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这位宋朝丞相竟是科技大牛,曾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这位宋朝丞相竟是科技大牛,曾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苏颂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活了八十二岁,从政五十多年,历经五朝,受过迫害,蹲过监狱,仕途充满了坎坷与波折,最终位居人臣之极的丞相。

他一辈子做过四种官,即地方官、中央官、科技官、外交官。他担任科技官员时,广泛搜罗人才,发掘潜能,量才器使,既总揽全局,又身体力行,不辞辛劳,刻苦精研。他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不迷信,不盲从,反复实践,终于攀上了时代的科学高峰。

苏颂的主要科技成就,一是研制新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二是主撰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正是天文学、医药学这两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得他在科技方面独自一人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水运仪象,天文学名词,专业性较强,即使今天,如果对天文学不感兴趣,一般人也难以弄清其内容与性质。仪,指浑仪,一种古代测量天象的器具;象,指浑象,一种球面星图,形状与地球仪相似,上面绘有星象图。水运,以一种漏水驱动装置,促使浑仪或浑象转动,与天上的恒星同步运行。水运仪象,是古人在天文观测中使用的一种人造计时器,现代称之为水力天文钟,其原理是以漏水驱动浑仪或浑象,自动计时。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人就设计了一种名为日晷(又称日规)的计时器,但它在阴天、夜间不起作用;而水运仪象,则是一种更为科学的,以非天文的物理过程作依据的计时器。

苏颂研制成功的水运仪象台,是将浑仪、浑象及报时装置组合为一体,由水力推动的天文仪器。

难能可贵的是,苏颂建造的这座高约十二米、宽约七米的巨型天文仪,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之上的。为此,他撰有《新仪象法要》一书,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零部件形制、总体构造,并配有相应的设计图纸及文字说明。苏颂所建的水运仪象台被毁,后人正是根据这部传世之作,才得以“按图索骥”地成功复制。

古人重形象思维,求技巧实用,科学理论与科学精神十分匮乏。而苏颂特别强调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讲究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在古代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水运仪象台的原理与结构,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有所说明:“兼采诸家之说,备存仪象之器,共置一台中。台有二隔,置浑仪于上,而浑象置于下,枢机轮轴隐于中,钟鼓时刻司辰运于轮上”,这是水运仪象台的结构组成;其运转模式是“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至于效果,则是“备制二器而通三用也”。

苏颂创制的水运仪象台,一个最大的突破与特征,便是实现了观测的自动化。他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层置放观测天体的浑仪,下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中层是使浑仪、浑象转动的机械装置。水流冲击轮轴,仪器开始运行,水运仪象台具有三重功效: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示牌、准确报时。

正是水运仪象台与《新仪象法要》,为苏颂争得了五项世界第一。

第一、二、三项世界第一,均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高度评价与定论,他认为“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察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七个半世纪”;因水运仪象台的顶部设有九块活动屋板,他认为苏颂是世界上最早设计、使用天文台观测室自由启闭屋顶的人;又因水运仪象台可以循环往复地等速度运转,这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是现代钟表的先导与前驱。

《新仪象法要》中绘有水运仪象台的全图、分图、详图等透视图、示意图五十多幅,绘制机械零件一百五十多种,是世界上留存至今最早也是最为系统的机械设计图纸,为苏颂创下了第四项世界第一。

在《新仪象法要》中,绘有星图十四幅。为免图像失真,使绘制更加精确,苏颂采用圆、横结合等新的绘图法,绘星一千四百六十四颗。而欧洲晚四百年观测到的星数,也只一千零二十二颗。西方科技史专家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苏颂由此创造了第五项世界第一。

水运仪象台落成之后,苏颂又研制了一台假天仪。假天仪也叫天象仪,是一种普及天文知识的仪器。与人们站在天球外观察天象的浑天仪不同,假天仪则可进入仪器之中,看到逼真的人造星空。因为这样的天象是人为模仿假造的,故名“假天仪”。在古代,欲将天象模仿制造得惟妙惟肖,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据相关资料记载,苏颂所造假天仪“大如人体,人居其中,有如笼象,因星凿窍,如星以备。激轮旋转之势,中星、昏、晓,应时皆见于窍中。星官历翁,聚观骇叹,盖古未尝有也”。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王振铎先生,研究复原了苏颂这座假天仪,并发表论文《我国最早的假天仪》,后又提出苏颂所造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假天仪,也属世界第一。这,便是苏颂创立的第六项世界第一。

苏颂的第七项世界第一,是编撰了《图经本草》一书。苏颂在研读《内经》《外台秘要》等历代医学专著时,校订整理了《神农本草》《灵枢》《素问》《千金方》等医典八部,在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的基础上,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嘉祐六年(1061)完成了《图经本草》二十一卷的编撰工作。

《图经本草》所收药物九百三十三种,全都绘有图样,注明花形、果状、效用等,对药性、配方提供依据,纠正了历代本草书籍中的谬误。该书集古代药物学之大成,新增药物百多种,附单方千个,并一改过去本草著作的单纯药物学性质,将其提升到博物学的高度。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便得力于这种博物学特性,他对《图经本草》不仅赞扬有加,还大量征引。李约瑟认为“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加以如此精确的木刻并印刷出来,这是直到15世纪才出现的大事”,而11世纪《图经本草》就已问世,在同类医学著作中自然名列世界第一。

其实,水运仪象台的研制、《图经本草》的编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并非苏颂一人所能完成。但苏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两项创世界之最的成果,都是在他担任科技官员时取得的。

第一次是嘉祐二年(1057)任校正医书官,苏颂最初参与编撰《嘉祐本草》,后来便挑起了主持编写《本草图经》的大梁。

作为一名科技官员,既要懂行,身体力行,又要做好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所有科技人员的潜能与积极性,苏颂正是二者兼顾:他既重历史,也重当下,开展全国性的医药普查工作,发动广大医师、药农提供医药标本、图谱;既进行从书本到书本的校订,更以实物对照书本,相互参证,纠正混乱,去除错讹;最后由他严格把关,统一审理,重行撰述,于是才有出类拔萃的《本草图经》问世。

苏颂第二次担任科技官员,是在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受诏定夺新旧浑仪。

虽然有了主持修撰医书的组织经验,并且儿时苏颂就对天文极感兴趣,时常把玩家中收藏的浑天仪小样,渐渐心有所悟。他于历法也有研究,十六岁便作有以天文历法为内容的《夏正建寅赋》;参加进士科考那年,试题为《历者,天地之大纪赋》,结果苏颂名列第一,此文流传至今。尽管如此,苏颂内心十分清楚,这次所接受的重大任务,显然比第一次更为艰巨。

他一上任,便成立了“制造水运仪象所”,所有成员,都亲自物色、考核、确定。作为一名伯乐,他发现了吏部令史韩公廉这匹难得的通晓天文历法的“千里马”,立即奏请皇上将他调来,专门从事水运仪象台的研制工作;在外地寻访人才时,苏颂发现寿州州学教授王沇之擅长仪器制作,便调他“专监造作”……科研发明,人才是关键,苏颂深明此理,将一大批得力干将“网罗”在自己身边,量才器使。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宝贵人才,不仅成为他的“左右手”,更为研制水运仪象各显其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研制方面,苏颂宏观决策调控,微观把握执行,反复实验,认真严谨,确保万无一失。他先做理论研究,与部下反复研究,由韩公廉写出《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从可行性上进行论证;再制作模型,进行相关天文实验;当实验成功,“候天有准”后,造成小木样呈报皇帝。尽管这些都没有误差,但苏颂并不急于建造实物,而是制造大木样,在尺寸大小、机件结构等方面,与将要制作的水运仪象台完全一致,演示实验,奏请皇帝派人鉴定。当一应准备工作按照严格的要求检验合格之后,苏颂这才命人制作铜造的水运仪象台,历经三年零四个月,终于大功告成。

但是当时的社会对科技不以为然。理学家朱熹,为立苏颂丞相祠堂,写了五篇相关文章,却对其科技成果只字不提,他所看重的,只是苏颂的平生节俭,公正清廉;他所弘扬的,是其道德修养。

但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权威李约瑟博士认为,“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苏颂的纪念与学习,不能虚应故事,停留在外表的形式,应注重内在的科学精神,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尊重客观的科学规律,打造名副其实的科学品牌。只有当科学成为一种时尚,当官本位过渡为科学本位,当社会不再因循守旧、模仿“山寨”,而是以知识、创造为本,以科学、民主立国,中华民族才足以称得上强大与强盛。

《历史的砝码:从边缘影响历史的11个人》

曾纪鑫

九州出版社

题图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编辑:曹立媛

相关知识

快递业务世界第一 树叶代替快递袋的中国环保黑科技应运而生
转发分享!2021种好姜,搞懂这“七项关键技术”足够了……
骆岗寻踪:曾建元代皇室花园
盛夏,看宋朝的解暑吃法
到2028年 斗南花卉要建成“世界第一”!云花必将把芳香洒满世界
宋朝风流眼:当名臣遇见美女
全国技能大赛花艺冠军蒋晨琪:从“上海第一”到“全国第一”,下一步我想成为“世界第一”
滴水观音盆栽怎么养护?这七项要注意!
英科学家成功培育世界第一株全黑色矮牵牛花
法国人在餐桌上花的时间世界第一

网址: 这位宋朝丞相竟是科技大牛,曾创下七项世界第一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1392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年关将至,解酒汤了解一下
下一篇: 宋朝的科技创新:探索千年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