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是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1.15万年前完结。末次冰期期间,中国东部海平面发生了超过120米的大幅下降,台湾海峡曾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长江古河谷下切数十米,导致冰后期(全新世)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沉积高达80米,提供了高分辨率研究冰后期海平面与气候变化的宝贵材料。
2017年11月出版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柯学博士等人对长江古下切河谷冰后期沉积物高分辨率有孔虫与古环境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26个底栖有孔虫种进行了详细的系统描述和比较,并运用定量统计方法对末次冰期以来底栖有孔虫种群落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从低丰度-低分异度的Ammonia beccarii- Florilus decorus组合,到高丰度-高分异度Ammonia beccarii- Elphidium advenum- Cavarotalia annectens- Pararotalia nipponica组合,以及到Ammonia beccarii- 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的冰后期海侵序列演化过程,并揭示了不同区域钻孔有孔虫特征反映的冰后期海平面波动幅度下的海水影响程度。
相关研究显示,距今7000年前左右,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到最高水位(现今镇江、扬州一带),其后随着全球海平面的下降,自中全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逐渐回落到当前位置(南通、上海一带),形成长江三角洲河口环境。除了记录冰后期的海平面波动,底栖有孔虫组合也反映了早-中全新世温暖的气候。研究成果为冰后期该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基金等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Ke, Xue, Li, Baohua (通讯作者), Zhang, Zongyan et al., 2017. Post-glacial Foraminifera of the incised Yangtze paleo-valley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91(6): 1102-1122.
相关知识
末次冰期以来鄂霍次(略)标志物记录及其对气(略)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
南海氮循环的演化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获揭示—论文—科学网
南海氮循环的演化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获揭示—新闻—科学网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山荆子分布格局的影响
科学网—海洋温度变化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与排放至关重要: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地球上最大的细胞:深海巨型有孔虫构筑神奇的海底“花园”
四照花物种分布格局模拟及冰期避难所推测
东亚特有植物化香树属群体动态历史——化石花粉、生态位模型和遗传数据结合研究
网址: 有孔虫揭示长江三角洲末次冰期后期海平面变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224375.html
上一篇: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 |
下一篇: 东秦岭南洛河上游黄土地层年代的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