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科研攻关效果显著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科研攻关效果显著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7日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悉,自2016年以来,该中心联合山东省东营市政府,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及工程示范,治理成效显著,成果被评估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人员介绍,互花米草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山东沿海,但近几年来,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张,影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阻隔湿地水文连通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局部崩溃,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成为制约山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灾难之一。

加快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通过多年科研攻关,科研团队摸清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分布现状与入侵机制,提出滩涂高程是互花米草向陆扩张的主要限制因子。种子的有性繁殖在远距离扩散中起主要作用,而新入侵的孤立互花米草斑块主要依靠根茎的无性繁殖扩展。在此基础上,科研团队探索建立了不同潮滩位的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贴地刈割、“刈割+翻耕”、“刈割+梯田式围淹”等方法。

“该技术体系以物理防治为主,对环境扰动小,治理后有利于本地物种恢复。由于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成本低,治理效果好,不同方法的一次性灭草效果均超过90%。”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韩广轩介绍。

团队研发了潮间带简易高效的生态围堰工程技术,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建立了100亩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这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推广治理面积2000亩。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耿沛华介绍:“连续4年的跟踪监测表明,示范区内没有再出现互花米草;同时由于示范区内营造了浅水生境,本土海草得以自然恢复”。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表示,依托该技术模式,2020年5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山东省互花米草治理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承担了该项目的技术规程编制工作,并编制了《东营市互花米草治理方案》,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为全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几年,护花米草在青岛滨海湿地的分布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丁字湾等区域,其入侵已严重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牵头制定印发《青岛市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明确全市互花米草“三年消除期”。

据了解,下一步,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在青岛滨海湿地全面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治理,构建潮间带综合治理修复模式,恢复潮间带生态系统,完善以互花米草治理、湿地微生境改造、本地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湿地综合恢复技术体系,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国北方潮间带综合治理修复模式,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相关知识

互花米草治理攻关 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江苏盐城专题研究互花米草治理
黄河口“治草”记:互花米草治理专家眼中的“大决战”
山东东营:摸清互花米草家底 科学防治“入侵者”
探索黄河口互花米草防治“东营路径”
江苏东台全面启动互花米草治理工作
“斩草除根”换来好生态 探索互花米草治理的“东营方案”
大河之洲 扬起互花米草防治前行风帆
从“护堤能手”到“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治理启示

网址: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科研攻关效果显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062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Effect of compre
下一篇: 4 水污染治理篇——废水的化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