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面向“双碳”目标的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废弃物及副产物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策略

段金廒;宿树兰;郭盛;朱华旭;刘海峰;赵明;郭兰萍;赵润怀;黄璐琦;

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普遍共识。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的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但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和产业链的不断拓展延伸,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中药废弃物处理和排放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成为行业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该文结合“双碳”目标深入探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的作用与潜力,以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典型模式为案例分析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过程的循环经济产业在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的具体形式,进而提出服务“双碳”减排增效目标的倡议主要包括强化“双碳”目标的政策导向和战略引领作用、构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低碳减排客观评价体系、打造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示范园区、切实推进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由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低碳绿色转型提供示范和参考,为中药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也为中药资源产业低碳高效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2023年17期 v.48 4545-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155 ]

蟾酥制剂中蟾酥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王玉秀;王鹏飞;房蕴歌;刘雅婷;陈两绵;王智民;高慧敏;

蟾酥作为临床常用的动物药材,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风湿和恶性肿瘤疼痛的治疗。因其具有高活性和高毒性的特点,关注蟾酥制剂中蟾酥药味的质量控制,对于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至关重要。通过梳理我国药品标准收载的蟾酥制剂情况,明确已批准上市的蟾酥制剂有102种474个批号,其中《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1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收载68种。这些制剂中,蟾酥多以原粉入丸、散剂,功能主治主要集中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活血、开窍醒脑等方面。除了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蟾酥制剂中蟾酥药味的质量控制水平相对较高以外,其他蟾酥制剂中蟾酥药味的质控标准均较低,甚至缺失,亟需进行蟾酥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进一步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对国内外报道的蟾酥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和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有64种蟾酥制剂报道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薄层鉴别、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指标成分涉及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等主要的蟾蜍甾类成分。综合文献信息,提示在完善蟾酥制剂质量标准过程中,需要关注蟾酥药材、饮片和制剂分析方法和检测指标的关联性,加强吲哚生物碱类成分的监控,以及重视含量均匀度检查等项目,以提升蟾酥制剂的整体质量控制水平。

2023年17期 v.48 4552-4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12 ]

UPLC-Q-TOF-MS/MS结合UPLC表征夏枯草不同部位的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武少茹;冯伟红;陈凯明;关亮俊;陈两绵;王智民;高慧敏;宋宗华;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的干燥果穗,在制药和大健康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作为大规模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每年产生大量的非药用部位得不到有效利用而被废弃。为了明确果穗、种子、茎和叶的化学组成,挖掘其非药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检测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从中检测到117个化合物,鉴定出87个,其中包括32个酚酸、8个黄酮和45个三萜皂苷。在鉴定的化合物中,包含一系列新的含4~6糖的三萜皂苷。将不同部位多批次样品的BPI色谱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果穗成分最为丰富,其既包含种子的高含量成分异迷迭香酸苷和亚麻酸,也包含茎、叶中含量更为丰富的酚酸、黄酮以及三萜皂苷。总体上说,果穗成分是种子和茎叶成分的复合体。从UPLC测定的不同部位6种酚酸(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异迷迭香酸苷和迷迭香酸)含量看,种子除异迷迭香酸苷外,其他酚酸低于果穗;果穗除异迷迭香酸苷含量高于茎和叶外,其他酚酸含量与茎无显著性差异,原儿茶醛和咖啡酸低于叶。从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的4个部位抗氧化活性看,果穗与茎、叶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种子;各部位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的总酚酸含量具有相关性。因此,夏枯草茎、叶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结合其传统用药证据,以夏枯全草入药具有一定可行性。若维持《中国药典》2020年版夏枯草仅以果穗入药的现状,那么种子的特征成分异迷迭香酸苷可作为其专属性指标,更好地评价药材的真伪优劣。

2023年17期 v.48 4569-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5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419 ]

华重楼地上部分新的甾体皂苷类成分

郑子璐;谭晓敏;关亮俊;王茹;陈两绵;王智民;高慧敏;

重楼药材的供不应求促进了对其基原植物地上部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研究。前期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明确了华重楼地上部分的化学组成,并从中分离得到一系列黄酮和甾体皂苷类成分,该研究继续针对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发现的潜在新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研究。采用硅胶、ODS、Flash快速制备等柱色谱技术,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华重楼地上部分75%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结合化学转化的方法鉴定了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3S,25R)-23α,27-二羟基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5-烯-3β,22α,26-三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2)、(25R)-27-O-β-D-吡喃葡萄糖基-5-烯-3β,27-二羟基螺甾-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25R)-27-O-β-D-吡喃葡萄糖基-5-烯-3β,27-二羟基螺甾-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4)和aculeatiside A(5),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年17期 v.48 4589-4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59 ]

黄连等6味中药中生物碱苷类成分的发现、分离和结构鉴定

王茹;关亮俊;陈两绵;彭锐;朱晶晶;刘晓谦;高慧敏;王智民;

生物碱是许多中药的重要活性成分,生物碱苷是其存在形式之一。因糖单元的引入改善了生物碱苷类成分的水溶性从而呈现更好的生物活性。鉴于生物碱苷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较低,其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含有重要生物碱的6种中药(黄连、黄柏、北豆根、青风藤、金果榄和防己)进行生物碱苷的识别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金果榄外,其他5种药材均含有生物碱苷,基于在线紫外吸收光谱、一级质谱准分子离子峰、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信息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对各药材所含生物碱苷类成分进行鉴定,从中鉴定了42个生物碱苷,其中黄连和北豆根中鉴定出的生物碱苷较多,而黄连中的11个均为潜在的新化合物。进而以黄连为例,采用水煎煮,水提液经大孔吸附树脂粗分,D151阳离子交换树脂、ODS和MCI等柱色谱纯化,结合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目标生物碱苷的分离,得到2个新的生物碱苷,通过质谱、核磁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S)-7-羟基-1-(对羟基苄基)-2,2-N,N-二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6-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S)-N-甲基四氢巴马汀红碱-9-O-β-D-吡喃葡萄糖苷。该研究对于丰富黄连的化学成分信息、深入开发黄连药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从其他中药中快速鉴别和分离生物碱苷类成分提供参考。

2023年17期 v.48 4598-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08 ]

奥沙利铂致神经毒性的中西医认知及中药防治研究进展

张梅梅;龚志成;陈艳琰;

化疗是临床肿瘤治疗中最主要的方案之一,化疗药物在起到良好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神经毒性。化疗神经毒性作为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治疗及生活质量。该文通过检索2000年至今关于化疗诱发神经毒性的文献,发现奥沙利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化疗药物。并基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特征,梳理了中西医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总结了中药复方及单体成分的作用及机制,并探讨了运用前沿生物技术从时-空角度揭示多细胞互话介导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方向,以及中医病机-西医表征-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模式在中药精准干预决策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防治及新药开发提供研究思路。

2023年17期 v.48 4610-4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78 ]

巴豆烷型活性大环二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谭洪虎;夏梦;苏平;黄璐琦;

巴豆烷型二萜是一类结构特殊、生物活性多样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主要从大戟科和瑞香科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根据分子结构中官能团的差异可以分为佛波酯型、C-4脱氧佛波酯型、C-12脱氧佛波酯型、C-16或C-17取代佛波酯型、其他型。因其多数呈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抗艾滋病、抗结核、抗肿瘤等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述了从2013年以来新发现的115个巴豆烷型二萜类化合物,通过对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类化合物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临床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17期 v.48 4620-4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83 ]

基于多组学技术的枯芩“中枯而飘”性状特征研究

钱锦秀;王亚鹏;李怀珠;刘燕萌;王艺涵;康利平;南铁贵;唐金富;詹志来;

“中枯而飘”是枯芩药材重要的性状鉴定特征,该文旨在利用多组学技术阐明枯芩“中枯而飘”性状特征的科学内涵。该研究运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系统比较了枯芩韧皮部、外层木质部、近枯心木质部在化学成分和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的黄酮苷及苷元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韧皮部和外层木质部,近枯心木质部中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等黄酮苷类成分含量显著较低,而3,5,7,2′,6′-五羟基二氢黄酮、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等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显著较高。三者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苯丙烷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植物MAPK信号转导通路等KEGG途径。该文系统地阐明了高年限黄芩“中枯而飘”性状特征的物质基础,即近枯心木质部的黄酮苷元含量明显升高,黄酮苷水解、木间木栓合成、程序性凋亡等代谢通路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为引导枯芩药材的高品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17期 v.48 4634-4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25 ]

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对防风产量、品质的影响

李琪;王帅;刘芳君;蒋晓翠;杨利民;杨莉;

为探讨道地产区栽培防风适宜的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分别考察了有机肥替代(有机肥+氮磷钾配施)与化肥减施(有机肥+氮磷钾减量配施、有机肥+氮磷钾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土壤调理剂)施肥模式下防风产量、品质与土壤质量变化,并采用CRITIC权重法分别对药材品质评价数据集、土壤质量评价数据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有机肥替代模式下防风产量增幅为4.93%~12.67%;化肥减施YHT15处理下增产44.43%,高于有机肥替代模式。(2)2种施肥模式下防风药材质量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增施生物质炭有助于药材质量的提高,增幅82.83%~181.54%。CRITIC法分析显示药材品质综合得分较高的施肥处理为YHT15、YH30、YH15。(3)2种施肥模式下土壤质量均高于对照,土壤质量综合得分较高的施肥处理为YHT15、YHT30、YHT。该研究表明添加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配施适量有机肥,减施部分化肥的施肥模式是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发展防风种植的适宜方式,其具体施肥方式为:基肥为过磷酸钙361 kg·hm~(-2)+硫酸钾110 kg·hm~(-2)+有机肥82 kg·hm~(-2)+稻壳生物质炭10 000 kg·hm~(-2),以尿素追肥3次,分别为29、29、20 kg·hm~(-2)。

2023年17期 v.48 4647-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42 ]

菌根栽培对铁皮石斛小分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陈彤垚;曾旭;孟志霞;田丽霞;单婷婷;陈晓梅;郭顺星;

研究菌根栽培对铁皮石斛指纹图谱及6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铁皮石斛菌根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收集浙江金华等4个地区菌根栽培和常规栽培的17个铁皮石斛样品,用HPLC指纹图谱评价样品的相似度,用HPLC测定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指纹图谱有1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了5个共有峰,分别是柚皮素、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gigantol)和3,4-二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DDB-2);菌根栽培和常规栽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为0.733~0.936和0.834~0.942,菌根栽培对指纹图谱的影响与种植地区、栽培种质和菌剂用量等因素相关;样品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DDB-2的含量最高,质量分数为69.83~488.47μg·g~(-1);上海崇明和江苏泰州的菌根栽培样品有5~6种成分的含量提高,福建漳州和浙江金华的菌根栽培样品仅有1~2种成分的含量提高。以上结果表明,菌根栽培未改变铁皮石斛小分子化学成分的轮廓,对联苄等化学成分的含量有影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3年17期 v.48 4655-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73 ]

基于多元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不同产地金钱草药材的质量

周永逸;陈海杰;薛佳;吴楠;袁嘉欢;刘训红;邹立思;陈翠花;蔡芷辰;杨薇;程建明;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HPLC-QTRAP-MS/MS)同时测定金钱草中黄酮类、有机酸类、核苷类及氨基酸类共41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考察不同产地金钱草中多元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采用Waters XBridge?C_(18)(4.6 mm×100 mm, 3.5μm)色谱柱,以甲醇(A)和0.4%甲酸水(B)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8 mL·min~(-1),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MRM);根据41种目标成分的含量,依次用聚类分析(H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不同产地金钱草药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1种目标成分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4;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6%~101.9%,RSD为0.62%~4.6%;HCA和OPLS-DA结果表明,48批不同产地金钱草药材样品分为3类,分别为川渝产区,江苏、浙江和江西产区以及贵州产区,3类产区样品中41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显著;GRA结果显示,四川省南充市的金钱草样品综合质量较好。该研究所建立的多元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金钱草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同时为金钱草药材产地的优选提供基础资料。

2023年17期 v.48 4663-4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74 ]

基于UPLC-Q-TOF-MS/MS、网络药理学和“双外标”一测多评法的复方车前片质量评价研究

王康;刘培;王思凡;张洁玉;胡智志;梅余琪;杨颖博;王峥涛;杨莉;

复方车前片来源于《圣济总录》中车前子散,系由车前子与黄连组方配伍,经现代工艺制作而成的创新中药。为阐明复方车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复方车前片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分析,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以复方车前片中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并结合活性报道,选取了6个药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黄连碱、木兰花碱、巴马汀和小檗碱作为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外标”一测多评法对复方车前片中6个药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别以毛蕊花糖苷为对照,计算异毛蕊花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118;以黄连碱为对照,计算木兰花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29、1.065和1.126,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双外标”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与外标法接近。该研究成功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定性表征复方车前片中化学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进一步采用“双外标”一测多评法对主要药效物质群进行定量分析,为阐明复方车前片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17期 v.48 4675-4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317 ]

辣木籽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陈亮;岑银芝;涂杨丽;戴祥洁;李勇军;杨小生;李林珍;

对辣木籽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硅胶、ODS和MCI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高分辨质谱、~1H-NMR、~(13)C-NMR、HMQC、HMBC、~1H-~1H COSY等波谱法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与文献对比,从辣木籽的30%乙醇部位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乙基-4-O-α-L-吡喃鼠李糖基-α-L-吡喃鼠李糖(1)、乙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α-L-吡喃鼠李糖(2)、(4-羟基苄基)氨基甲酸乙酯(3)、(4-氨基苯基)乙酸(4)、乙基-α-L-吡喃鼠李糖苷(5)、甲基-α-L-吡喃鼠李糖苷(6)、moringapyranosyl(7)、2-[4-(α-L-吡喃鼠李糖基)苯基]乙酸甲酯(8)、niaziridin(9)、5-羟甲基糠醛(10)、对羟基苯乙酰胺(11)和对羟基苯甲酸(12)。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5为首次从辣木属中分离得到。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体外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评价,其中化合物10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_(50)为210μg·mL~(-1)。

2023年17期 v.48 4686-4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25 ]

基于肠道菌群分析探讨葛根减轻T2DM 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

朱洪杨;刘烨;李家荣;刘玉晖;容子玲;李玉婷;常诗瑶;

基于肠道菌群分析探讨葛根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将5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以及葛根高、中、低剂量组,另取10只db/m小鼠为正常组。持续给药8周,测量小鼠体质量和血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 GSP)、血清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lisulin, 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表达;16S rRNA技术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葛根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回肠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aked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肝组织中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 CYP7A1)、甾醇27α-羟化酶(sterol 27α-hydroxylase, CYP27A1)和结肠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41(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1,GPR41)、G蛋白偶联受体43(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43,GPR43)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血糖、血清GS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FINS显著增加,HOMA-IR指数显著上升;胰岛细胞炎性浸润,大量腺泡细胞坏死变性,胰岛细胞和腺泡细胞边界不清晰;肠道菌群发生紊乱;组织中FXR、TGR5、CYP7A1、CYP27A1、GPR41和GPR4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葛根组小鼠体质量、血糖、血清GSP、FBG、FINS显著降低;胰岛细胞形态完整呈团状边界清晰,少量腺泡细胞坏死,可见较多胰岛细胞;葛根中剂量组肠道菌群从门到属水平均发生了变化,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物的菌群相对丰度增加;组织中FXR、TGR5、CYP7A1、CYP27A1、GPR41和GPR4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综合实验结果发现,葛根可改善T2DM db/db小鼠胰岛细胞的炎症损伤,减轻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中放线菌门、双歧杆菌、拟杆菌属丰度和肠道菌群代谢物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2023年17期 v.48 4693-4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34 ]

青藤碱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田颖颖;马贝贝;赵新月;刘闯;李依林;于尚玥;田时秋;裴海鸾;吕英楠;左泽平;王志斌;

研究青藤碱(sinomenine)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SK-HEP-1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以及与抑制剂联用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BeyoClick~(TM)EdU-488染色法探究青藤碱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青藤碱对DNA损伤的影响,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CellEvent~(TM)半胱天冬酶-3/7Green ReadyProbes~(TM)试剂法明确青藤碱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细胞侵袭实验和3D肿瘤细胞球体侵袭实验研究青藤碱对人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检测青藤碱对人肝癌HepG2和SK-HEP-1细胞中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运用分子对接的方法评判青藤碱与靶点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和STAT3亲和力的强弱,并结合CCK-8法检测青藤碱与STAT3抑制剂JSI-124联用后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藤碱能够明显降低人肝癌细胞的细胞活力,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能够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还能削弱人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此外,青藤碱能够上调人肝癌细胞中凋亡标志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的剪切水平并下调p-Akt、p-mTOR和p-STAT3的蛋白水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青藤碱对靶点caspase-3和STAT3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且STAT3被抑制后,青藤碱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被削弱。因此,青藤碱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3信号和抑制Akt/mTOR/STAT3通路有关。该研究能够为青藤碱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参考,对进一步推动青藤碱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7期 v.48 4702-4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633 ]

基于肠道菌群与肠道代谢探究脉络舒通丸对大鼠股骨骨折引起的后肢肿胀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杨澜;刘明飞;孙成宏;项海鑫;苗宇;程国良;

探讨脉络舒通丸对大鼠股骨骨折引起的后肢肿胀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脉络舒通丸(MLST)低剂量组(1.8 g·kg~(-1)·d~(-1))、MLST高剂量组(3.6 g·kg~(-1)·d~(-1))和阳性药组(迈之灵片60 mg·kg~(-1)·d~(-1))。假手术组暴露股骨后缝合伤口,其余4组均进行机械性损伤造成股骨骨折,于造模前7 d及造模后5 d对各给药组给予灌胃给药,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检测大鼠后肢肌肉组织的病理损伤,并测量其后肢肿胀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性。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后肢肌肉组织中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 HO-1)、醌氧化还原酶NADH 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 NQO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 Nrf2)蛋白表达水平。通过16S rDNA测序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道代谢物的变化进而挖掘出MLST治疗大鼠股骨骨折引起的后肢肿胀的潜在机制。与模型组相比,MLST可明显改善大鼠后肢肿胀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HE染色结果表明,MLST组大鼠后肢肌肉组织中炎性浸润情况显著改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MLST可显著升高大鼠后肢肌肉组织中HO-1、NQO1、Nrf2蛋白表达。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MLST可以改善股骨骨折后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UPLC-MS/MS结果表明,MLST显著影响股骨骨折后大鼠肠道中胆汁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并且Spearman分析证实参与胆汁酸生物合成的代谢物deoxycholic acid与Turicibacter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代谢物cholic acid与Papilibacter、Staphylococcus、Intestinimonas呈显著正相关;代谢物lithocholic acid与Papilibacter、Intestinimonas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MLST能够保护大鼠股骨骨折引起的后肢肿胀,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后肢肌肉病理损伤,降低血清中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减少后肢肌肉氧化损伤,改善肠道菌群和平衡肠道内胆汁酸生物合成实现的。

2023年17期 v.48 4711-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42 ]

黄芪多糖抑制结肠癌肿瘤微环境IDO1的表达增加瘤内CD8~+T细胞浸润

王雅楠;归明彬;屈莲平;邹敏;高峰;

基于结肠癌肿瘤微环境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及APS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对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IDO1的调控作用。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APS组、APS联合5-FU组、APS联合低剂量5-FU组和5-FU组,除空白组外,利用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治疗7 d;治疗期间每天观察检测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和肿瘤体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所需标本并计算小鼠抑瘤率和脾脏指数;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IDO1蛋白表达变化;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IDO1 mRNA表达变化;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Trp和Kyn含量变化;HE染色实验观察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CD4和CD8的表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显著降低;APS联合5-FU组和5-FU组小鼠从第4~7天治疗结束体质量显著降低;APS联合5-FU组和5-FU组脾脏指数显著下降;APS组、APS联合5-FU组和APS联合低剂量5-FU组中IDO1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各治疗组Trp含量显著升高,各治疗组之间Kyn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S联合5-FU组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升高。APS抑制结肠癌肿瘤微环境IDO1的表达增加CD8~+T细胞浸润,且联合5-FU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2023年17期 v.48 4722-4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736 ]

苦参碱通过miR-25-3p介导Klf4途径抑制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

向紫萍;李妍洁;马欢;王杏;张会欣;王超;

研究苦参碱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是否与miR-25-3p介导Krüppel样转录因子4(Krüppel 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4, Klf4)途径有关。以TNF-α诱导建立HUVECs炎症模型。不同浓度苦参碱(0.625、1.25、2.5 mmol·L~(-1))作用24、48 h后,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2.5 mmol·L~(-1)苦参碱处理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Klf4 mRNA表达和miR-25-3p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NF-α、IL-6、IL-1β、Klf4蛋白表达。转染anti-miR-25-3p至HUVECs,上述方法检测miR-25-3p对TNF-α诱导的细胞增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转染miR-25-3p至细胞,与苦参碱共同孵育,检测增殖及炎症因子、miR-25-3p和Klf4表达的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5-3p与Klf4靶向关系。结果显示,苦参碱能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增殖,降低TNF-α、IL-6、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Klf4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miR-25-3p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25-3p与Klf4的序列存在特异性互补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活性报告实验证实miR-25-3p在HUVECs中靶向负调控Klf4表达;抑制miR-25-3p表达可降低TNF-α诱导的细胞增殖、TNF-α、IL-6、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过表达miR-25-3p能够逆转苦参碱对TNF-α诱导的细胞增殖及TNF-α、IL-6、IL-1β、Klf4 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苦参碱通过miR-25-3p介导Klf4途径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炎症反应。

2023年17期 v.48 4731-4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33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究芍药内酯苷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薛慧;姜晶;张悦;孟雪彤;薛傲;乔月;雷霞;赵继会;张宁;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外实验研究芍药内酯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芍药内酯苷抗AD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对芍药内酯苷与关键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使用芍药内酯苷干预Aβ_(25-35)诱导大鼠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所构建的AD细胞模型,以验证核心靶点和通路。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内酯苷主要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又称ERK2)、白蛋白(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等关键靶点和MAPK、cAMP、cGMP-PKG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芍药内酯苷与MAPK1(ERK2)有较好的结合性。体外实验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水平和p-ERK1/2与ERK1/2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较,芍药内酯苷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Bcl-2的表达量上调,Bax表达量下调,ERK1/2磷酸化水平和p-ERK1/2与ERK1/2相对表达量比值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提示芍药内酯苷抗A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2023年17期 v.48 4738-4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839 ]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鸡鸣散改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魏小棋;范昕怡;普海崟;李帅;唐家杨;高阔;李芳赫;于雪;郭淑贞;

该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了鸡鸣散干预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ω-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 L-NAME)诱导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小鼠血浆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究鸡鸣散改善HFpEF的药效和作用机制。随机将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恩格列净组(10 mg·kg~(-1)·d~(-1))、鸡鸣散高剂量组(14.3 g·kg~(-1)·d~(-1))和鸡鸣散低剂量组(7.15 g·kg~(-1)·d~(-1)),对照组予以低脂饲料,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予以高脂饲料,各组小鼠均自由饮水,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小鼠饮水中加入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0.5 g·L~(-1)),从造模第1天开始给药,15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压和心功能,取小鼠心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Masson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心肌胶原纤维沉积;取小鼠血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并使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鸡鸣散高、低剂量组血压显著下降,心肌向心性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明显改善;HE和Masson染色显示,鸡鸣散高、低剂量组可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代谢组学共筛选出23个血浆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出8条关联性较强的代谢通路,包括亚油酸代谢(linoleic acid metabolism)、组氨酸代谢(histidine metabolism)、α-亚麻酸代谢(alpha-linolenic acid metabolism)、甘油磷脂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卟啉与叶绿素代谢(porphyrin and chlorophyll metabolism)、花生四烯酸代谢(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嘧啶代谢(pyrimidine metabolism)。该研究明确了鸡鸣散具有降低血压和改善HFpEF的药效,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揭示了鸡鸣散发挥药效的机制,为鸡鸣散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丰富和发展HFpEF的中医治法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3年17期 v.48 4747-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37 ]

靶细胞捕集联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分析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及调控缺血性脑卒中潜在作用机制研究

唐林峰;常昊;王丹丹;刘竹青;韩岚;彭代银;

通过靶细胞捕集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筛选鉴定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 THSWD)潜在的抗脑卒中活性成分,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究THSWD活性成分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UPLC-Q-TOF-MS技术联合UNIFI数据分析平台分析THSWD与靶细胞共孵育后的细胞破碎液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其潜在活性成分与IS疾病进行靶点搜集,将两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靶细胞捕集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可视化网络,将活性成分与PPI网络排名靠前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体外药效学进行验证。靶细胞破碎液中共鉴定出15个潜在的活性成分,包括双环单萜类、氰苷类、黄酮醇类、醌式查耳酮类、苯丙素类、鞣质类等。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可得THSWD可能通过芍药苷、丁苯酞、脱水红花黄色素B、异绿原酸B、苦杏仁苷、芍药新苷、洋川芎内酯等活性成分,调控PI3K-AKT、FoxO、MAPK、Jak-STAT、VEGF、HIF-1等信号通路影响IS炎症级联反应、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细胞焦亡、凋亡等病理过程。分子对接及体外药效学验证发现靶细胞捕集活性成分具有促进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lucose, OGD/R)模型下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rBMECs)血管新生作用。综上,应用靶细胞捕集联用UPLC-Q-TOF-MS技术可快速筛选出THSWD中潜在的活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可预测THSWD活性成分干预IS发病机制,分子对接结合实验验证可进一步明确药效,从而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的理论基础。

2023年17期 v.48 4761-4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233 ]

基于PI3K/Akt/HIF-1信号通路探讨杞蓉片改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南楠;杜小利;陈苗;罗嘉琦;

观察杞蓉片通过PI3K/Akt/HIF-1信号通路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小鼠卵巢颗粒细胞调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SPF级雌性BALB/c小鼠60只,以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杞蓉片低剂量组、杞蓉片中剂量组、杞蓉片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组腹腔注射1次环磷酰胺120 mg·kg~(-1)·d~(-1),建立POI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杞蓉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0.6、1.2、2.4 mg·g~(-1)·d~(-1)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克龄蒙片0.22 mg·kg~(-1)·d~(-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28 d为1个疗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外周血中雌二醇(E_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颗粒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激酶(Akt)、低氧诱导因子1(HIF-1)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卵巢组织松散或被破坏,有空泡样结构出现,卵巢间质可见水肿及纤维化,颗粒细胞排列紊乱或松散,正常卵泡数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卵巢结构及各级卵泡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闭锁卵泡相对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E_2、AMH显著减少(P<0.01),FSH、LH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杞蓉片高剂量组E_2、AMH显著升高(P<0.05),FSH、LH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中PI3K、Akt、HIF-1、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杞蓉片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卵巢组织中PI3K、Akt、HIF-1、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果表明,杞蓉片可上调POI小鼠Bcl-2,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状态,从而延缓卵巢衰老,改善生殖轴功能,增强卵巢储备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HIF-1通路有关。

2023年17期 v.48 4774-4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47 ]

肺结节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李玥;张馨月;何姝霖;赵元辰;刘瑞;花宝金;

采用横断面研究综合2种辨证方式,采用χ~2检验、系统聚类与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从肺结节数量、大小、性质、稳定性等角度研究肺结节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肺结节常见临床症状为乏力(77.35%)、烦躁(75.40%),将40个症状聚类可得3个症状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情志及全身症状)、8个主要症状群。寒热辨证方面,寒热错杂证(63.43%)占比更高;病性辨证方面,证候分型前2位的是气虚证(88.03%)、气郁证(83.17%),阳虚证(60.52%)多于阴虚证(50.16%);肺结节数量方面,孤立性肺结节痰证(78.67%)、阳虚证(69.33%)占比更高;肺结节大小方面,随肺结节平均直径增大,痰证占比减少,而阳虚证、血瘀证占比增加,平均直径<10 mm者气郁证分布多(85.02%,P=0.044),平均直径≥10 mm者寒证分布多(16.67%,P=0.024);肺结节性质方面,伴随肺结节实性成分增多,气郁证与热证占比减少,阴虚证与寒热错杂证占比升高,血瘀证在含实性成分的结节中占比更高;肺结节稳定性方面,肺结节进展者湿证(72.97%)、血瘀证(37.84%)、寒热错杂证(70.27%)占比更高,新发结节者气逆证(52.00%,P=0.007)、寒热错杂证(66.00%,P=0.008)占比更高。同时,关联11个证候,得到4个常见复合证型(气虚气郁证、气郁痰凝证、气虚痰凝证、气虚湿阻证),其中气虚证、气郁证与其他证候均存在关联。结果表明,肺结节主要临床症状以乏力、烦躁为主,主要证候以气虚证、气郁证、阳虚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证候分布特点与肺结节大小、有无新发结节具有显著相关性,常见复合证型为气虚气郁证、气郁痰凝证、气虚痰凝证、气虚湿阻证。

2023年17期 v.48 4782-4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528 ]

2010—2023年中药川芎的研究趋势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廉坤;叶嘉豪;李鑫;胡志希;李琳;

为客观、定量分析中药川芎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今后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7个数据库,2010—2023年中药川芎的研究文献。采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器和人工阅读完成文献数据的筛选,分析年发文量和发文期刊。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系统分析,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经过筛选,纳入中文文献1 137篇,英文433篇,年发文量均呈增长趋势。《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分别是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期刊;中、英文文献发表最多的机构分别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成和FENG Yi等作者中、英文发文量较多。对中、英文关键词分析发现,阿魏酸、信号通路、机制、头痛、川芎嗪和细胞凋亡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共产生20个聚类和30个突现词。经综合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趋势和热点主要集中在药理成分及分离、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药对配伍及功效、质量评价与控制、栽培种植及改良等6个方面。

2023年17期 v.48 4789-4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83 ]

中医药防治老年人共病的特色优势、发展机遇与实践路径

章轶立;黄馨懿;王亮;秦金然;齐保玉;谢雁鸣;朱立国;魏戌;

该文着眼老年人共病重大公共卫生热点问题,聚焦中医药在老年人共病防治领域的重要作用,认为应在老年人共病防治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及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同时,顺应老年人群疾病谱系发生的重大转变、诊疗理念的日益革新,以及老年人共病群体对主动健康需求日益强烈和当前疗效评价标准更加注重“患者”本身的机遇期,不断深入开展老年人共病中医基础理论与基础实验研究、重视老年人共病临床研究并探索适宜的疗效评价体系、完善老年人共病中医药防治策略与综合干预方案、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共病患者康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具体分析中医药在老年人共病领域的潜力,以期为后续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17期 v.48 4798-4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797 ]

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铁死亡的发生机制

王菲;廉坤;胡志希;胡思远;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心脏疾病终末阶段,心肌细胞损伤是导致心功能恶化的关键。铁死亡以铁过载、脂质过氧化物等过度积累为特征,是一种铁依赖性的程序性死亡方式。研究表明,抑制铁死亡可以对心肌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亢害承制”理论是经后世医家演变用于阐释人体五行生克制化、病理失衡及指导用药的重要法则。人与天地相参,亦需依赖承制规律维持五脏调和、内腑通利的稳态。慢性心力衰竭铁死亡的发生机制高度契合“承者失制,亢者为害”的过程。心气亏虚、承制不及,无力维持心肌细胞氧化还原系统平衡,为铁死亡的始动因素。五脏受累,津血失布,痰浊、血瘀、水饮留滞经脉,表现为铁及脂质过氧化物蓄积,是铁死亡的加重因素。二者交互影响,反复叠加,呈螺旋式进展,加剧心力衰竭病情。基于铁死亡的中医病机,笔者试以“承而制之,平其所亢”为治疗总则,提出慢性心力衰竭分期论治的总纲。早期以“益气养,兼调五脏,承而制之”为主,中期以“活血化痰,祛邪化浊,平其所亢”为要,晚期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承制平亢”并重。遵守病机特点运用中药干预,可以降低铁蓄积,促进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从而抑制铁死亡,改善心功能。

2023年17期 v.48 4803-4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75 ]

中医药处方数据挖掘的常见问题辨析与展望

但文超;赵国桢;何庆勇;张辉;李博;张广中;

中医药处方数据挖掘是传承名医经验与新药研发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相关工作存在研究方案待优化、统计不规范等问题。研究总结的主要问题与对应解决方案包括4个方面。(1)研究方案设计需考虑疗效与个案质量。(2)关联规则的置信度顺序差异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思考,并且不应忽视提升度。(3)聚类分析步骤复杂,聚类变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中药频次、网络拓扑学参数与实际应用意义等方面;距离计算与聚类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药临床数据特征进行改进,Jaccard距离及改进方案在今后应得到重视;不应呈现单一的、未经解释的聚类结果,而应综合中医临床特征与聚类客观评价指标选择最终聚类方案。(4)计算相关性系数时,不应将仅适配于连续变量的算法应用于二分类变量。该文基于中医临床研究特征与统计学原理阐述了上述问题的内涵,并给出对应建议,为今后数据挖掘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023年17期 v.48 4812-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276 ]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评价与中药降血压探索

王小雅;王朋倩;熊兴江;

高血压病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22年10月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联合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实践指南》),明确下调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提高老年患者降血压目标、提前药物干预时机的变化引发广泛讨论。虽然《实践指南》针对上述3个方面进行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国际循证依据,然而就现有的证据水平,不同研究对强化降血压带来的心血管获益仍存在争议,同时此次提出的一系列新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我国基层高血压病控制水平能否适应新的诊治标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于《实践指南》中血压严格达标等理念,中医学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更强调包括高血压病前期、高血压病以及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在内的全程防治与整体治疗观念。近年来,基于丰富的临床试验研究和高质量循证依据,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逐渐显现。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病机包括火证、饮证、虚证三大类型。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具有平稳降血压、缓和降血压、持久降血压特征。在降血压之外,还具有逆转危险因素、保护靶器官损伤等作用,体现出多靶点、多成分、整体综合调节特点,可运用于包括高血压病前期、高血压病以及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病前期、中期与晚期的全过程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2023年17期 v.48 4819-4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5005 ]

中药人用经验研究的质量要求

唐雅琴;杨忠奇;凌燕;杜彦萍;汤慧敏;倪世豪;鲁路;

人用经验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明确提出鼓励在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开展高质量的人用经验研究,获得支持注册的充分证据;同时对人用经验研究应符合相关要求,并接受药品注册核查。中药人用经验研究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证据的可靠性。该文从开展人用经验研究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药学关键信息、研究科学性、风险管理、伦理合规性及研究实施等方面论述中药人用经验研究的质量要求,提出针对不同研究目的、研究阶段和研究类型,在质量要求和注册核查关注点上区别对待。在保证数据真实性基础上,对于回顾性研究数据重点关注数据是否存在完整性问题,对于前瞻性研究数据重点关注数据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论的规范性问题。人用经验研究作为药品注册资料是在有关法规监管范围内,研究者要牢固树立法规意识,避免发生严重质量问题。规范化开展中药人用经验研究需要监管部门、申办者、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共同的努力,建立一套基于中医药临床特点的研究质量管理体系。

2023年17期 v.48 4825-4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78 ] 下载本期数据

相关知识

中国中药杂志
花木盆景杂志
中医药文化杂志
中国花卉园艺杂志
分子植物育种杂志
《中药炮制技术》
红花减压提取工艺优选
​花类中药探赜
中药大辞典.pdf
花卉杂志

网址: 中国中药杂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54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土壤调理剂的种类介绍与使用注意事
下一篇: 硅肥的作用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