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确幸的优雅事业--花道老师
一修学堂 ||小原流花道学习课程
清代初年在花事生活方面的经营与发皇皆承前朝,风气之浓可与明代相埒,主要原因是宫廷雅羡汉人宫中文化,喜爱奢华生活,而民间对政治深感厌恶,文人雅士以至于一般民众乃寄心于花草树木之美,毕生从事经营者颇不乏人,依仁游艺,种花赏花,便成了一种时尚。惜自鸦片战争以后,种花卖花渐少,花事乃告沉寂。
清代插花概况
宫廷插花
宫廷插花以清初三代为较盛,晚清慈禧时代也颇流行,其余各朝因国势扰攘,而稍告沉寂。
宫廷插花的插作者多为宫女,其形式风格继承了明代,以理念花为主,但带有十足装饰趣味。器具极为华丽,紧守春冬用铜,秋夏用瓷的原则,时而喜用花篮。
花材方面喜用六种以上的花材,只于象征“十全”的十种花材也颇流行,花材不够时则以是个铜钱以谐音方式表现。作品之花材均品格高贵。
除厅堂宫室之外,康熙及乾隆皇帝喜效法明代文人插花,其书房或以汝、官、哥、定、均等名窑小瓶,或商周铜器等,或以璧瓶插作斋花,花色常仅一种,多则二种,至称高雅。
三月篮花
六月篮花
九月篮花
十二月篮花
民间插花
清代插花以民间插花最盛。民间插花在清初特殊节日偶与宗教寺院合并而有展览及比赛的举办。
惜自清中叶已后由于战乱,经济困疲,插花已不流行,偶有节日,则以盆栽勉强充数,其作风多流行于装饰或因袭,故作风繁缛而庸俗。
当时少数知识分子也甚爱花,如李渔、张朝、沈三白等,对中国插花仍多贡献。
降至清末民初,插花实已彻底消失。
清代插花学
李渔及其《闲情偶寄》
李渔,钱塘人,字笠鸿,号笠翁,明代遗民。能为唐人小说,尤精于谱曲,善造园。著有《闲情偶寄》,内容包括居室、器玩、制度、位置及花卉等各节,其中有关插花的章节,首次提到了“撒”。
“有一种倔强花枝,不肯听人指使,我欲置左,彼偏向右,我欲使仰,彼偏好垂,须用一物制之。所谓撒也,以坚木为之,大小其形,勿拘一格,其中则或扁或方,或为三角,但须圆形其外,以便合瓶。此物多备数十,以俟相机取用。总之不费一钱,与桌撒一同拾取,弃于彼者,复收于此。斯编一出,世间宁复有弃物乎?”
其中“撒”或作“楔”,以木为之,用于锡胆或瓶内以固定花枝,为李渔所创,是为“木叉”之原祖。
张潮及其《幽梦影》
涨潮,歙县人,字山来,一字心斋,以岁贡官翰林孔目,编有《幽梦影》中他对几种高雅的花材,提出他的看法说: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对于插花,他说:
“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
插花中形式与色彩的安排,形式即结构线面的高低大小,乃至直线或曲线,其特征保持“花”与“器”的调和,也就是所谓“什么样的东西就长什么生物”的原理。方型花器所持的枝条,其造型比也以直线为结构之基础,反之,富曲线之花器,其枝条造型应力求屈曲调和,方合天然法则与造型原理。只于花色安排正好相反,为使交相互应,则采对比法则。
沈复及其《闲情记趣》
沈复,字三白,元和人,乾隆年间生,善画能文,初游历四方,曾一度为酒商,晚年学道,最擅艺术生活,著有《浮生六记》,其中《闲情记趣》为其晚年之作,可为清朝初年插花艺术论作之代表。
此篇从全文看,几乎无处不提盆栽;只于插花他说:“非盆玩不足观,以家无园圃,不能自植,货于市者,俱丛杂无致,故不取耳。”由此可知插花在当时任的眼里是次于盆栽的,玩赏花木往往先考虑盆栽,不得已才从事插花。
“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是东方文人插花,尤其是清代插花的普遍原则。
此篇的精华:
“瓶口取阔,起把宜紧。”
“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
瓶口采取阔者,是中国插花观念上的一大改革。扩大者乃能“舒展”,而后一丛怒起,以显示枝脚与力道之美。
“瓶口宜清”
“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况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
清代写景瓶花
“针”即铁丝,或铁心,用以穿梗以方便于枝梗的曲折成型是前人所未发。
枝条的“剪裁”与“曲枝”
“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剪裁之法(不能色色自觅,倩人攀折者每不合意),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之后,剪去杂技,以疏瘦古怪为佳;再思其梗如何入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叶侧花之患。若一枝到手,先拘定其梗之直者插瓶中,势必枝乱梗强,花侧叶背,既难取态,更无韵致矣。”
“折梗打曲之法,锯其梗之半而嵌以砖石。则直者曲矣,如患梗倒,敲一二钉以菀之。即枫叶竹枝,乱草荆棘,均堪入选。”
“或绿竹一竿配以枸杞数粒,几茎细草伴以荆棘两枝,苟位置得宜,另有世外之趣。”
凡此几乎道尽了插花的妙处与诀窍,其中花枝“疏瘦古怪”四字为基准,一语揭示了中国书法线条之美与审美要点,此正是中国插花之异于西方插花的地方。而绿竹枸杞,细草荆棘,力求点线、粗细、曲直等美的形式之变化,虽三言两语,奇妙无穷。
对于花瓶与环境的配置问题,他说:
“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则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几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以气势联络为上,若中高两低,后高前低,成排对列,又犯俗所谓“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其中花架之考虑之外,也杂些许插花布势应受的法则,“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广石多”。这就是清王翚所说“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脚,宽闲自在”。
至于日常插花摆设如其所说“一桌三瓶至七瓶”的作风,完全受盆栽花架摆设与清代多宝格陈列方法之影响。源自于明代,算是有清一代插花艺术发展的另一个特色。
“剑山”的发明
“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
这种固著器应是现在“剑山”的前身,因受固定的影响,使用方法方便上比剑山要逊色一些,但一从五代“占景盘”及多孔盘改良出来,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足以说明当时在明代的瓶花之外受盆栽影响,再度盛行起“盘花”来了。
关于盘花的插花:
“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宜偏斜取势不可居中,更宜枝疏叶清,不可拥挤。然后加水,用碗沙少许掩铜片,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
用沙石铺盖剑山,使观者有白花由盘中出之感的方法,是提高作品艺术价值的一大发明,至今仍甚流行使用。至于盘花之插堤点“不可居中”,以留取水面空间也是写景盘花的妙绝。
清代写景盘花
清代插花风格
写景花
清代由于盆景艺术的普及与盆栽艺术的高度发展,插花艺术在其影响下,于玩赏自然、赞叹自然之余,从而考究自然,进而强调自然,表现自然,因此,追求“自然美”便成了清代插花的最大特色—也就是写景花的流行。
清代盆栽集锦式插花
供花与应景插花
堂花,清初堂花稍乘明代,花材有多至三四种的,且包含果蔬之属,摆饰盘架用资玩赏者,但终无明代瓶花只一瓶多至十余种的盛况。代之而起的是崇尚多花或多瓶。多瓶又称“多体花”嘉庆已后,流行的一瓶花材仅一二种,花头也少。虽然如此,但瓶(盆)数与其他家具配饰却相对增加,一次插六七瓶而至于一区者为常事。
岁朝清供
斋花,花材更少,一瓶一种为原则,数平成组,高低摆设,颇为美观。
清代盛行以蔬果当花材所做的“果盘插花”,即利用蔬果的天然的色泽与芳香作为造型的基础,俗称“果供”。
谐音造型花的开始
就合许多不寻常且不同属性,但有特别象征意义的材料,以意义非在花材本身之象征,而是以用花名字组合而成的祝福意义,姑且称之为“谐音造型花”。如铜钱、拂尘、万年青、李子等以谐音为“前程万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插花艺术作业 东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作业 东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docx
传统插花
[非遗]传统插花
东方插花简史——了解中国插花的历史进程
东方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插花发展简史
非遗知多少丨传统插花
东方式插花
第四章插花术发展简史.ppt
网址: 清代—插花艺术的衰微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53966.html
上一篇: 传统技艺——如皋盆景造型技艺 |
下一篇: 6种常见家居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