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雌穗发病除苞叶外,其余全被病菌破坏,外观仍像果穗,但内部全为黑粉(病菌原垣孢子)和一些散乱的黑色丝状物(维管束残余物);雄穗发病,部分或整个花器变形,基部膨大,内包黑粉,病株矮化。由于玉米种子的大量频繁调运,种衣剂质量差,造成玉米丝黑穗病呈现回升趋势,尤其在豫北、豫西等地为害严重,并在局部突发成灾,造成了玉米大量减产,农民往往怀疑是种子质量问题,经常出现群体性种子纠纷,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1)为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葉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玉米成株期病穗上的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黑穗和变态畸形穗。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变态畸形穗是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2)侵染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5~30℃,适温约为25℃,低于17℃或高32.5℃不能萌发。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叶期也发生侵染(有报道认为侵染终期为7~8叶期)。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
(3)发病流行条件:
①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
②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
③使用未腐熟的厩肥。
④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4)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种子药剂处理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根本性措施。
②播前种子处理。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③加强耕作栽培措施: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以及提高播种质量,播期适宜并且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苗期和生长期症状明显时或生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黑粉(冬孢子)之前,及时割除发病株并携出田外深理。施用净肥减少菌量,禁止用带病秸秆等喂牲畜和作积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减少土塊病菌来源。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同时,秋季进行深翻土地,减少病菌来源,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转载请注明:微语农言 »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了解更多农资产品应用技巧,欢迎添加农业技术指导员交流,微信号:weinongziwang
免责声明:文中使用技术仅供阅读,应用可能存在风险,请自行结合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不知原作者未能署名请见谅,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微语农言,微农资网关注农资那些事儿!http://www.weinong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