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辞》讲述的是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使得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正史中并未记载花木兰这个人,对花木兰有记载的文献都是野史或者诗歌,因此花木兰的故事存在很大的漏洞,或许有人会问:花木兰攻打的敌人究竟是谁呢?
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应该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大概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
于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境问题,决定征兵打仗,当时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这便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所以,当时花木兰应该是北魏人。还有从木兰精于纺织和化妆又是来看,她应该是出身于汉化的鲜卑人家庭,因为北魏奉行汉人务农,鲜卑人当兵。
当然,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花木兰是游牧民族。
因为《木兰辞》中提到了可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北朝是由鲜卑人建立,鲜卑对统治者是会叫可汗。当然,北魏官方称呼是皇帝,但民间因为传统,还是有可能会叫汗。而《木兰辞》恰好是民歌,所以称之为可汗也就不奇怪了。 再者,在木兰辞中出现的黄河,胡骑等等词汇,都表明其应该是中原王朝,而不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部落。
此外《木兰诗》里面另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一段话,这是典型的府兵制,府兵制不同于募兵制,最早起源于北魏时期,典型的特点就是平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府兵制起于南北朝、隋,至唐太宗时达到鼎盛,唐玄宗时期废止,历时达200余年,这同样能佐证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
花木兰她们家就是军户。她父亲是府兵。所以征兵的“军书”上,卷卷都有他的名字。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战马和马鞍马鞭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不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里本来就有。
所以,木兰应该是北朝人。
至于其从军攻打的对象应该攻是北方的柔然人。
在《木兰诗》中同样有指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见,花木兰其实是离开中原,渡过黄河,一路向北,到达燕山前线去抵御敌人。
当时的北魏政权,有两个主要敌人,一个在其南方,也就是南朝,而另一个就是在其北方的柔然。诗中的地名,应该都是艺术加工,并不一定是确切的方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花木兰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不是与南朝作战。因为敌人是“胡骑”嘛。北魏鲜卑族自己就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自称是黄帝后裔,而且已经深度汉化,入主中原。草原上的柔然在他们眼里自然是胡人了。
很明显,花木兰一路向北,是要去抵御柔然人的入侵,历史上,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和鲜卑之后崛起的又一个强大部族!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概活跃在南北朝时期。
至于其起源,《魏书》当中说它是东胡和匈奴的后裔,还说它是先世源于出于大魏,也就是说柔然是鲜卑的一支。当然,还有东胡、鲜卑、塞外、杂胡等等诸多的说法。
柔然这个部落应该是鲜卑、匈奴、突厥等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柔和组成的,反正多效合一的混合品种。
柔然族于5世纪至6世纪达到兴盛,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常对北魏用兵,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成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胁。
于是两国在公元五世纪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社仑、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柔然猝不及防,大败。“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北魏穷追猛打,“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度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经过这一番打击,柔然一蹶不振。而在与北朝相持百于年之后,柔然汗国最终为新崛起的突厥而攻灭,柔然这个民族也因为国家的消亡逐渐与鲜卑,汉人等融合同化,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拉锯时间很长,与《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所以花木兰从军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很大概率在当时北魏抗击并反攻柔然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位或者一些替父从军的女子,而事后北魏平民感怀她们的功绩,将其事迹编成了民谣传唱。后来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中原地区民众的民族记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身世 | 周铁民
花木兰身世引热议 文史专家:花木兰是陕西延安人
历史上真的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 手机爱问
探寻迪士尼《花木兰》刘亦菲吐槽点:Mulan电影上映本质
河南考古发现“花木兰”墓,出土一玉扳指,为何令专家兴奋异常?
《花木兰》由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到豫剧再到以此为题材的美国动画电影《MULAN》,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
6.29大连花木公司高级花卉园艺师孙立鹏:夏季花草的病虫害防治
一个花木兰五地争抢 安徽打响历史名人“保卫战”——中新网
木兰诗教案通用12篇
12.28大连花木公司高级花卉园艺师孙立鹏:过年喜庆的年宵花就买这几样,准没错!
网址: 为什么说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证据都在《木兰辞》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0442.html
上一篇: 源远流长的木兰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现 |
下一篇: 十大奇花==玉狮子==5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