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屈原学会“喜园”揭牌仪式现场。 胡兴军 摄
青春受谢,春气奋发;花果同枝,岂不可喜兮!4月8日至12日,期盼已久、数番延迟的2023宜昌秭归·屈原及楚辞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屈原故里秭归举行。240余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海内外屈学专家带着浓浓的文化激情和满满的学术成果,相约云集秭归。在几天的时间里,他们上下求索,在“蓝墨水的上上游”追溯楚辞源头,在屈子诗魂里寻绎文化密码,在屈原祠里感受兰草的馥郁,在屈子故里的大地上行行重行行,共橙香而醺,为屈学高歌。
这场盛会堪为一次精神的还乡之旅。中国屈原学会与秭归渊源深厚,1982年,首次全国性屈原学术研讨会在秭归举办,会上动议成立中国屈原学会。“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屈原学术讨论会。”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毛庆先生告诉记者。而时隔41年,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秭归召开,不惟是对屈原的郑重致敬,也是对屈原故里上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致意。
这场盛会也堪为一场久违的学术盛宴。本次年会共收到211篇学术论文,蔚为大观。在数天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考察活动中,海内外的屈原研究者线上线下会聚,以学术之名,以屈原之名。“我们来到屈原故里,感同身受,受屈子诗魂加持,得江峡山川之气,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砥砺,更会碰撞出新的学术灵光,形成新的学术收获。”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凤显如是说。
这场盛会更堪为一次屈子大地上的坚实行走。各位专家学者来到宜昌秭归,不仅一下子就感受到屈原文化的深远厚重,而且立刻就被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后皇嘉树吸引住了。“千年诗中品屈子,山水画里游秭归”,集山、水、峡、坝于一体的秭归无疑给屈学专家和学者们以强烈的印象。
“中国屈原学会第19届年会能在屈原故里成功举办,对于200多位与会代表和我个人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纪念意义。我们在秭归感受到了屈原故里人民对屈原的热情和热爱,更感受到了宜昌市和秭归县在屈原文化传承和屈原文化遗存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近几年多次来宜昌和秭归的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深情表示。他期待宜昌市和秭归县在屈原文化研究和传承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以广阔视野,做好屈原故里文化建设
“在我一生的教学生涯中,曾经有十五年教授先秦文学,感受最深的是,每一次讲授《离骚》和屈原,都让我感到不是在讲授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是在经受一次精神和灵魂的洗礼。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塑造者、导引者,他的伟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气质,尤其是他的浓烈的家国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感动、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人。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此次参会的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志民显然是有备而来,大会期间,他还专程去乐平里,到屈原庙瞻仰一代中华诗祖。
来自孔孟之乡的王志民先生认为,孔子和屈原是历史上鲜有其比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孔子,以其整理传世文献、教授弟子,创始儒家学说。屈原,则是通过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用自己的品格、行为和生命来震撼国人,荡涤人们的心灵,为历代中国人树立了典范和榜样。没有孔子,中国人传统的“三观”就不是现在这个面貌;没有屈原,中国人的优秀爱国主义传统就没有一个昭示日月的坐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志民先生一再表示,秭归、宜昌甚至湖北,要重视“屈原故里”文化建设。为什么一个如此伟大的历史伟人,能够出生在秭归,而不是其它的地方?秭归是怎样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伟大的屈原?这些都值得研究。
今年82岁、来自湖南汩罗的资深屈学研究专家刘石林,是本次参会年龄最大者,迄今,他参加了从第一届到本届的所有的中国屈原学会年会,可以说创造了该学会的一个奇迹,去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称“秭归是屈原的生地,汩罗是屈原的终地,秭归和汩罗是‘生死之交’。”此次来秭归参会,他兴致勃勃地吟诗道:“香溪汩水两相依,携手共求擎大旗。鹈鴂迟鸣春日暖,崦嵫勿迫竞晨曦。”对屈原故里的深情溢于言表。
在开幕式上,秭归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莹用一段诗意的文字,回应与会专家学者们对屈原故里的热爱:山河无限,岁月迢迢,诗人远去,风采遗落人间。在追寻屈原的路上,虽“路修远以多艰兮”,但仍愿“指西海以为期”,只因这是我之所来,亦是心之所归。
是的,屈原故里迎来了一群最懂屈原的使者。隔着两千多年的时空,他们仍然执着如故,寻找一切机会与诗祖对话,与诗魂同梦,为诗乡而歌。
以学术之名,屈原研究要不断创新
在参会的楚辞研究学者中,来自内蒙古的周秉高先生引人瞩目,他一口气给大会提交了七篇论文,涉及到屈学和楚辞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他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也开宗明义,那就是“屈原研究要不断创新”。如何创新?在周秉高教授看来,一是要不迷信权威,要敢于向已有的成见挑战,要有屈原那样的质疑精神。二是要立足楚辞文本和秦汉典籍,细读之,审问之,深思之。三是要走出书斋,为现实生活服务。“在秭归开会期间,我喝到了用葛根粉做的饮料和用脐橙酿的酒,感到非常欣慰,这些产品,也可以说是对屈原文化的弘扬。”
从事楚辞学研究四十余年并出版了十本专著的周秉高教授,自评自己在学术生涯中,做了几件独特的事:用七言翻译屈原作品、对屈原作品进行层次分析、新编楚辞索引、楚辞原物研究和屈赋篇次研究。他认为,屈原具有“民族魂”的意义,每当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屈原就会成为一个关键人物,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屈原精神,第一是爱国,第二是求索,第三是无私。”周秉高说。
这次年会也吸引了一些海外学者参加与关注,北美学者、加拿大中文教育中心研究员王景琳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开幕式通过视频致词时说,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与人格精神已经深深浸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集体记忆与传承,因此,研究屈原以及楚文化,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信息,是历史赋予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神圣使命。“每年端午节,在北美的很多大城市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屈原的活动,有越来越多各族裔的北美人通过参加端午节的纪念活动了解了中国文化,知道了楚辞,认识了屈原。”王景琳先生介绍说。
以踏实姿态,将论文写在屈原故里的大地上
在去年播出的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篇”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徐志啸先生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全程参与了节目的策划,并在节目中担任点评嘉宾,为观众们了解屈原、理解楚辞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虽然毕生从事楚辞研究,但徐志啸教授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到过屈原故里。此次参加中国屈原学会年会,徐志啸教授可谓了却一桩萦绕心头已久的心愿,堪为一次圆梦之旅。年会上,他向与会者介绍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七期“楚辞篇”录制台前幕后的故事,其中有一点让他感受特深,那就是以古今穿越的方式,通过《橘颂》《天问》《离骚》,来精彩演绎屈原的家国情怀和执着精神,“其中王洛勇扮演的屈原,在节目中与楚怀王同品产自秭归的脐橙,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令徐志啸教授和其他参会的专家学者们惊喜的是,这次年会正值秭归伦晚挂果上市的最佳时节,他们也扎实地见识了“后皇嘉树”的魅力。4月10日,参加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的专家学者来到“中华屈氏第一村”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在漫山橙园中观看非遗表演、感受屈乡民俗,为中国屈原学会“喜园”揭幕,并在“喜园”中认领心仪的脐橙树。
2021年起,万古寺村启动“认领柑橘树,寻根万古寺”活动,将屈原文化与柑橘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每一名屈氏后裔、屈原文化专家学者都可以在该村认领一棵柑橘树。年会期间,专家学者们走进万古寺村,集中认领“后皇嘉树”,并将这片脐橙园命名为“喜园”。“喜园”是方铭先生取名并题写,源自屈原《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橘颂》中两次出现喜字。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蔡靖泉表示,“喜园”落成是万古寺村和中国屈原学会共同的喜庆大事,欢聚此村,诚然“纷其可喜”,学会将与秭归县及万古寺村携手同心、一起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三峡晚报 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周华山)
相关知识
第十九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开幕 多国鲜花昆明“争艳”
珙桐传粉诱物Ⅰ.花色
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中国球宿根花卉年会在昆明召开 | 动态
一方荷塘,四季生金——记湖北楚水荷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蒲庙花婆节的社会文化功能探微
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官网
药用功能使海南长春花产业焕发生机
常绿阔叶树种栲树开花物候动态及花的空间配置
中国兰花文化简史
花艺师的花材库:10种花材介绍
网址: 花果同枝敬屈子 相逢屈乡论楚骚——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侧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642.html
上一篇: 文化创新立园民族花开满园 |
下一篇: 让文化创新之花“经久盛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