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近现代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注释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赏析此句描写诗人寄居京城,时届中秋菊花盛开,天空明净得像擦拭过一样,明写秋景,暗寓诗人内心的悲愤。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独思浙)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瑾十八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光绪二十九年,秋瑾与王廷钧矛盾激化,写了这首总结婚后及北京生活的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滕锡仁 高云.爽朗豪迈 慷慨悲歌——秋瑾《满江红》词赏析[J].语文月刊,2000(12):9-10
2、 王祖献.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83-89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廷均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词人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此词上阕描写词人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了其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她不甘身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全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表现了词人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相关知识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全诗赏析
翁格《暮春》“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全诗翻译赏析
中秋节名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全诗赏析
「春兰日应妤」的意思,原文出处及全诗译文赏析
《暮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赏析
“醉里卧花心,拥红衾。”全诗赏析
《晚春》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也杯中。”全诗赏析
网址: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全诗赏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0142.html
上一篇: 迎接农历九月,谈谈九月,菊花与重 |
下一篇: 菊花什么季节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