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这些“中药双胞胎”长得太像了!一文教你快速鉴别常用中药

这些“中药双胞胎”长得太像了!一文教你快速鉴别常用中药

在中药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些中药不是双胞胎,却有着双胞胎的一些特点,让人一迷糊就傻傻分不清了。又或者是同一种药物,经过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其药物功效便大相径庭。红尘俗世已千般纷扰,岂料中药的世界也这般复杂。但那些常用的中药终归还是要楚汉分明,如何来区分?

临床常用的中药,药房或药店皆有专人把关,一般不会出现差错,但有些中药或名称相混,作用不一,或形态相似,功能不同,稍不留心易误用误服,常可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掌握一些常用中药的鉴别知识,既能提高临床疗效, 也可防止意外发生。

生半夏、清半夏

姜半夏、法半夏

01

外形鉴别

生半夏:球形块茎,质坚实,断面色白,高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类圆形或肾形厚片,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显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形如法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断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

法半夏: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色,粉性足,质松脆,味淡。

02

功能鉴别

生半夏: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系生半夏经矾制(泡、煮、腌)后之品,消除了辛辣刺激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临床用以燥湿化痰

姜半夏:生半夏经姜制(姜矾煮、姜矾腌、姜矾蒸、姜炒)后之品,临床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

法半夏:古之法半夏以皂荚、白矾、姜汁、甘草水递次浸泡以制其毒,称为法制。今则用石灰甘草水浸泡、搅拌, 至口尝仅微有麻舌感后,切片阴干或烘干即成。临床用以祛寒痰、湿痰,同时也用它作调脾合胃之品

白附片、白附

白附片

白附子

01

外形鉴别

白附片: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的炮制品之一,无外皮,色黄白,半透明切片。

白附子:本名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之块茎经炮制而成,卵圆或椭圆形,切片色白粉质,坚实,味淡麻舌。

02

功能鉴别

白附片:属温里药,具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之功。性味辛热燥烈,入药需先煎0.5~1 小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不当,可致中毒。

白附子:为化痰止咳药,具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之作用,多用于中风痰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本品有小毒,煎汤或研末吞服,均应炮制后用。

浙贝母、川贝母

浙贝母

(左为珠贝,右为大贝)

川贝母

01

外形鉴别

浙贝母:按形态分为两种

①珠贝 为完整之鳞茎,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叶对合,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富粉性;

②大贝 为单瓣肥厚之鳞叶,呈元宝形或菱形,外呈类白或淡黄色,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足。

川贝母:按产地和形状分为三种

①松贝 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鳞瓣2,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呈新月形,顶端闭口,基底部平;

②青贝扁球形或类圆形,两鳞片大小相似, 顶端闭口或微开,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色白;

③炉贝 长锥形,瓣形似马牙,表面白色

02

功能鉴别

浙贝母:性味苦、寒,多用于外感风热咳嗽

川贝母:性味苦、甘、微寒,适用于内伤阴虚久咳

竹叶、淡竹叶

竹叶

淡竹叶

01

外形鉴别

竹叶:苦竹叶,为禾本科植物苦竹叶之嫩叶以叶入药,干叶呈长卷筒状,展开为披针形,顶端尖锐,基部圆形,面灰绿光滑,下面粗糙有毛,边缘一侧有锯齿,质脆有弹性。

淡竹叶:系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药。茎圆柱形,表面淡黄色,有节,节上抱叶鞘,断面中空。叶多皱缩卷曲,叶片披针形,表面浅绿色或黄色,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软毛。

02

功能鉴别

竹叶:味苦,性凉,无毒,功能清热解毒,明目利窍, 以清心除烦见长,治温病邪陷心包致热盛神昏的清营汤即用此品,若错用淡竹叶则可酿成事故。

淡竹叶:今人处方多以“竹叶”名之,故易与苦竹叶混淆。本品甘、淡、寒,无毒。功能清热除烦,利尿,以清热利尿见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尿黄等。

豆蔻、草豆蔻

豆蔻

草豆蔻

01

外形鉴别

豆蔻: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类球形,直径1.2~1.8cm,中轴分3 室,每室有种子7~10 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

草豆蔻: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果实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3cm,中有黄白色或淡棕色膜分成3 室,每室有种子22~90(有时可达110)粒。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直径2.5~3mm,背面稍隆起,腹面有一纵沟。

02

功能鉴别

豆蔻: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行气又有益气之妙,逐风寒客于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入药以散为佳。

草豆蔻:功能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主治寒湿阻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消宿食,止吐酸,去口臭,疗大肠滑脱不休及一切阴寒壅滞之病。煎剂为主,不作散剂。

半边莲、半枝莲

半边莲

半枝莲

01

外形鉴别

半边莲:桔梗科植物半边莲之干燥全草。本品常缠结成团,表面呈棕黄色,茎细长,有分枝,节明显,叶片呈狭长针形,边沿有疏而浅的点。花梗细长,花小,单生于叶腋,花冠筒内有白色茸毛。

半枝莲:唇形科植物半枝莲之干燥全草。根纤细,茎四菱形,表面黄绿或暗紫色,质软,易折断,叶对生,呈卵状披针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枝顶有偏于一侧之总状花序。

02

功能鉴别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要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臌胀水肿,湿热黄疸,湿疹湿疮。

半枝莲: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跌扑伤痛,水肿,黄疸,蛇虫咬伤。

茯苓、土茯苓、猪苓

茯苓

土茯苓

猪苓

01

外形鉴别

茯苓: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片: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土茯苓: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切面黄白色或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猪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黑色或棕黑色,皱缩。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02

功能鉴别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等症。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猪苓: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白芍、赤芍

白芍

赤芍

01

外形鉴别

白芍: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赤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02

功能鉴别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源网络,由汇群股份公众号(GDHQYY)整理编校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戳图片看历史文章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这些“中药双胞胎”长得太像了!一文教你快速鉴别常用中药
常用中药真伪鉴别
2016年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第十一章花类中药复习要点总结
中药课堂|银花“分家史”
《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白兰花
中国中药杂志
中药种植计划书.pptx
中药盆栽DIY、花卉药材香囊...春日养生集市让中医药“花式”圈粉
农作物“喝中药”能防病治病?

网址: 这些“中药双胞胎”长得太像了!一文教你快速鉴别常用中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4988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开蓝色花的药材,一种开蓝色花的草
下一篇: 兰花双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