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天敌昆虫与生物防治学科组

天敌昆虫与生物防治学科组

天敌昆虫与生物防治学科组主要从事林业害虫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分类研究。包括森林害虫天敌昆虫的区系研究、分类鉴定研究、天敌昆虫的人工大量繁育技术、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的森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天敌控害效果的评价方法、天敌-害虫-树木之间相互作用和生态关系研究等。发展害虫生物防治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研究解决重大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治理问题,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发展,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学科组与美国农业部林务局(FS)、动植物检疫局(APHIS)和农业研究局(ARS)、和以及韩国林科院、农科院合作,开展重大国际检疫有害生物的研究工作多年,包括白蜡窄吉丁、光肩星天牛、斑衣蜡蝉、美国白蛾、松褐天牛等害虫的生物防治。

学科组研究方向

天敌昆虫—寄主害虫互作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天敌与寄主害虫的协同进化关系;天敌对寄主害虫种群的调控作用;天敌对新寄主资源的适应、拓展和利用机制;与寄主相关的天敌种内分化机制及其利用途径;以及天敌的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功能反应等。

天敌昆虫调查与分类研究:系统调查重要森林害虫的天敌昆虫区系,并进行系统分类研究,评价、筛选可用于生物防治的优秀天敌,为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天敌资源。

繁育生物学:主要研究优势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寄主专化性、人工大量繁育技术和方法、贮藏技术、人工饲料、替代寄主、种群质量控制等基础问题。

林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新技术,同时根据害虫的发生特点,采用物理、人工和引诱剂等多种无公害措施,对重要的林业害虫开展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探讨我国重大森林害虫的无公害治理问题。

诚招博士、硕士研究生

欢迎具有森林保护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有志青年报考本学科组研究生。

联合培养研究生、实习生招聘

长期提供研究生和实习生联合培养机会,有意者请与王小艺研究员联系(E-mail:xywang@caf.ac.cn)。

学科组业绩

先后承担过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中美、中韩国际合作项目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10项。完成了利用寄生蜂进行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利用捕食性天敌大唼蜡甲防治红脂大小蠹技术的研究、利用花绒寄甲持续控制重要天牛的基础研究、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获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等多项学术奖励,目前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9部。累计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60余名,培养“西部之光”、“新疆特培”、“青年英才”等计划学员8名。

研究队伍:

杨忠岐,教授,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

1952年4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原国务院参事,第12、13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13-15届中央委员和15届中央常委,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林草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林联东北亚森林保护工作委员会主席、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第5、6届)、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国家林草局科技委常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昆虫学报》等10多份核心期刊编委。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专业为昆虫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1~1983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学习昆虫学,1986~1988年在美国学习生物防治。1974~1979年在西北农业大学林学系任教,1979~1995在西北林学院工作,1996年3月调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和天敌昆虫分类等领域的研究,已发表寄生蜂新种325种。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中美合作项目2项,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我国林业界首位获得者);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2篇(其中SCI论文58篇)。1995年获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是我国首位获得该项世界林业大奖的林业科学家,是国际林联成立136年来所表彰的76名知名世界林业科学家之一;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新星”称号;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王小艺,研究员,首席专家

男,1974年1月生,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林业科学研究》《环境昆虫学报》《中国森林病虫》等期刊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二等奖3项。2021年入选第八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2022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林业重大害虫的生物防治工作,在利用天敌昆虫对林业害虫种群调控方面开展研究。长期与国际同行特别是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林务局和农业研究局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主持过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瑞典国际科学基金项目、4项中美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19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2部。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人,其中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木材科技教育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林科院优秀研究生、中国林科院优秀毕业生等奖项。

张彦龙,博士,副研究员

男,1981年生,研究主要围绕我国林业上重要害虫的生物防治开展。方向包括害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和筛选、天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天敌控害作用评价、天敌规模化繁育和天敌的田间利用技术研究、天敌产品开发等。先后共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31600521,松褐天牛卵金小蜂种群保持及寄生机制,2017.1-2019.12,21万元),十四五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2021YFD1400300,重大林草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2021.05-2025.12,180万元),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子课题1项(2021xjkk0500,天山野果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2021.11-2024.10,35万元,),新疆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主要入侵性害虫的监测预警与防治,2022B03020-2,120万元);中国林科院院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以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级项目多项。目前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文章49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9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制定了林业行业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各1项。

曹亮明,博士,副研究员

男,1983年生。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我国林业害虫及其分类研究进行,主要包括蛀干害虫及其寄生蜂调查分类研究、食叶害虫天敌分类研究、林业害虫调查、捕食性天敌如猎蝽、姬蝽等分类研究。共主持项目6项,包括院基金1项,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2项,地方科技厅委托项目3项,横向课题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寄生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天敌昆虫图鉴》、《舞毒蛾天敌昆虫》、《中国红蝽总科分类》、《中国栎类病虫害I》、《塞罕坝林草有害生物及天敌昆虫图鉴》共6部。2015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5;2018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4。在职期间共发表或参与发表新属新种26种。

魏可,博士,助理研究员

男,1989年10月生,重庆市涪陵区人。2011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学专业,随后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至2018年10月。2018年10月开始在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工作,主要从事林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研究,重点关注新天敌资源的挖掘和“害虫-天敌”互作机制方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在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党英侨,博士,助理研究员

女,1993年生。2022年6月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同年留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相关研究,参与了“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和中美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迄今已在《JournalofEcology》《JournalofPestScience》《林业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部。

代表性论文:

Dang YQ, Wei K, Wang XY, Duan JJ, Jennings DE, Poland TM. Introduced plants induce outbreaks of a native pest and facilitate invasion in the plants’ native range: evidence from the emerald ash borer. Journal of Ecology, 2022, 110: 593-604.

Dang YQ, Zhang YL, Wang XY, Xin B, Quinn NF, Duan JJ.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n invasive wood-boring insect using native range data: the importance of host plants, Journal of Pest Science, 2021, 94: 981-990.

Xin B, Zhang YL, Wang XY. Cao LM, Kim AH, Hannah JB, Gould JR. Exploratory survey of spotted lanternfly (Hemiptera: Fulgoridae) and its natural enemi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2021 50(1): 36–45.

Li F, Zhang YL, Wang XY, Cao LM, Yang ZQ, Gould JR, and Duan JJ. Discovery of parasitoids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and their seasonal abundance in China using sentinel host eggs and larvae.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20, 113:1656-1665.

Zhang YF, Manzoor A, Wang XY.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reveals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and high genetic diversity of Massicus raddei (Blessig)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in China.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0, 10: 11657-11670.

Cao LM, van Achterberg C, Tang YL, Yang ZQ, Wang XY, Cao TW. Redescriptions of two parasitoids, Metapelma beijingense Yang (Hymenoptera, Eupelmidae) and Spathius ochus Nixon (Hymenoptera, Braconidae), parasitizing Coraebus cavifrons Descarpentries & Villiers (Coleoptera, Buprestidae) in China with keys to genera or species groups. ZooKeys, 2020, 926: 53–72.

Wang XY, Jennings DE, Duan JJ. Trade-offs in parasitism efficiency and brood size mediate parasitoid coexistence, with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invasive emerald ash borer.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5, 52(5): 1255-1263.

Manzoor A, Zhang YL, Xin B, Wei K, Wang XY.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apid early detection of the parasitoid Anastatus orientalis (Hymenoptera: Eupelmidae) inside eggs of spotted lanternfly (Hemiptera: Fulgoridae).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2021, 179(1): 12-20.

Hu S, Wang XY, Yang ZQ, Duan JJ.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light intensity on wing dimorph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arasitoid Sclerodermus pupariae (Hymenoptera: Bethylidae). Biological Control, 2019,133: 117–122.

Golec JR, Li F, Cao LM, Wang XY, Duan JJ. Mortality factors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Coleoptera: Cerambycidae) infesting Salix and Populus in central,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China. Biological Control, 2018, 126: 198-208.

Wang XY, Cao LM, Yang ZQ, Duan JJ, Gould JR, Bauer LS. Natural enemies of emerald ash borer (Coleoptera: Buprestidae)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notes on two species of parasitic Coleoptera.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2016, 148(3): 329 - 342.

Yang ZQ, Cao LM, Wang CZ, Wang XY, Song LW. Trichospilus albiflagellatus (Hymenoptera: Eulophidae), a new species parasitizing pupa of Hyphantria cunea (Lepidoptera: Arctiidae) in China.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5, 108(4): 641-647.

相关知识

山东农科研发天敌与授粉昆虫生物防治技术初见成效
基于无人机投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的生物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农民日报] 以虫治虫,天敌昆虫潜能有多大?
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
探访天敌中心 这里保存着中国的害虫天敌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植物园在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纬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4.5万只“天敌”投入战斗!江北持续开展生物防治工作
始兴县应用生物防治方法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两万只天敌昆虫花绒寄甲被释放—韶关新闻网
生物防治

网址: 天敌昆虫与生物防治学科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62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科学网—天敌昆虫,防优于治
下一篇: Application o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