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黔江石漠化治理见成效

黔江石漠化治理见成效

2019年06月28日 10:22:31 来源:武陵都市报

  “在‘石旮旯’上栽种桑树,不仅绿了青山,还富了咱农民。”6月25日,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建卡贫困户周适合说,他家在“石旮旯”栽桑养蚕,脱贫致富。

  周适合家2019年养春蚕40张,产茧30担,将实现蚕茧收入6万元。“石旮旯”村民脱贫致富,是全区石漠化治理见成效的一个缩影。2011年,黔江区被列为新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区林业局抓实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与建设工作,通过工程的实施,不断累积经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黔江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治理模式。

  按石漠化程度划分,全区极重度石漠化面积0.951平方公里,重度石漠化面积1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210.8平方公里,轻度石漠化面积101.6平方公里。

  2011至2016年,黔江区共治理阿蓬江水系9条小流域216.93平方公里岩溶石漠化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涉及阿蓬江水系9条小流域、6个乡镇,工程区延阿蓬江呈南北走向,在阿蓬江河谷地带主要为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土地,特别是海拔600米以下陡坡耕种频繁,石漠化有加深发展趋势。石漠化发生率高是工程区主要特征,为科学治理石漠化,根据地理条件,采取了脆弱生态治理模式、生态农业发展治理模式。

  脆弱生态治理模式是在阿蓬江两侧山体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防护林治理措施,着力提高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度。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充分利用阿蓬江河谷地带原有产业基础,以蚕桑产业、脆红李等经果林为重点,以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为对象,形成规模化的蚕桑产业带及特优经济林带。

  黔江区遵循“片区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在阿蓬江濯水项目区,涉及阿蓬江濯水Ⅰ、Ⅱ小流域,以阿蓬江濯水Ⅰ小流域为重点,充分利用阿蓬江一级支流蒲花河周边农业生态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特色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了双龙村和蒲花社区两个项目区。在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区积极营造生态林和封山育林,提高了林草植被覆盖度;依托原有的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在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地区适度发展了猕猴桃、板栗等特色经果林基地。

  阿蓬江两河项目区涉及阿蓬江两河Ⅱ、Ⅲ、Ⅳ小流域,其中阿蓬江两河Ⅱ小流域以分水村为重点,阿蓬江两河Ⅲ小流域以石合村为重点,阿蓬江两河Ⅳ小流域以黄连村、青杠村为重点,在海拔400米以下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地区,积极打造了阿蓬江河谷地带的蚕桑产业带。在海拔400米以上的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地区营造以柏木为主的生态林和封山育林,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

  阿蓬江冯家项目区涉及阿蓬江冯家小流域,着力打造寨子和白腊两个项目区,积极营造生态林和封山育林,适度发展枣树、核桃等经果林,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阿蓬江舟白项目区涉及阿蓬江舟白小流域,选择非永久性基本农田区,布局于大于25°的坡耕地、轻中度石漠化耕地及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营造以杉木为主的乡土树种生态林,以李树、枇杷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兼顾生态环境改善和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阿蓬江中塘项目区涉及阿蓬江中塘小流域,采取封补、封育措施,逐步改善和彻底治理石漠化现象。

  阿蓬江蓬东项目区涉及阿蓬江蓬东小流域,采取坡耕地综合整治+特色农林产业发展治理模式,发展以脆红李为主的特色经果林,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阿蓬江两岸林草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

  黔江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取得成效。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发展特色效益林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民因土地少而单纯种粮效益低下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对加快实现城乡共富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通过实施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新增林草植被面积1658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0.6个百分点。

(记者 龚杰品)

相关知识

岩溶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研究(全文)
石漠化及其生态治理区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研究
冷水江市石漠化治理显成效 绿色生态焕新颜 ——中国环境网
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
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范例探讨——以广西马山县“弄拉模式”为例
隆林县石漠化地区发展金银花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看贵州如何攻克石漠化
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金沙县为例
一种石漠化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方法与流程
广西科学院专家创新石漠化植被修复与利用技术——“治石”“治贫”更致富

网址: 黔江石漠化治理见成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0949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23.04%比67%,我国森林覆
下一篇: 重磅喜讯!中山公园入选“青岛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