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医药文化杂志

中医药文化杂志

《方脉权衡》特点及价值

对清代刘元晖《方脉权衡》孤抄本的编撰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内容进行综合评论,认为该书是一部由浅入深、方便初学的抄本佳作.

傅维康先生的医学史情结

作者:郭天玲;萧惠英

傅维康教授1995年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退休后,定居美国已逾十五年.说是定居,其实正如他自谑为"候鸟"的生涯,每年他都会远隔重洋,不远万里地飞回上海一两次.探亲访友是其一,重点在于补充查阅医史、文史资料.退休以来,他在报刊杂志上经常发表文章,《中医药文化》也经常刊登他的作品.傅先生的文章博古通今、中西兼备,资料准确,富于知识性、史料性、趣味性,且文笔简明流畅,故颇受读者喜爱,就像他讲授的中国医学史,详略有序、意趣横生,给人以深刻印象.

江阴籍旅沪医家对近代上海中医教育的贡献

作者:梁慧凤;黄瑛

近代以曹颖甫、薛文元、郭柏良、章巨膺为代表的江阴籍医家纷纷来到上海,除了悬壶行医,他们亦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创办规模化学校及函授教育模式,主持教务,修编教材,培育了一大批中医药事业接班人,为近代上海中医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春花秋月四时吟

作者:王礼贤

曩日,父笔耕甚勤,盖虑存诗文以遗儿孙者.惟于生之苦辛,咏之太过.一夕,有诗示,既哀且伤.为稍慰父情,步原韵吟《邀花》和焉.后忖,春花秋月,人所共适,固含沧桑,亦存佳赏,乃另缀三则,以俱四美.日:《寻春》《邀花》《识秋》《得月》.

裘沛然先生的诗意人生

作者:严世芸

裘沛然先生是一位名倾海内外的国医大师,也是一位才华出众、卓尔不凡的诗人.古人说"诗言志"(《尚书》),又说"言为心声".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沛然先生的《剑风楼诗钞》遗诗百余首,皆襟怀开阔,思绪绵密,情真意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早在数十年前,程门雪院长就盛赞沛然先生的诗"千古文章葬罗绮,一时诗句动星辰",已是推褒至极.然而沛然先生却十分谦虚,认为"程老揄扬过分……何以慰前辈殷殷之望,思之不胜愧憾"(《剑风楼诗文钞·医林艺苑》).

香港花文化与“花疗”

作者:党毅;陈虎彪

“花疗”是花卉疗法的简称.香港特定的岛屿环境、亚热带气候及花卉生长周期长等因素,加之有长期应用中药花卉防病治病的东方文化背景,又吸收了西方人爱种花、赠花的习俗.这一切使香港人对花卉养生宠爱有加,也是形成东西方花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香港花文化和“花疗”特色的原因.

苏轼的养生哲学与实践

作者:姜辉

苏轼的养生哲学重在养心,并力求身体的“和”与“安”.在他晚年贬官岭南之后,从事了许多养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养生之法主要来自道教养生理论.在实践中,苏轼讲究既练内丹又服外丹,内外兼修.

孙思邈何以被尊为“药王”

作者:焦振廉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论孙中山与中国养生文化

作者:亓曙冬

孙中山认为养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养生方法是超乎各国之上的.孙中山提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尤为适宜于人之身体”,并指出中国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有益于养生”.他的医学养生现有着哲学的思辨性,在养生学上还很重视实践,不过他的养生文化观中因袭和创获的内容更为突出,养生文化是他建国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他晚年为之奋斗的民生主义紧密联系.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维吾尔医学

作者:王兴伊

追寻东方文化即中原、印度、波斯、阿拉伯文化及希腊文化对维吾尔医学影响的痕迹,以佐证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维吾尔医学这一命题.

一生德高望重一世三峡美名——探寻名医龚去非先生的治学之路

作者:陈代斌

龚去非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是长江三峡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现代名医之一.介绍龚去非老先生的习医历程、成才之路、医德医风及治学思想.

寻访民间中医世家——洛阳泰生堂魏氏中医外科探访记

作者:沈伟东

缘起2009年四五月,我在陕西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作的兄长被重型机械砸伤脚背,左大脚趾粉碎性骨折.在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三月之久,花费数万元,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伤口无法收口,长期流出黄色分泌物.医院诊断为外伤感染、引发骨髓炎症,当时已把脚大拇指第二关节处截掉1厘米.医院对病情预后并不乐观,告知如骨髓炎控制不住,恐怕还需要截肢.

循经考穴五十年——《经穴针灸研究论丛》序

作者:李鼎

2009年11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年会,承蒙以"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为主题,征文集稿;会议新作连篇,新人辈出,我作为此中的"旧人",听讲阅读之余,深受鼓舞.

一部难得的好医书——《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

作者:李俊德

由何钧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一书,以深蓝墨色暗花,白色书签,仿线装书格式装饰,既古典又新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有一种沉深宁静的踏实感.其中红格纸毛笔行楷的医案和按语,使人觉得名老中医的真诚、沉着和一丝不苟的举止非同一般.

民国杂志解读出的中医秘密——《医界春秋:1926-1937——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一书评析

作者:冒海燕

翻开沈伟东《医界春秋:1926-1937——民国中医变局中的人和事》,正如作者在书后《<医界春秋)之外》中写到的,读者能感受到民国的气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这部文献研究性质的学术图书,从一种民国中医期刊的分析研究切入,解读了民国时期中医界及中医行业的秘密.

溯源探流论膏方

作者:张如青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这一江南民谚至今众口传颂.长期以来的民间习俗,使江南广大民众将膏方(膏滋)视为补益身体、增进健康的第一等补品,今日更被视为针对个体体质特点和具体病证,具有个性化的提高人体免疫力,调整亚健康状态的"无上妙品".膏方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广大人民群众健身强体、防病治病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但何谓膏方?

关于膏方的人文思考

作者:李其忠

从膏方文化特色鲜明、膏方趋热原因探究、膏方现状喜忧参半等角度,展开对膏方的人文思者.

相关知识

中医药文化杂志
花木盆景杂志
中国花卉园艺杂志
花卉杂志
@中国花卉园艺杂志 的个人主页
土壤杂志
分子植物育种杂志
园艺技术杂志
北方园艺杂志
时代的花语:从云裳仙子到现代网络,百合的文化变革

网址: 中医药文化杂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0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深度|以花为媒,真能带动赏花旅游
下一篇: 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