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之花永驻孩子心间:观肖绍国老师执教《花之语》有感
『放舟诗画』八:
——观肖绍国老师执教《花之语》有感
文 | 居文进
这次很荣幸,借着卓尔不凡的千课万人的平台,第一次现场遇见肖绍国老师,遇见他带来的最新课例《花之语》。肖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为评他的课,从各种途径找来了他的一些资料深入研读了一番,虽然远远不够,但已深为他沉静博大的教育情怀、鲜明亮丽的教学主张、个性突出的教学风格和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实践精神所感佩。
《花之语》一课集合了五、六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中的三篇状物类美文,分别是《丁香结》(六上)《桂花雨》(五上)《梅花魂》(五下),很明显,这样的联动教学是属于新课标倡导的发展性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指向小学高年段相应学习目标的达成。
整节课上,肖老师充分依据学生学情,巧妙集成这三篇课文,围绕特定目标和主题,创设生动情境,聚焦关键词句,大开大合,举重若轻,引领学生联系比较、想象体验、交流分享等,教学评一体,深入品味和延伸拓展词句背后的花语节奏,有力提升了学生语言鉴赏审美的能力,肖老师的诗画语文迈开新的步子,进入新的境界。
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新颖别致。它既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新授精读课,也不像单元教完之后的复习课,还不像一般老师所理解的大单元统整教学课。笔者以为,它是一节融合了新课标理念的基于学情的文学阅读鉴赏课。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应该怎么教?肖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单元是自家生命的一次教学旅行,是熨贴自家生命的教学故事,是教育的慈悲情怀,大单元教学设计要跳出年段、跳出教材、跳出语文,这显示了肖老师语文备课独有的视野和格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是在学生学完六年级第一单元的《丁香结》之后,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同类课文《桂花雨》《梅花魂》,肖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三篇课文丰富的教学意蕴和契机,跨单元、跨年级、跨教材、跨学科等,基于学情对内容大胆加以重组、扩展和整合,精心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起点和重难点等,着力探索一种新型的大单元统整教学样态,这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为我们开启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晚翠文谈》一书中曾经谈到,他写小说其实就是在写一种氛围,“氛围即人物”。笔者观照本课,印象很为强烈的就是,肖老师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诗意盎然的浓浓情感氛围,套用汪先生的话,笔者以为,氛围即阅读。
氛围的主要作用在于熏染,或所谓的潜移默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靠训练、靠实践,很重要的一点还要靠熏染。良好阅读氛围的长期熏染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质的飞跃,有时候学生即使读不甚懂、不求甚解却也乐在其中。
本课引导学生开展这样一种有思维强度的阅读鉴赏,氛围的营造不可或缺。肖老师的语言亲和、充满爱意和诗性,贴近学生,也富有底蕴和张力。课上他特别喜欢说的一个词是“孩子们”,他常说,老师心中要装着孩子。
当他在引导学生想象体悟丁香花的形态和味道时,他接连用上“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让想象的泉水浸一浸”这样的诗性语言,有效唤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老师辅助教学的每一页课件都那么精美,图文并茂,也都是用心用情制作,带给孩子强烈的视听冲击。课上多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也叠加出一种舒心惬意的阅读氛围,此时此刻,我想孩子们的心底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出一个“美”字。
三篇美文一节课中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赏读,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且已学过,还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任务。老师的设计和引导至为关键。
肖老师采用的策略主要是两个个“聚焦”,聚焦文本言语节奏“搭配”,他发现了三篇文章在编排和表达上的深层密码“搭配”,在充分的比较中让学生经历“寻找搭配——研究搭配——创意搭配”的阅读过程;聚焦探究“花之语”,在充分的比较中经历“花就是花——花不是花——花还是花”的三重阅读境界,让学生沉入语言,层层品读,层层发现,层层深入,用肖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层层爬坡”,方法分别是:
1.选点,如选取三篇文章搭配上的相似点,选取三种花各自“凝结”的关键点(语句);2.拓面,在选点的基础上由三种花的凝结点带出课外古今相关的诗句;3.连线,通过板书和最后的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将全课的教学串联起来,这样做到了点线面统整一体,也提高了赏读的效率。
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感性——理性——知性,老师帮助学生从知识梳理、总结到强化、升华,学生从这节课获得的读写知识不再是死的静态的知识,而是积极的活的知识,无形中也获得了同类文章的读写奥秘。
以教者引导学生探究“花就是花”这一环节为例,肖老师分别抓住描写三种花形态的白描词句,先是指出文字是有味道的,引导学生借助课上提供的作家简要生平资料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扎实有效的体验朗读,读出画面,读出意味、情味和韵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文章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言意兼得,学生对文章的体悟一步步走向深入。
某种意义上说,教语文也是教文化。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尤其突出。本节课上,肖老师将对花之语的阅读鉴赏延展至广阔的时空背景,让学生体悟“搭配”这种文化设计古已有之。花也可以说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中国古往今来咏花吟花写花绵延不绝,人们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精彩纷呈,独领风骚,形成厚重博大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脉。
本节课肖老师引导学生层层品味“丁香结”的文化内涵很为精彩。他首先和学生指出阅读仅仅停留在“花就是花”这一层面还远远不够,三篇文章精彩的三朵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按老师之前的提示“凝结”,发生了变化,变得花不是花啦。
引导学生默读文章,找出写“凝结”的相关词句,接着提问学生:丁香花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在学生找出“偶然望到”一词之后,老师描述:看似偶然的一望,偶然的想象背后有一样东西的介入非常重要,这东西是什么?
学生回答“春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引出下半句“同向春风各自愁”进行引读,将丁香和愁、雨中愁联结起来,又接连拓展陆龟蒙、冯延巳、李璟、戴望舒的古今诗句深入引读、指名读,加深情感体验,并体悟到:原来,丁香结是早已搭配好了的一种文化设计呀。我们的祖先早就跟我们设计好了。
最后再回到文中齐读写丁香结的句子,并总结升华,其实在宗璞的骨子里早就流淌着丁香结的那个血脉。这儿的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文中的丁香结这一“点”拓展延伸,课内外勾连,古今勾连,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花之语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开阅读的审美视野。
本课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比如课的最后,肖老师引导学生创意表达设计也很精彩,不一一赘述。总之,通过肖老师本课的巧妙设计和引导,一朵娇艳美丽、芬芳扑鼻的文学之花一定已然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绽放。
❖
胸怀凌云鲲鹏志,九霄傲看来时路。
肖老师还年轻,有着朝气蓬勃的生命态,有着孜孜以求的事业心,相信他未来的发展之路一定会更加敞亮澄澈。
作者:居文进 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督导科副科长
来源:“千课万人”公众号
相关知识
观《花木兰》有感
观江南园林有感
《秋天观荷花有感》林笔顺(福建莆田)
特殊孩子给老师献上最美的花
【视频】肖复兴:从生活日常中写出那一点诗意|2023花地文学榜盛典特刊③
花之语APP下载安装
花之语茶靡 的作文本
生如夏花之绚烂全诗
花之语——菊花
勿忘我,寓意深远的花语(花之语)
网址: 让文学之花永驻孩子心间:观肖绍国老师执教《花之语》有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603654.html
上一篇: 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颁奖 中国作家 |
下一篇: 花文名字寓意,花文名字的含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