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唐艺术区首届艺术季“桃花源”公共艺术展中,艺术家陈文令带来了他“红色经典”和“中国风景”系列中的《港湾》和《中国风景NO.4》。
2002年初,厦门海滩的那些骨瘦嶙峋、天真浪漫的“小红人”,让陈文令迅速成名。之后,陈文令并没有耽于小红人给他带来的名声,而是持续保持着极强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作动力其实源自陈文令对自己人生际遇和生活感悟,他用外向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时代进行着对话,用作品提示出了这个荒诞世界背后的严肃问题,且直抵要害。
陈文令在“幸福生活”“万物皆牛”“中国风景”等系列中,对猪、牛和梅花等形象符号化的运用,把艺术的象征性和寓言性运用到了极致。这些作品更像是陈文令对商品时代物质化的讽喻,对主流文化的解构以及他对“出世”和“入世”的解读。
陈文令的作品永远存在着矛盾性和复杂性,没有绝对的悲喜、苦乐和善恶。它们总是给人一种幽默、诙谐的感觉,即便背后承载的是沉重的苦难,如同他的人生,在经历“被劫”“重病”后,他的人生已经从“绝地反击”变成了“绝地生花”。
与陈文令对话不仅令人愉悦,且充满了正能量,亦如初春的暖阳,更如他的作品。
《港湾》:“自己就是自己的港湾”
港湾
《港湾》其实是一个通体鲜红、浑身精瘦的小男孩,他单手支头,斜躺在地上。这个拉长、变形的无邪男童,又用清晰的三角构图来增强稳定感,站在作品前,会有一种稳定的安全感。男孩面部的无邪笑容、放松的身形姿态,又似乎暗语着“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港湾”。
在现实中,红色的人体改变了作品的写实倾向,加强了非现实意图,表达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成人世界那些紧张、焦虑、恐惧、虚伪和残酷情绪的否定,同时也道出了人们对童年的眷恋。
《中国风景NO.4》:将传统与现代并置
中国风景NO.4
从《港湾》到《中国风景NO.4》,可以看出陈文令的艺术创作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其作品更具实验性和公共性。《中国风景NO.4》的整个艺术造型充满了艺术家的主观审美意象,他将中国古典元素如梅枝、屏风以及现代工业的管道进行拼接和转换,创造了一个超现实山水之景。
这件作品既像一座冰雪消融后流淌所形成的冰山,又像一个巨大的鹿角。用具有科技感的不锈钢材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其光滑的曲面和流畅的线条不仅体现了一种精确感,也缓解了那种紧张的冰冷的感觉。抛光后的不锈钢材质反射出周围环境的影像,其实表现了现代文明充满了机械的无情感和科技的武断性。
“这是我对历史和文化进行重建与复兴的一个图形化探索,试图括宽雕塑创作的语言边界,使之传统元素富有当代性和未来感”。在陈文令看来,将文化观念历史意识联系在一起,并不直指现实社会的现象和事件,而是强调自己所关心的精神依托和人文关怀。
中国风景NO.4
无论是用不锈钢材质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影射社会现实的“小红人”……雕塑的公共性、社会性和艺术性在观者与作品的互动中达成了一种当代式的体验与分享。
Q=观唐艺术区,A=陈文令
Q:从古至今,桃花源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世界,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对桃花源有着不同的理解。那么,您心目中的“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子?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源”就是乌托帮的理想国和神话。虽然它是现实不存在的,但却一直住在人们的心中。一个心中没有桃花源的人生是荒芜和无趣的人生。“桃花源”其实是一种归隐,是一种与时代保持距离,保持不合作和警醒的精神家园,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的多深,就会前进的多远。古代很兴一种隐和藏的人文观,诸葛亮和陶渊明式名士高人举不胜举。文人若没有隐和藏的孤独功力就一定不深刻,难怪尼采道“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精神性的桃花源,当然还幻想着有一个物质性的桃花源。其实,“桃花源”对当代艺术家非常重要,因为当代艺术的前提就是要独立、要有实验性和批判性,而“精神上的桃花源”其实是最体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我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其实就是想在这个喧嚣、热闹、冲突的城市中有一块心灵的自由净土。最近我想做一个新的项目,就是想在一个偏远的山地上营造一个的桃花源。
Q:您认为《中国风景NO.4》与《港湾》与“桃花源”在内在逻辑上有什么关联?
A:我的作品分两个体系,一个比较入世,一个比较出世,譬如“幸福生活”和“紧急出口”等系列作品,是比较“入世”的作品,比较强列社会批判精神;而“小红人”和“中国风景”和“妙缔因心”系列作品,则比较关注内心,属于“出世”的作品。
其实,《中国风景NO.4》与《港湾》就具有一定的“桃花源”精神,它们都比较关注内心和隐退,尤其是“中国风景”这套作品更有一种“桃花源”的精神指向,它是由当代材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转换而成的一种当代艺术语言。
Q:从“红色记忆”到“幸福生活”“中国风景”再到“万物皆牛”,这几个系列之间的创作脉络是什么?
A:这几个系列都呈现了一个我内心要表达的东西,每件作品的内涵和给人的视觉感受区别都比较大。与此同时,每个系列作品的时间跨度会比较大,这期间我会不断在里面填充新的东西,因为我不主张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创作脉络不仅是线性依序推进的,而是可以跳跃性推进的,它们之间的连惯性可以不断的补充和丰富。当代艺术作品不要很费劲维护隐定的附号和风格。当代艺术有品格胜于有风格,有腔调胜于有附号。
Q:从您这些年的作品可以看出,您是一个符号性比较强的艺术家,您是否会把“符号”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A: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为了符号而符号,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要自由自在把内心最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其实我没有刻意塑造某种附号,与其说是我的附号,不如说我比较有视觉经验找到特点和典型。
如果艺术家一直刻意要维护既有的“符号”,就会成为符号的奴隶。当然,我也并不批判很有内涵和外延的符号。因为一个艺术家穷尽一生能建立一两个有价值的、让人产生共鸣的符号其实并不容易。也就是说好艺术家要让人一句话说清楚你是干什么的。
Q:您的人生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屡次“绝境”并没有打倒您。这些不同的人生经验是如何影响您的创作的?
A:整个作品风格和我的生命能量是关联的,因为艺术创作其实也是种本性使然的东西。例如五年前,我生病那段时间作品风格就比较“出世”,批判性弱丠。病愈后,我的作品则比较批判、激烈、也比较当下。
与病魔抗争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个绝处求生、向死而生的过程,只有和残酷的现实做斗争,才有一条夹缝可以继续向前走。其实,我更喜欢把“绝地反击”变成“绝地生花”,于我而言,艺术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润滑剂和调节器,更是我的信仰。其实,艺术可以自我救赎和自我救命。
Q:您的艺术创作不停地在推陈出新,您是如何保持这种创作状态的?
A:其实我是用一种“业余”的心态做很职业的艺术家。因为一个人处在“业余”的状态会比较轻松自由,不会受专业、标准和体制等等的束缚,还有就是要一直以好奇的心态去不断学习不继思考。我比较喜欢一种不登顶和你不完全成功的爬坡状态,有几分艰涩和困顿的时候往往是在进步。总之人生下坡路最轻松,也是最没有希望。■
艺术家信息
陈文令
1969年生于福建泉州,先后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个展
2018
有限与无限——陈文令当代艺术展,超旷美术馆与科考码头,厦门
超常规——陈文令艺术展,言午画廊,上海
2017
妙谛因心——陈文令个人展览,白盒子艺术馆,北京
世外桃源——陈文令个人展览,中画廊,北京
2016
万物皆牛——陈文令大型户外雕塑展,顺义国际鲜花港,北京
2014
共同体——陈文令新作展,表美仙画廊,首尔
群展
2018
日月光华——中国当代艺术展, 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意大利
“开放源:2018首届深圳艺术双年展,深圳
2017
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内蒙古
“今日之往昔”安仁双年展,成都
“库里提巴西双年展中国主宾国系列展览”之“脉动”展览,
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库里提巴
2016
迈阿密海滩艺博会,迈阿密
第三届昌原雕塑双年展,昌原
八面来风——游走金砖计划之巴西,中国当代艺术展,圣保罗
第十二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艺术北京博览会 ,北京
观唐艺术区首届艺术季“桃花源”
——探讨中国人内心的理想世界
展期:2018/9/15-2019/3/31
出品人:李保刚、于向溟
联合策展:张锰、彦风、卢征远、姜江
展览执行:殷嫣、王尤
地址:观唐艺术区
票务信息
新媒体艺术展《时空和谐---熟悉与疏远之间》正在展期。
近20多件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围绕三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流动的时空”“透明住所”“常规中的诗意”一并呈现,探索那些不受规矩束缚的幻想轨迹。观唐艺术区期待您的到来!
扫码购票
相关知识
环境艺术家Nicole Dextras“可穿戴植物”系列作品中
荆棘之花
魔针地狱—荆棘中的希望之光
艺术家专访丨向内盛开的陈小丹
“合生”2020黄鹿装置艺术展
荆棘花花语(荆棘花有什么花语)
娇兰定制艺术家叶明子兰花妆容绽放“生命之花”
荆棘花
植物本身在绘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现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中“花”.doc
网址: 艺术家|陈文令:在生命荆棘中绝地生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03144.html
上一篇: 《戏里戏外:花喜鹊豪饮背后的演员 |
下一篇: 赵丽宏: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