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园艺植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园艺植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园艺植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楠风过境!

<h3><ul><li>  一串红灰霉病</li></ul></h3><h3> 1.症状:一串红灰霉病主要侵害花、叶片等,初生水渍状小点,后引起叶片及花瓣坏死,腐烂,大量落花,连续阴雨后或天气漫漫、花丛湿气滞留,可见叶片腐烂,花上长出大量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h3><h3> 2.病原物: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大,广卵形较多,大小6—18X 5~12。</h3><h3> 3.发病特点:该病属低温域病害,分生孢子耐干能力强,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流行。病菌发育适温10_23℃,最高 30_32℃,最低40℃,适湿为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h3><h3> 4.防治方法:(1)增强寄主抗病力。(2)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3)在雨季到来之前或初发病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使百克(咪鲜安)乳油9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大力水悬浮剂9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h3> <h3><ul><li>  月季黑斑病 <br></li></ul></h3><h3> 1.症状: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在扩大镜下,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却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h3><h3> 2.发病特点: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黑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发病最适温度26摄氏度左右,多雨季节,寄主植物发病严重,新移植、根系多损,长势衰弱的容易发病。</h3><h3> 3.病原物:为放线孢属的真菌分生孢子盘着生 于寄主角质层下,以后突出表皮。大小为108~198微米,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鱼鳔状,大小为18~25*5~6微米,双细胞,上小下大,分隔处略有缢束。顶端如喙状,常偏向一侧。</h3><h3> 4.防治方法:1、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2、改进浇水方式和时间,应从盆沿浇入,避免喷浇。不在晚间浇水,以免叶片上有水时不能很快干燥,有利病菌入侵;3、秋季彻底清除月季园内的带病落叶、病枝一并集中销毁,以减少越冬病源菌;4、减少侵染来源;5、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h3><h3><br></h3> <h3><ul><li>  君子兰细菌性软腐病<br></li></ul></h3><h3> 1.病症:该病菌主要危害君子兰叶片和假鳞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斑,并会迅速扩大,病组织腐烂,呈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围,较宽,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病斑很快扩展,以至全叶腐烂解体呈湿腐状,茎基发病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病斑,病斑很快扩展,蔓延到整个假鳞茎,最后组织腐烂解体,有微酸味。发生在茎基的病斑也可以沿叶脉向叶片扩展,导致叶腐烂,从假鳞茎上脱落下来。</h3><h3> 2.病原物:病源细菌有两种 ,同属于细菌纲,真细菌目,欧氏杆菌属,一种为菊欧文氏菌,菌体杆状,周生鞭毛,革兰氏阴性菌,在PDA陪养基上,生长3-5天,菌落为独特的瘤状,菌落边缘为波浪状或珊瑚状,另一种为软腐欧文氏菌黑茎病变种, 菌体杆状,周生鞭毛4-6根,在肉汁蛋白脉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培养温度为28度)菌落淡灰白色,近圆形,稍隆起,菌落粘质状。</h3><h3> 3.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或土壤内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月,有雨水传播,也可以通过病株或人员,工具传播,由伤口侵入,潜育期短,2-3天即可发病。君子兰软腐病菌常从伤口处侵入,病发时,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规则病斑,使叶片变成褐色软腐配物,病斑伤口处有菌液流出。</h3><h3> 4.防治方法:1、保持洁净、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适度浇水,勿浇带病毒的污水。2、一旦发现此病,应立即把病株分开,扒开植株周围的培养土,使发病部位露出,用消毒刀刮去腐烂部分,日光适当照射,保持通风干燥;如腐坏植株多,须切除全部罹病组织,用酌量高锰酸钾加新高脂膜水溶液浸泡1小时,以清水冲洗晾干,在切口处涂抹愈伤防腐膜,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入侵。另换新盆栽植,置于温度不高的通气处。</h3> <h3><ul><li>  玫瑰锈病<br></li></ul></h3><h3> 1.症状:叶片变黄。病部中央灰白色,但有些病斑周围仍为灰绿色,上生黑色小点,严重时叶片纷纷脱落。叶柄和嫩梢染病产生紫褐色到黑褐色条形病斑,导致叶片早落和嫩梢干枯。</h3><h3> 2.病原物:病原为多胞锈菌</h3><h3> 3.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内或在发病部位越冬;冬孢子在枯枝落叶上越冬。夏孢子在生长季节有多次重复侵染。夏孢子由气孔侵入,借风雨传播。四季温暖,多雨、多露、多雾的天气,均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地方,发病较轻。</h3><h3> 4.防治方法:休眠期清除枯枝落叶,喷洒波美3度的石硫合剂,杀死芽内及病部的越冬菌丝体。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或病芽。减少侵染来源。 化学防治: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锈病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h3> <h3>月季花叶病毒病</h3><h3> 1.病症:月季花叶病毒病以小的失绿斑点为其特征,有时呈现多角形纹饰。病斑周围的叶面常多少有些畸形,有些症状呈环形、不定形的波状斑纹,以及林叶型的褪绿斑,还有的为黄脉和矮化</h3><h3> 2.发病规律:月季花叶病毒在寄主活组织内越冬,通过病芽、病接穗和有病砧木传播,在芽接和嫁接时传染发病。夏季强光和干旱有利于显症和扩展,也常出现隐症或轻度花叶症。</h3><h3> 3.防治方法:①避免用感病月季做繁殖材料。 ②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和烧毁。 ③生长季节防治传毒媒介,如蚜虫、木虱等。 ④发病初期喷洒生物制剂好普(20%氨基寡糖水剂)500~800倍液,每5~7天喷一次,连喷3次。</h3> <h3>鹅掌柴炭疽病 </h3><h3> 1.病症:发病初期叶片背面会出现许多细小的灰褐色或灰白色的病斑,逐渐会形成红褐色的隆起。逐渐可见清洗可见的稀疏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斑点聚合形成大斑点,整个叶片枯萎。</h3><h3> 2.防治方法:发现鸭脚木染病后,及时摘除病叶。期间保持盆土干燥,加强养护。每月施薄肥一次,避免氮肥过多。 发病后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可以喷洒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h3> <h3>小麦条绣病</h3><h3> 1.病症: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h3><h3> 2.病原物: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h3><h3> 3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③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h3> <h3>梨火疫病</h3><h3> 1.病症:花器被害后呈萎蔫状,深褐色,并向下蔓延至花柄,使花柄呈水渍状。叶片发病,先从叶缘开始变黑色,然后沿叶脉发展,最终全叶变黑、凋萎。病果初生水渍状斑,后变暗褐色,并有黄色粘液溢出,最后病果变黑而干缩。枝干被害,初呈水渍状,有明显边缘,后病部凹陷出现溃疡状呈褐色至黑色。</h3><h3> 2.病原物: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 亚洲梨火疫病:E. pyrifoliae属欧氏杆菌属。</h3><h3> 3.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通过昆虫和雨水传播。此病于初春随新稍生长而发生,夏季之后几乎不发生。病菌寄主范围广,可侵害蔷薇科大多数植物,其中已洋梨为多,日本梨较少。苹果、杏、李、樱桃及榅桲等亦能被害 。</h3><h3> 4.防治方法:1.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经济有效的方法。2.冬季剪除病稍及刮除枝干上的病皮,加以烧毁或深埋。花器发现病花,应立即剪除。3.在发病前喷布1:2:160~200波尔多液,以保护新稍等感病器官。注意及时防治传病昆虫。</h3> <h3>苹果腐烂病</h3><h3> 1.病症:枝干受害,病斑有溃疡和枝枯两种类型。溃疡型:病部呈红褐色,水渍状,略隆起,病组织松软腐烂,常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糟味。后期干缩,下陷,病部有明显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小黑点中涌出一条橘黄色卷须状物。枝枯型:多发生在小枝、果台、干桩等部位,病部不呈水渍状,迅速失水干枯造成全枝枯死,上生黑色小粒点。果实受害,病斑暗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呈软腐状,略带酒糟味,病斑中部常有明显的小黑点。</h3><h3> 2.传播: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树组织及残体内越冬,病菌可在病部存活4年左右。次年分生孢子器内排出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播,从伤口侵入。病菌具有潜伏浸染特性,当树体或其局部组织衰弱时,便会扩展蔓延。一般3~5月浸染,7~8月开始发病,早春为发病高峰期,晚春后抗病力增强,发病锐减。该病的发生与树势、伤口数目、愈伤能力等密切相关。管理粗放和周期性冻害是主要流行因素。</h3><h3> 3.发病条件:腐烂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25~30℃,在5℃条件下经较长时间也能萌发。栽培管理粗放和冻害是腐烂病流行的主要诱因。土壤有机质少、土壤板结或保水保肥力差,根系生长不良,复合肥不足,偏施氮肥,结果过多,大小年严重,早期落叶等造成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均较重,反之则轻。地势低洼后期果园积水时间过长及贪青徒长、休眠期延迟而易受冻害果园,发病也重。北方周期性冻害,造成树体大面积树皮冻伤是腐烂病大范围流行的重要原因。</h3><h3> 4.防治方法:(1)合理修剪,疏花疏果。采用科学的修剪技术,形成合理的株型,促进果树健壮生长;同时采取疏花疏果技术,避免大小年的形成,增强树体抗病能力。(2)加强对果树其它病虫害的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1)合理施肥,每棵果树施50kg氮:磷:钾为7∶3∶7复合肥,增施土杂肥、圈肥和绿肥。 (2)疏花疏果,杜绝大小年现象。 (3)涂白防冻害,在易发生日灼的地区,初冬落叶后树干涂白。 (4)减少伤口,禁止严冬修剪,伤口涂上油漆。 (5)防止春旱和积水,使树体含水量正常,降低病菌抗扩展能力,加快伤口愈合。</h3> <h3>桧柏锈病 </h3><h3> 1.症状:桧柏锈病危害桧柏针叶和嫩枝,初为黄斑点,后隆起顶破表皮露出红褐色的圆锥形或鸡冠状物,单个或数个相连,即为冬孢子角。气温在5℃以上时,冬孢子角遇雨胶化,呈橙黄色花朵状的胶状物,雨后一两天飞出大量担孢子,落在苹果、海棠等树的叶片上,侵入叶片为害,叶片上初期症状为油状小黄点,并逐渐扩大,形成的性孢子和锈孢子侵害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形成新的侵染循环 。</h3><h3> 2. 防治方案 :对已经严重发生的锈病,使用“粉锈克”1000倍液喷施,即每瓶兑水200公斤;或“枯斑醇”1000倍液喷施,即每瓶冲水1000公斤,配合植物营养液一起喷施,能够快速杀菌并起到营养复壮的作用,帮助树势尽快恢复。</h3><h3><br></h3><h3><br></h3> <h3>八角金盘日灼病</h3><h3> 1.症状:此花原产日本和台湾等地,喜温暖湿润环境,耐阴性强,也较耐寒;喜湿怕旱,适宜生长于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八叶金盘地栽以林缘、沟边等半阴湿润处生长最佳,盆栽管理也方便。盆土可用园土3份加1份砻糠灰混合使用,加点基肥更好。上盆宜在春季萌发前进行,在植株较高时,可适当短截,以适合盆栽观赏。平时养护要避免烈日直射,放置在建筑物北侧等半阴处通风良好的环境比较适合。在新叶生长期,浇水要适当多些,保持土壤湿润;以后浇水要掌握间干间湿。气候干燥时,还应向植株及周围喷水增湿。5—9月时,每月施饼肥水2次。花后不留种子的,要剪去残花梗,以免消耗养分。冬季在长江以南地区露地过冬基本无恙,盆栽的花苗,以放入冷室较为安全。</h3><h3> 2.繁殖手段:播种、扦插和分株均可繁殖。常用以扦插繁殖为主,也可用播种或分株法繁殖。扦插以梅雨季节最宜,取茎基部萌发的小侧枝长10厘米左右,扦入砂或蛭石中,注意遮荫保湿,半个月就能生根。播种可于5月种子成熟后采收洗净,播下后半个月就能出苗,小苗很适合盆栽观赏。<br></h3><h3><br></h3><h3><br></h3>

相关知识

菊花几种常见真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草坪夏季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
花卉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pptx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卉真菌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ppt课件
蔬菜常见病虫的识别与防治
花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园林植物十大叶部病害识别与防治!(附高清图谱)
花卉病虫害识别与防治.docx

网址: 园艺植物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098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物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
下一篇: 基于Alexnet的植物病斑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