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风冷霜繁木叶疏

风冷霜繁木叶疏

风冷霜繁木叶疏

吴又洛

生命对秋天最深切的感知应该是从霜降开始的。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把秋意晕染到最浓。诗圣杜甫诗里的无边落木,李可染笔下的层林尽染,都是此时的风景。霜的清冷消解了夏的最后一丝浮躁,连呼吸的空气都透着清爽,天地寥廓起来了,一鹤排云,晴空直上,雁阵惊寒,诗情陡生。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善于洞察物候的古人,从一叶之落中读出了秋天的讯息,从一抹秋霜中预知冬天临近。在生命的深秋,草木释放出积蓄的力量,留下最后的绚烂,这抹绚烂在大江南北铺开。

此时,江南的千年银杏飘飞漫天“蝴蝶”,在南朝古刹的屋顶、明清拱桥的石阶、苏扬名园的幽径,铺上厚厚松软的茵垫。塞北的万顷胡杨浸染层层金黄,在塔里木河的两岸、博斯腾湖的四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绘就斑斓图卷。

林木萧疏,雾锁寒江。从夏的繁茂到秋的萧疏,山林隐匿了葱郁,褪去了芜杂,淡却了繁华,也获得了清寂。深秋是登山的好时节,能看到木落千山、草木换色的动变,也能体味深林静寂、心无杂念的禅意。登山情满于山,草木荣枯能引发人们对时间、人生、宇宙的思索,更能引导人们抒发胸臆,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正是杜甫在这样的深秋登高远望时发出的生命倾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最能唤起英雄的豪情。汉高祖刘邦路过家乡,写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豪迈诗句,魏武帝曹操路经碣石,写下气象万千的名篇《观沧海》。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充满了英雄壮怀激烈的感慨,也翻开了风云开阖的历史往事。

风吹渭水,叶落长安。看过了春华秋实、蟪蛄浮生,作为入冬前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如同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须发皆白而持重肃穆。

霜降时节的古都有不得不看的风景,西风吹起渭水的波澜,落叶铺满长安的角落,每一帧都像是从历史的书页中飘来,又暗合古人诗句。一场轻霜过后,汉阙魏碑、隋塔唐陵、周柏秦楸,愈显沧桑坚挺,轻抚岁月的遗珍,仿佛能听到它们在娓娓道来悠远而深沉的往事。

气清秋改容,景晏山益奇

霜降时节的秋,自带清气。此时,赏秋颇有清赏的乐趣,秋山秋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柳绿莺啼二月天”的热闹繁华,却独有“千里江山寒色远”“山远天高烟水寒”的明净爽朗。

古人讲究“澄怀味象”,此时登高赏秋,清气可以将杂念过滤,心境静如秋水,只剩下对景色纯粹的欣赏,进而物我两忘。这是一种不惑于物的高级审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霜降时节的秋,山原明媚。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写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的传世名作《秋山行旅图》水墨明洁、秋色充盈、灵动缥缈,是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深秋的山峦是显露骨相之美的,适逢霜降犹有几抹秋色的余存装点,不至如初秋树木尚遮掩山麓,也不至如寒冬万象萧索、枯瘦孤寂,此时的秋山“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颇得画家喜欢。

五代宋元的书画作品尤以山水画闻名于世,秋山题材的作品在此时不乏其类,关仝、巨然、范宽、李成、许道宁、米芾这些当时的巨擘,在他们传世之作中都有以秋山为题的作品,对于深秋之美的倾慕与欣赏,表露在画面气象生动扑面而来的整体观感里,也显现于画家一皴一染的造化挪移、匠心独运中。

霜降时节的秋,浓淡相宜。这时从北到南,枫树、黄栌相继染红,苏州天平山、北京香山、长沙岳麓山、南京栖霞山自古以来就是红叶的观赏胜地,漫山遍野夺目的红色把秋山打扮得比春山还要美。霜降之后的秋山,连李可染也要打破传统画法,用半斤清宫朱砂去设色描摹。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浓浓渲染固然动人心魄,万木丛中的一点红也别有风韵。“动人春色不须多”,秋色亦然。在小巷的拐弯处、村口的石磨旁,一棵被秋霜染红的乌桕,如同黄土高原上那株开满花的桃树装扮了春天一样,足以点缀萎黄的风景,温暖萧瑟的秋天。

耿耿园中菊,花叶繁以滋

菊开霜降初。菊花开放的时间与霜降几乎同时。在早霜的时候菊花便次第开放,古人给此时的霜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菊花霜”。如果说红叶是被霜打出来的,那么菊花在此际开放更多是顺时的选择。“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草木深植于土地,是最早感知地气冷暖的,在树木纷纷以落叶的方式暂避严霜冬雪之时,菊花却凌霜盛放,这样的盛放是踽踽独行、孤独无携,甚至空前绝后的。唐代元稹那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道出了菊花深得文人士大夫喜爱的缘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霜节菊花秋。菊花开于霜降之初,盛于霜重之时,是深秋动人心弦的风景。深秋的萧条最易触动人内心的悲凉,多愁善感的诗人能最早捕捉到“肃杀”之季的伤感。林黛玉寄居贾府触景生情,写出《秋窗风雨夕》,发出“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感慨。李清照更是在《声声慢》的开篇以“冷冷清清,戚戚凄凄惨惨”直接表达了自己愁苦孤寂的感受。

霜降之际,秋菊为阴冷的深秋增添了一抹亮色,那以明黄为主色盛开的花朵,在寒风之中迎霜绽放的鲜活生命,驱散了感知以外的萧索,激发了深植于内的坚强,为此际悲切的人们带来温暖人心的力量。

霜菊独妍华。菊花是霜降时节的美学,早在春秋之时,爱憎分明的大诗人屈原便在《楚辞》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秋菊的喜爱。汉魏以来,深秋赏菊渐成风气。到了宋代,清隽高雅的菊花深得宫廷市井的一致青睐,菊之爱镌刻到了民族审美的深处。

如今,走近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菊为题材的历代各色文物,从北宋定窑白瓷模印缠枝菊花纹斗笠碗到明永乐剔红菊花纹圆盒,从明祝允明《行书菊词》札到清雍正款十二色菊瓣盘,无不透露着一脉相承的菊花情缘。

霜降鲈鱼美,露深蟹膏肥

霜降是食美的。此时,正是万物蓄积最为充分的时候,不消数日冬天便要来临,花草树木早已备足养分、减缓代谢,鸟兽也已蓄积食物、贴膘御寒。此时,鲈鱼肥美、蟹膏丰盈,生于江南的晋代大臣张翰看到秋风吹起,便想到故乡吴中之地的莼羹、鲈鱼脍,从而有了“莼鲈之思”的典故。清代戏曲家李渔素有“蟹仙”之誉,在“蟹秋”之前早早就备下买蟹的钱,并总结出吃蟹的方法,被后人传为美谈。

霜降是诗美的。霜降是宜于诗的,这时秋之盛景最能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自先秦至明清,从屈原、张衡、张华、张九龄、白居易到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文天祥,从王冕、李东阳、王夫之到朱彝尊、沈德潜、袁枚,历代大家吟咏不绝。《红楼梦》中大观园诸姊妹设诗社,菊花诗社设于深秋,曹雪芹赋予最具诗性化身的林黛玉以《问菊》《咏菊》《菊梦》“连中三元”,三首菊诗列入《红楼梦》中最出彩的篇章。

霜降是画美的。霜降之际的秋山、秋叶、秋水、秋花、秋禽,皆是入画的好题材,自古名画多有传世,即便是秋天的一些寻常物什,画将出来也别有一番风致。萧瑟的秋是着了淡墨的宣纸,那枝头熟透的红彤彤的如灯笼般的柿子,是水墨之中难得的几点朱红,黛远秋山固然意境悠远,还需几点暖色点缀,方显生机盎然。一滩芦苇、一池残荷、一片红叶,细细品来皆是风景,选山之一角、木之一枝、水之一隅收入画图,常常能有点睛之笔、能成惊世之作。

老舍说,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北国霜降节气的特征更明显,所以幽燕的秋也更绚丽醉人,霜降像国画高手,水墨之秋在其笔下尽显浓淡深浅、意境悠然,霜降又像油画大师,调出万般颜色,绘就斑斓世界。

相关知识

疏风定痛丸
花繁怎么造句
松花粉辣木叶治银屑病
花繁造句
关于疏枝的诗词
疏风清热白菊花
巴西木叶子长黄斑怎么办
用花繁造句子
《花月令》译文——学生帮看过来
菊花: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消肿

网址: 风冷霜繁木叶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36660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重走鼓岭情缘路”活动在福州举办
下一篇: 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