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对《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植物物种的解析与思考

对《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植物物种的解析与思考

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主要威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全球自然变化的五大直接驱动因素之一[1]。我国是外来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0)》,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超过660种,防控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准确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是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检验检疫、调查、监测、预警和控制的基本资料,也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2]。

2021年,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其第十八条明确了“国家建立生物安全名录和清单制度”。在此基础上, 2022年出台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任务。2022年12月20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依照“危害程度重、扩散蔓延快、防控治理难、危害形式多样”的遴选原则,联合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以下简称《重点名录2023》),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名录包含了33个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它们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点防控对象。

本文回顾了我国已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及有害生物名录的背景和概况,分析了《重点名录2023》中33个物种的危害性和分布区域,对比了《重点名录2023》同其他名录中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的差异,探讨了《重点名录2023》中植物物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动态调整以及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分类管理提出了建议。

1.   我国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的修订背景及概况

我国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的可分为两类(表1),一类为“学术类”名录,即基于文献报道、野外调查、标本记录和分类学考证所整理的对调查、监测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名录,另一类为“管理类”名录,即农业、林业、环保、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基于不同的管理职责和目标所发布的名录。

表  1  我国现有外来入侵植物主要名录

Table  1.  Main lists of invasive plants in China

名录类别
Type of list名录名称
Name of list出版/发布时间
Published/released date植物种数
No. of plant species 学术类《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生物》2008年30种《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2012年142种《中国入侵植物名录》2013年806种《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2018年845种《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2020年402种管理类四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03-2016年40种《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2013年21种《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1966年发布,2020年最新修订3种(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09年发布,2021年最新修订42种(属)《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2013年6种(属)《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13年1种 1.1   “学术类”名录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3, 4]。近20年来,一些学者通过文献调研、野外调查、标本记录和分类学考证等方式对我国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整理,出版和发布了相应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表1)[5-8]。2020年,我国出版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9-13],收录了68科224属402种外来入侵植物,并建立了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包含了标本引证、特征描述、原产地、分布现状和相似种区分等内容。这些“学术类”名录为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监测、学术研究以及管控名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管理类”名录

在《重点名录2023》发布之前,我国发布的国家级“管理类”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只有两个(表1)。一是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2003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此后,在2010、2014、2016年相继发布了第二至第四批名单(以下简称“四批名单”)。“四批名单”共包含71个外来入侵物种,其中40个为植物物种;其目标是以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另一个是由原农业部于2013年发布的《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重点名录2013》”),共包含21种外来入侵植物,其目标除了保障生态安全之外,还包含了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

此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等规定的配套,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若干有害生物名录(表1)。主要包括:(1)原农业部于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于1966、1983、1995、2006、2009、2020年经过6次修订[14]。该名单仅包含3种(属)农业检疫类有害植物;(2)原农业部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7年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以下简称《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之后分别于2009、2011、2012、2013、2021年对该名录进行了增补,目前共包含42种(属)有害植物;(3)原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发布的《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前者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管理,包含6种(属)林业危险性有害植物,其中4种(属)为外来入侵植物。后者是为了防止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仅包含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一种外来入侵植物。总的来说,有害生物名录收录的对象是对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种,收录标注强调的是有害,因此并不限定于外来物种。

2.   《重点名录2023》中外来入侵植物物种解析

2.1   《重点名录2023》物种构成

从系统分类上看,《重点名录2023》中隶属于菊科的物种最多,共有16种(占48.5%),其次为禾本科,共4种(占12.1%),苋科3种(9.1%),其余各科1种(表2)。这与Hao和Ma[15]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我国403种外来入侵植物物种中,菊科物种最多,禾本科位列第三。

表  2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33种外来入侵植物基本信息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n 33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the Key Management Lis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序号
No.科名
Family种名
Species生活型
Life form原产地[4]
Native areas 1菊科紫茎泽兰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北美洲墨西哥中部2菊科藿香蓟
Ageratum conyzoides L.一年生草本热带美洲3苋科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多年生草本巴西4苋科长芒苋
Amaranthus palmeri S. Watson一年生草本美国西部至墨西哥5苋科刺苋
Amaranthus spinosus L.一年生草本热带美洲6菊科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一年生草本中美洲和北美洲7菊科三裂叶豚草
Ambrosia trifida L.一年生草本北美洲8落葵科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 (Ten.) Steenis多年生草质藤本南美洲9禾本科野燕麦
Avena fatua L.一年生草本欧洲、地中海沿岸10菊科三叶鬼针草
Bidens pilosa L.一年生草本美洲11莼菜科水盾草
Cabomba caroliniana Gray多年生水生草本美洲12禾本科长刺蒺藜草
Cenchrus longispinus (Hack.) Fernald一年生草本北美洲东部地区、墨西哥至西印度群岛13菊科飞机草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多年生草本墨西哥14雨久花科凤眼蓝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一年生或多年生浮水草本巴西15菊科小蓬草
Erigeron canadensis L.一年生草本北美洲16菊科苏门白酒草
Erigeron sumatrensis Retz.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南美洲17菊科黄顶菊
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一年生草本南美洲18旋花科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 (L.) Sweet多年生草质藤本美洲19菊科假苍耳
Cyclachaena xanthiifolia Nutt.一年生草本北美洲20马鞭草科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L.直立或蔓性的灌木热带美洲21菊科毒莴苣
Lactuca serriola L.一年生草本欧洲、中亚、印度北部
及蒙古22菊科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Kunth多年生草质藤本热带美洲23豆科光荚含羞草
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灌木至小乔木热带美洲24菊科银胶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一年生草本热带美洲25商陆科垂序商陆
Phytolacca americana L.多年生草本北美洲26天南星科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L.水生草本巴西27菊科假臭草
Praxelis clematidea R. M. King & H. Rob.一年生或短命多年生草本南美洲28葫芦科刺果瓜
Sicyos angulatus L.一年生草质藤本北美洲东部29茄科黄花刺茄
Solanum rostratum Dunal一年生草本北美洲30菊科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L.多年生草本北美洲31禾本科假高粱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多年生草本地中海地区32禾本科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多年生草本北美洲大西洋沿岸33菊科刺苍耳
Xanthium spinosum L.一年生草本美洲

从生活型上看,33个物种中仅光荚含羞草(Mimosa bimucronata Kunth)和马缨丹(Lantana camara Nutt.)为灌木,其余均为草本植物(占比93.9%),含3种水生草本植物,及4种草质藤本植物(表2)。可以看出,草本外来入侵植物在我国更容易造成危害,且治理难度更大。

从原产地来看,30种外来入侵植物原产于美洲,占总数的90.9%。其余3种中,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L.) Pers.)原产于地中海地区,野燕麦(Avena fatua L.)原产于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 L.)原产于欧洲和亚洲(表2)。这与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来源情况一致,403种中有293种原产于美洲[15]。

从传入途径来看,15种(45.5%)为有意引入我国的植物物种,其余18种(54.5%)通过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无意传入,或通过边境扩散进入我国(附表1

Figure  2.  Venn diagram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Key Management Lis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with that in other invasive alien species lists (A) and that in other pest lists (B)

《重点名录2023》中仅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 L.)和假苍耳(Cyclachaena xanthiifolia (L.) Sweet)在前两个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均未出现过。“四批名单”中有9种外来入侵植物未被《重点名录2023》列入,包括大狼杷草(Bidens frondosa L.)、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 L.)、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uin)、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 (L.) Mosyakin & Clemant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L.) Mosyakin & Clemants)、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 Lam.)和钻形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Michx.) G. L. Nesom)。《重点名录2013》中仅有毒麦、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和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 Cav.)3种未被列入《重点名录2023》。

《重点名录2023》包含了农林检疫名录中的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图2:B)。仅有毒麦、菟丝子属(Cuscuta spp.)及我国本土物种未被纳入。由于《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包含了还未进入我国的检疫类有害植物,《重点名录2023》中的植物物种与其重合度不高。前者仅有13种外来入侵植物被列入《重点名录2023》,其中包含毒莴苣和假苍耳。

由此可见,《重点名录2023》对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的选择着重参考了 “管理类”名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筛选。

3.   《重点名录2023》的意义及其值得商榷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我国发布了多个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有害生物名单,但存在同一物种分列不同名录且管理分散等问题。而《重点名录2023》明确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中的重点管控对象,有利于管控力量的集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成效。同时,也有利于达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行动目标6”的量化指标。

此外,我们发现,某些曾经被“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植物未被《重点名录2023》收录。基于近年来的研究和考证,这些物种确实不适合作为“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植物。如,节节麦在我国新疆伊犁地区存在着野生天然种群,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外来物种[13];少花蒺藜草属于错误鉴定,应为长刺蒺藜草[13]。但《重点名录2023》所纳入的植物物种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3.1   《重点名录2023》植物物种存在分类上的不确定性

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所包含的种下类群不够清晰。如,《中国植物志》中三叶鬼针草为鬼针草(B. pilosa var. pilosa L.)的中文俗名,该种种下包含了两个变种: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B. pilosa var. radiata Sch.-Bip.),在Flora of China中“B. pilosa var. radiata”成为“B. pilosa”的异名,两个变种归并成一个种。但在《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第四卷)》中将鬼针草分为三叶鬼针草(B. pilosa L.)和白花鬼针草(B. alba (L.) DC.)两个独立的种[12]。《重点名录2023》中所列的三叶鬼针草,其拉丁名使用的是“Bidens pilosa L.”,该种是否包含白花鬼针草并没有明确说明。“假高粱”的中文名使用也需慎重考虑,《重点名录2023》中的假高粱所对应的拉丁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在Flora of China中的中文名为石茅,在《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第五卷)》中的中文名也是石茅,假高粱为其中文俗名(别名)[13]。而在Flora of China中,中文名为“假高粱”的物种为假高梁属(Pseudosorghum)的“P. fasciculare (Roxburgh) A. Camus”。这类中文名的混用,容易引发基层工作人员或公众误用物种照片和图鉴,进而影响针对外来物种的相关工作。

3.2   《重点名录2023》对物种筛选的前期评估较为缺乏

我国发布的“管理类”名录中,只有《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明确指出是基于全面的风险分析并综合多方意见确定的[21],其余均未见评估说明。对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分析和影响评估的缺失,可能会因专家自身掌握资料的不完整及主观性,导致判断和决策上存在潜在的物种偏见和意见分歧,进而影响名录修订的客观性。McGeoch等[2]总结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可能存在的10类错误及其致错原因,缺乏足够的信息是其中6类错误的原因,可最终引发科学研究和防控管理上的错误导向。

《重点名录2023》所选植物物种的危害程度和扩散范围等信息不足,有关这些物种在我国的发生面积、危害面积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信息不全。目前仅明确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在我国分布面积为5.46万hm2(截止2015年)[22],并发现2015-2020年期间,由于防控力度的增加,我国互花米草净面积减少了2610 hm2 [23]。野燕麦(Avena fatua L.)虽然已有报道在全国危害面积约160万hm2,每年造成粮食损失17.5亿kg,但此为1993年的数据[24]。此外,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扩散和防控措施的并存,一些物种近年来的分布范围变化较大。如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 S. Watson),此前记载分布广泛,但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其仅在北京、河北、天津有大量野生种群。近年来“学术类”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和志书中对各物种的分布范围都进行了详述,但许多分布信息资料来源较早,并以各地报道为主,大部分物种缺乏整体性的分布范围和分布面积的详实且准确的调查结果。

4.   对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制修订的思考

《重点名录2023》是我国首个配套管理法规和政策的名录,对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管理具有明确的指示性作用。但综合上述分析,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制修订依然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中明确了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和分类管理”,因此,本文从《重点名录2023》下一步的调整和外来入侵物种如何分类管理两个方面,对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制修订提出以下建议。

4.1   进一步重视对外来入侵植物分类学的研究

基于分类学研究的深入和调查信息的增补,我国对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名称和分布信息已有所修正和补充。但由于植物分类学人才的欠缺,分类学研究的不足,至今植物物种的全部信息并未彻底明晰,外来植物和外来入侵植物的基础研究工作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或者空白[25, 26]。一些外来入侵物种的识别和鉴定主要依靠相关专家阶段性的发现,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加之文献资料的缺乏,直接影响对名录修订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物种分类学信息的错误、模糊和变动会影响对物种所采取的行动。因此,建议提高对外来入侵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视,培养专业型人才和队伍,对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分类学信息进行严格考证,对存在争议的物种采用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深入研究,明确物种分类地位。此外,对一些分类学上较为“困难”的类群,可采取以“属”代替“种”的方式纳入名录中。在形成名单时,需遵照国际惯用排序方法,按物种所属科属进行排列。

4.2   推进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和数据信息的共享

我国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个别物种关注度极高,大部分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数据严重缺乏。虽然近年来出版的“学术类”名录和志书中对各物种的危害和分布范围进行了总结,但发生面积、危害面积、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能够表征危害程度的相关信息极少。我国对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与风险评估的研究虽然从2008年开始呈剧增的趋势,但也只是集中在生物防治、风险评估、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控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27]。近年来,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陆续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重点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工作,但还需进一步开展经济损失评估和气候变化下潜在分布区分析,为物种的影响评估和风险分析奠定基础。此外,需要加强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平台建设的力度,整合多方调查结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植物信息数据的共享,依托现有监测网络,实行常态化监测。

4.3   建立外来入侵植物影响评估和风险分析体系

近年来进入我国的外来植物数量激增,现已有14 710个类群,隶属于283科3233属[26]。尽管许多物种目前还未产生明显的危害,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物种可能会在将来快速扩散并爆发。当前我国与外来入侵物种评估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主要包括: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624-2011)、原林业局发布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以及《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种管理规范》(LY/T 2243-2014)。但这些系统都有评估区域和对象的限制,无法支持《重点名录2023》今后的调整。

澳大利亚[28]、英国[29]、比利时[30]等国家均已建立适用于国家层面管理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系统。如,比利时建立的在线风险评估系统不仅考虑了外来物种入侵的不同阶段,还考虑了环境、植物、动物、人类及其他影响对象。对我国外来入侵植物进行完整和客观的评估,需要从其已经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气候环境变化下可能具有的风险等两个层面进行评估。其中,影响评估需要基于调查数据,从外来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人类健康、生产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建立评估体系。风险评价则需要基于外来入侵植物本身的特性(繁殖能力、传播能力、定植能力、天敌逃逸),及其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4.4   对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实行分类管理

《重点名录2023》中所列外来入侵物种是全国实施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点管控对象,也是向公众重点宣传的物种,但在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地区所关注的重点外来入侵物种也应有所区别。因此,早期发布的名单不应该被忽略或弃用,“四批名单”中的外来入侵植物是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严重影响的物种,其中未纳入《重点名录2023》的外来入侵植物仍然应该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内调查、监测、治理的重点。检验检疫性名录是阻止外来入侵植物进入和扩散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预防、阻截有害植物物种传入和扩散,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这类名录仍应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依据[14, 21]。因此,各部门应该根据其职责分工,以《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的要求为指导,对职责范围所对应的名录实行定期的制修订工作。

此外,我国仅有云南省制定了省级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其他省(区、市)同样需要基于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重点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结果,制定区域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以便更好地对外来入侵物种实施监控、预防、研究与管理。

致谢:感谢上海植物园刘艳春博士对本文中植物假高粱所提供的信息和建议。

相关知识

对《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植物物种的解析与思考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
看看你家附近有没有!江苏公布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四部门公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
江苏将长江江豚等84种野生种群列入红色名录,并公布32种外来入侵物种
向外来物种入侵说“不”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植物入侵物种名单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有哪些→买购网
花卉与外来物种入侵.pdf
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风险预警与管理

网址: 对《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植物物种的解析与思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481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警惕!有害水葫芦“入侵”河南
下一篇: 生物入侵: 中国学者面临的转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