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宵草
待宵草,中药名。为柳叶菜科植物待宵草OenotherastrictaLedeb.exLink的根。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祛风舒筋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目赤,雀目,风湿痹痛。
别名
月见草、夜来香、山芝麻、香待霄草、待霄草、水芝麻、线叶月见草、月下草
功效作用
《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风湿疼痛。”
临床应用
1、治风热感冒:待宵草15g,桑叶12g,菊花12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鲜(待宵草)根、鲜玄参、土牛膝各30g。水煎,分多次咽服。(《湖南药物志》)
3、治风湿筋骨疼痛:待宵草15g,筋骨草15g,水蜈蚣15g,野地瓜根15g,箭杆风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同属植物槌果月见草OenotheratetrapteraCav.根入药,与本品功效相似。
加工炮制
植物学信息
多年生草本,高70-100cm。主根发达,近木质。茎直立粗壮,被毛。叶丛生或互生,基生叶丛生,具枘,茎生叶互生,具短柄或无柄;叶片下部叶为线状倒披针形,上部叶为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cm左右,宽1-1.5cm,两面被白色短柔毛,边缘具不规则疏锯齿。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枝顶,鲜黄色,无柄,夜间开放、有香气;萼筒延伸于子房之上,裂片4,披针形,长约2cm,开花时常两片相连,反卷;花瓣4,近倒心形,长约3cm,先端微凹缺;雄蕊8,等长;子房下位,柱头4裂。蒴果圆柱形,略有2钝棱,被毛,长2-3cm,直径约5mm。花期4-6月。
分布于全国各地,自东北至西南、华东、华南等地区庭院均栽种。
喜阳光及温暖气候。宜在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
种子繁殖:春、秋均可播种,而以秋播为宜。小苗需防寒越冬,翌春再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