫“松江”,此还见于其他古籍的记载,如《太平御览》引唐朝杜宝《大业拾遗录》:“(大业)六年,吴郡献松江鲈鱼干鲙。”前面引用的陆德明《经义释文》均以为这条江叫“松江”,而不是“吴松江”。

唐朝诗人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有: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并州”是古代一个州名,据说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并州是其中一个州,在北方。并州出产一种很锋利的剪刀,该诗应该是杜甫调侃画家的,诗人为了诗词的格律、押韵,随意改动语词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杜甫又把“吴松江”随意写作“吴松”,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文传播更远,影响更深,于是,那条“松江”就有了更多的异名。问题在于“吴松江”是何时被改为“吴淞江”的,又是什么原因被改为“吴淞江”的。

松江变成了吴淞江

陆深(1477—1544),明朝诗文家、书法家。字子渊,号俨山。今上海浦东陆家嘴人,“陆家嘴”就是以陆深宗族集居此地而得名。陆深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编修,官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院院长)。著作甚丰。其《蜀都杂抄》中说:

吾郡松江,本缘淞江,得名其地,每有水灾,乃去“水”而作“松”。

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家乡郡城是松江,郡城与一条叫“淞江”的河流离开很近,所以郡城原来叫“淞江”,淞江经常发大水,为了魇胜,人们把“淞江”的“淞”的“三点水”去掉,改为“松江”,这样淞江就不会发大水了。松江府是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置的,看来,在元朝以前,松江城厢镇确实叫“淞江”,此也见于明《弘治上海县志·卷二·水类》记载,说:

松江,一名吴淞,因水患,去水从松。在县北。其源始太湖口,而东注于海。《书》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此其一也。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学者,著作甚丰,他主纂的《吴郡志》是重要的宋代地方志,下限止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 年),后人有增补,止于南宋绍定年间。该志说:“松江,在郡(指苏州)南四十五里,《禹贡》‘三江’之一也。”该志还收录了大量历代文人骚客歌咏吴淞江的诗文,均把吴淞江写作“松江”“吴松江”,并没有出现“淞江”“吴淞”“吴淞江”;同样,上海地区最早的地方志——南宋《绍熙云间志》也把吴淞江写作“松江”,如此看来,把“松江”写作“淞江”出现于南宋末年与元朝初年之间的不长的时间。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元朝设置松江府时,这里出现了指称河流的“松江”和指称行政区划的“松江府”及指称府城的“松江”,为了避免地名混淆,就在河流的“松江”加上“三点水”而成了“淞江”,新设置的府城是陆地,就使用没有“三点水”的“松江”,过了一段时间,原来的“松江”固定为“淞江”“吴淞江”。查阅字典,“淞”除了用于“吴淞江”地名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更说明这个“淞”字就是当时特地为吴淞江改名而造的字。因为原来的“松江”被改称为“淞江”“吴淞江”,杜甫的诗句也被人改为“剪取吴淞半江水”。吴淞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旧时上海就有如“半淞园”“剪淞阁”之类的名园名宅,都是套用了被改过的杜甫诗文。

历史上的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据说,唐朝时“江宽十里”,唐天宝十载(751年)建华亭县时,吴淞江就是华亭县最北边的界河,与昆山县隔河相望,以后也是松江府与昆山县、嘉定县、宝山县的界河,以前上海别称“淞南”,宝山县别称“淞北”,都是以吴淞江作区分的。

文章选自上海通志馆承编,薛理勇著《潮起潮落苏州河》

来源:上海通志馆

相关知识

上海淞南花店
上海城市介绍
上海锅灶厨具电话
上海建成22個野生動物棲息地 提升地區生物多樣性
上海松江赏花的地方 (早春赏花图鉴)
上海松江大学城花店
上海松江区花店鲜花推荐,松江区10大花店排名
樱花醉人,来上海体验春日的粉色浪漫仙境!
上海松江区订开业花篮
上海松江区生日鲜花,松江区生日送花2小时内送到!

网址: 【上海地理】松江,淞江,吴淞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2409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江南“三大名菜”药食两用价值高,
下一篇: 处暑时节至,上海植物园这些花卉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