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环境状况公报
1综述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实施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比较困难的环境中,努力完成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2元,分别增长8.3%和11.4%。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881.5亿元,增长15.4%。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招商引资取得三年来最好成绩,外贸出口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实现农业总产值35.6亿元,增长10.3%。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7亿元,增长9.5%。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厦门市的环境压力也在加大。但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一控双达标”的成果,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增加环保基础设施。扩大城乡园林绿化面积。开展海域使用普查登记,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启动第二轮海岸带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ISO14000城市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管理,建成了覆盖岛和岛外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提高环境监测和污染源控制。成功地召开了中国(厦门)国际城市绿色环保博览会,厦门还获得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但是,厦门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的进程中,虽然环境质量总体上仍然保持在较好水平,但某些环境要素指标下降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2环境空气
2001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其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酸雨污染依然严重。
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全年空气污染指数52,优良率99.7%。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155天,占42.5%;良的天数209天,占57.3%;轻度污染的天数仅1天(主要是受北方沙尘暴影响),占0.27%。
全市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国控点年日均值为:0.024 mg/m3、0.022 mg/m3、0.061 mg/m3,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27%、1%、13%。其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
浓度限值(mg/m3)
取值时间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日平均
0.04
0.10
0.15
日平均
0.05
0.15
0.25
二氧化硫 SO2
年日平均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二氧化氮 NO2
年日平均
0.04
0.08
0.08
日平均
0.08
0.12
0.12
酸雨 2001年全市降水pH年加权平均值4.71,略高于九五期间的4.64,PH范围介于3.47~7.20之间,全年酸雨频率85.3%,酸雨污染仍较严重。厦门的酸性降水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之间的梅雨季节及秋冬之交一般降水酸化较严重。
废气排放(环境统计) 2001年工业燃料消耗情况为:燃料煤消耗量143.78万吨,原料煤消耗量0.08万吨,燃料油消耗量17.26万吨。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耗量4.59万吨。2001年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有所削减,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8904.68吨,削减2.02%;烟尘排放总量9102.01吨,削减6.19%;工业粉尘排放量424.01吨,削减20%。
措施与行动
早在1989、1991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就对厦门全岛和集美区开展烟尘控制区的创建工作。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新增的建成区内没有新建的锅炉;并且随着燃煤锅炉改用油炉的增加,用量煤也逐年降低。2001年末建城区面积扩大至81.89km2,烟尘控制区的面积达75.89km2,全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2.67%。
在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继续加强汽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2001年8月13日市长签署了市政府第99号令《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厦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决定》并于当日发布实行,使整治机动车尾气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1700多万元对公交车和巴士进行整治,对年限长不合格的车辆提前报废,完成部分公交车、双层巴士、通道车等发动机的更换;实施畅通工程,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与怠速的状态下机动车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我市在完成石湖山液化气空混站、东北部第一液化气空混站、曾厝垵空混站建设的基础上又投资2830万元继续完成集美液化气气化站、海沧新阳液化气气化站等工程的续建。目前厦门市原有管道煤气用户都转为管道空混气。2001年城市气化率97.71%。
3水环境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11%,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部分近岸海域海水中营养盐(氮、磷)浓度超标较为严重,2001年厦门海域共发现赤潮4次。多数海滨浴场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主要湖库呈明显的有机质污染。
状况
饮用水源 市区主要饮用水源——北溪引水与坂头水库,2001年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11%。以GHZB1-1999地表水II类标准评价,坂头水库最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凯氏氮。北溪引水则是粪大肠菌群,坂头水库的水质好于北溪引水。
近岸海域 以GB3097-1997海水水质三类标准评价,厦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超标率79.7%,比2000年72.4%增加7.3%和1999年的79.2%相近。2001年厦门海域环境质量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无机氮、活性磷、总铅、总大肠菌群仍是影响厦门海域水质质量的最主要污染因子; ②与往年一样厦门东部海区水质明显好于西部海区;③2001年全海域的无机氮活性磷等营养盐,除西海域无机氮外,都较2000年有所增加;④总铅含量规律较不明显,相对而言,东部海区高于西部海域,平水期高于丰、枯水期。
2001年,厦门海域发现赤潮4起,其中西海域3起,筼筜湖1起。发生日期均在5-7月份,赤潮生物优势种类为骨条藻或角毛藻,赤潮生物密度2.5×106个/dm3 ~ 3.9×10<sup>7个/dm3,面积介于5~45 km2之间。
2001年夏季对厦门市几个主要海滨浴场的粪大肠菌群监测表明:曾厝垵浴场、太阳湾浴场、黄厝海滨浴场和前埔浴场,海水质量符合海滨浴场海水水质国家标准,海水水质尚好,较适宜游泳。
鼓浪屿美华浴场、鼓浪屿港仔后浴场、珍珠湾浴场等几个浴场的海水水质一般,尚可游泳。
厦门大学白城浴场的海水水质受到污染,已不适宜于游泳。
筼筜湖与马銮湾 经多年整治,筼筜湖水质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每天尚有6万多吨城市污水直接入湖,水中无机氮、活性磷、总大肠菌群等指标仍高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生态环境尚未完全恢复。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除上述三项指标外,反映有机污染状况的指标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也出现过超标现象,特别是化学需氧量、无机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比2000年略有增加,这与经纳潮排污引入的西海域海水2001年水质下降有一定关系。
九龙江河口 以地表水Ⅲ类标准衡量,出现超标的污染物有溶解氧、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三项,超标率分别为:5.6%、16.7%和100%。其中石油类由2000年的62.5%下降到16.7%,且仅出现在丰水期,平、枯水期未再出现超标。对监测结果分析表明:
(1) 低平潮时各项监测项目的浓度都要高于高平潮时的浓度,说明九龙江河口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河水的污染。
(2) 2001年氮、磷的浓度值虽都未超标,但较2000年有所升高。
从监测结果来看,九龙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氮磷污染问题应引足够的重视,因为它对厦门海域的海水水质有重要影响。
水库 湖边水库是厦门岛最大的备用水源,目前担负着水库周边地区几万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任务,然而其水体却呈明显的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有亚硝酸盐氮、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粪大肠菌群、非离子氨、高锰酸盐指数及氟化物,超标率介于50.0-86.2%之间,但超标污染物的浓度值近二年上升的趋势已得到遏制,说明湖边水库这二年综合整治取得一定成效。
杏林湾水库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有13种污染物超过相应的水体功能类别——GHZB1-1999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总氮和总磷的超标率均达100%。,超标率大于50%的污染物还有亚硝酸盐氮、粪大肠菌群与非离子氨。
废水排放(环境统计) 2001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5598.08万吨,比2000年减少306万吨,减少了11.12%;其中工业废水2951.08万吨,生活污水12647.0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2424.16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572.16吨,比2000年削减3.08%;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852.00吨,削减0.3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83%,城市污水处理率57.63%。
措施与行动
2001年厦门市与龙岩、漳州等地继续开展对九龙江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的统一行动,厦门市政府在完成厦门段(一期)的基础上,开展厦门段(二期)改造工程,目前厦门段12标段主体工程已全程完成,预计2002年上半年可全线通水。此外在继续抓好九龙江厦门段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快“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软件开发与典型区域背景调查和北溪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进一步改善九龙江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提高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厦门市政府以巩固环保模范城市成果、“一控双达标”工作为中心,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2001年投入4.98亿元搞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污水管网的配套完善的建设。除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外,10万吨/日的海沧污水处理厂和4.5万吨/日集美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建成10万吨/日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其管网和污水处理二厂的扩建工程正在抓紧建设,18号排洪沟的整治取得明显效果。
此外厦门市政府还积极筹划西海域的综合整治,采取措施加大海上养殖清除力度,开展海上创卫,对海上违法养殖进行了清理,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4声环境
2001年全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仅14.5%的覆盖面积达到55dB环境噪声二类区的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水平与2000年基本持平。
状况
区域环境噪声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网格测点为250个,网格覆盖面积62.5km2,2001年全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58.0dB,比2000年增加了1.6dB。据统计,约有14.5%的覆盖面积达到55dB环境噪声二类区的标准,比2000年减少了15.5%。
交通噪声 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69.9dB,与2000年基本持平。25条主要交通干线中,有11条道路超标,占44%。超标最严重的嘉禾路,高达72.1dB,其次为厦禾路、湖滨南路、疏港路、吕岭路莲花西路,监测声级都在71.0dB以上。
功能区噪声 与2000年类似,2001年厦门市功能区噪声除交通干线两侧昼、夜间噪声,居住区夜间噪声超标外,其余功能区的昼夜噪声都可达标。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干线两侧夜间噪声仍高达65.4dB,高出标准10.4dB,这与南方城市夜生活较多有关,也说明了夜间交通干线两侧噪声污染甚为严重。
2001年厦门市功能区噪声监测情况
措施与行动
为巩固环保模范城市的成果,近年来厦门市实行110联动,对噪声污染的投诉及时进行处理,敦促有关责任人进行整改。2001年市政府又把“畅通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几亿元的资金用于改建、扩建、改造道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增机动车1万多辆,车流量增加的情况下,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69.9dB,与2000年基本持平。
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监理。中、高考前夕,提前向各有关部门及单位发出“关于在高考期间严格防止噪声扰民的通知”,并通过《厦门日报》等媒体发出公告。组织巡查队伍,在考场附近和居民区进行巡查,对超标作业的行为,当场进行处理,及时地消除了隐患,使今年中高考期间投诉案件明显减少,为广大考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与考试环境。
5固体废物
2001年厦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9.98%,比2000年相比减少0.73个百分点;危险废物处置率99.86%;生活垃圾处理率95.45%。
状况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统计) 2001年厦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4.33万吨,综合利用量44.39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储存量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02万吨。固体废物产生量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行业(58%)和非金属矿制品业(18%)。
危险废物(环境统计) 2001年市区工业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0.37万吨,比2000年增加0.13万吨,主要集中在化工行业(42%)、医药(23%)和电子(10%)等行业,主要综合利用的企业是:柯达、金达威、华侨电子、厦顺铝箔、翔鹭等。
医院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810吨,均按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的处置方法填埋、焚烧。
生活垃圾 2001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增加,全市垃圾总量40.02万吨,垃圾处理总量38.20万吨,垃圾处理率95.5%,比去年略有下降。
措施与行动
为防止“白色污染”回潮,2001年市环保局联合工商、城管及新闻单位共组织了5次突击检查,共出动执法力量426人次,检查餐饮业392家,批发点21家,当场处罚321家,查扣、代处理塑制泡沫快餐盒10万余只。对安井公司等生产厂家进行检查,要求不得生产不可降解的快餐盒,其所生产的双降解快餐盒不得在厦门销售。
大力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行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开展“厦门市固体废物处理厂”项目的前期筹建工作,完成了处理厂建设用地的选址工作和项目立项报批工作。
厦门市于2001年7月份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管理的通告,在鼓浪屿全区和康乐新村和莲花五村等试点区域内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将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类分别存放、收集,促进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日处理500吨生活垃圾的分拣中心也在积极地筹建之中。
6生态环境
厦门地处南亚热带近海河口港湾区,具有河口、港湾、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21%,但森林资源较少,按人口密度计人均森林资源量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人均水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陆域面积)106.21 km2,覆盖率6.79%。
状况
森林资源 厦门市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2001年厦门市森林面积6.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52.87万立方米。
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3起,火警2起,受害面积11.43公顷,过火面积12.11公顷。
全市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4033公顷,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100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3万元。
自然保护 2001年厦门市的陆域国土面积为1565 km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陆域面积)106.21 km2,包括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陆域面积34.74 km2、白鹭自然保护区2.27 km2和坂头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69.29 km2。自然保护区覆盖率6.79%。
建有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大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和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2个:天竺山森林公园和小坪森林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651公顷,林木蓄积量1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6.8%。小坪森林公园总面积1666公顷。
海洋生物 厦门海域终年水温较高,阳光充足,又地处九龙江入海口,营养盐较丰富、生产力水平较高,海洋生物量大,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有中华白海豚、白鹭、文昌鱼和中国鲎等珍稀物种。
厦门近年来水产养殖迅猛发展,以至有些海域已不堪重负,沿岸3个养殖海区人工养殖的经济贝类(牡蛎、花蛤)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的大肠杆菌、细菌总数和弧菌含量偏高。
厦门海域现已发现的主要有害外来物种有互花米草和沙筛贝。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东屿湾和海沧海堤外侧一线,约占海域面积3655平方米,大嶝海域靠莲河一侧有少量分布;沙筛贝主要生长在马銮湾内。互花米草由于具有很强和生长和传播能力,对滩涂生态破坏严重;沙筛贝由于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和其它养殖的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及生存空间,会对海水养殖造成不利影响。
城市绿化 人均公共绿地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21%,比2000年增加了1.35%。
措施与行动
在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后,完成《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和上报。组织完成大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及时协调和妥善处理了集美白鹭保护小区事件和杏林蔡林社白鹭栖息地保护事宜,消除了不利影响。完成《厦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组织编制和上报工作。
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市环委会下达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办法》,杏林区东孚镇、集美区灌口镇和后溪镇、同安区大嶝、汀溪和莲花镇六个地方作为试点镇。根据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调查工作,并划定了秸秆禁烧区。指导和推动同安、集美、杏林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区工作,完成了厦门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市政府“乡镇工作纲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篇。
2001年围绕把厦门建成海湾型生态城市这个奋斗目标,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一个切入点,加强管理,全面提高,积极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共投入1.3亿元,新增园林绿地200.89公顷。
7环境管理
环境法制
2001年8月市政府颁布、实施《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厦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的决定》(第99号令),《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和监督管理。市环保局完成《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重新修订调研工作,完成《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通告》(代拟稿)的起草工作。
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认真落实,制定下发《厦门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和《厦门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全年共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2136份,立案查处247件,其中,做出行政罚款163家,罚款总款67.5万元,责令停产4家。
建设项目环保管理
2001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674项,其中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0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317项,编制登记表337项。项目总投资130.44亿元,其中环境投资3.8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94%,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
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现场检查和“三同时”验收工作,制定建设项目施工期检查计划,同时抓紧贯彻落实,重点工程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组织环评专家对我市重点环保工程进行“三同时”现场检查。2001年共完成134项目的验收工作。
环境监理
2001年我市环境监理队伍严格执法,加大现场执法力度,通过白天检查与夜间检查相结合、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分散排查与部门联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对污染源现场监理2060厂次,处罚172家,处罚金额17.65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17件,执行金额92.20万元。严肃查处现场违法行为。全年共检查污染防治设施199套,其中不正常运转18套。
探索高科技环境管理模式,加快我市污染源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经多年充分调研,提出了《厦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化监控系统论证调研报告》和《厦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化监控系统实施方案》。该方案已进入实质性的招投标阶段。
坚持“依法、全面、足额”的征收原则,2001年全市征收排污费4207.21万元,其中:超标排污费1955.53万元,四项收入1781.62万元,二氧化硫收费564.66万元。
环保科技与产业
环评工作和环保科技咨询的质量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共完成环评报告书25篇,建立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公众旁听制度。完成了《厦门海滨鸟类多样性研究》、《厦门岛东南海域沙滩稳定性分析及海滨浴场环境保护》等科研课题。强化环境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发了建设项目管理、污染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应用高分辨卫星影像为厦门西海域综合整治项目提供了翔实准确的海洋资源利用数据,启动“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究项目,完成了国家环保总局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技术合作项目和国家环保总局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环保产业工作有所进展,组织开展全市环保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浪屿区在全国率先以作为具有名胜风景区和行政区双重身份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的现场验收,成为ISO14000国际示范区,集美北部工业区也成为国家首个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台商投资区。全市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达26家。
环境宣传与教育
2001年,围绕“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举办“六·五”纪念封的首发仪式、中小学生公益广告设计获奖作品展示、支持“绿博会”签名活动、厦门市环境问卷调查、专题文艺晚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策划实施中央电视台“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厦门”专题的拍摄工作。与《海峡生活报》联合创办“环保时代”专版。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和环境教育基地的评选活动,扩大了环保科技夏令营的招收人数,组织首届厦门市生态大使的评选工作;号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废旧电池回收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回收废旧电池近60万节。认真做好首届“国际城市绿色环保博览会”的各项宣传活动,“绿博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中国市长绿色宣言和“中国·厦门·2001年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环境监测
2001年对全市环境空气、地面水、海洋、噪声、生物等环境要素开展了例行监测,继续开展对酸雨、赤潮等监视性工作,全年共完成有效监测数据62万个,其中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48万个,各环境要素质量监测数据2.1万个;污染源监测1250厂次,3万多个数据,年检汽车3.2万辆,路检汽车3千辆,数据量6.3万个。
按时完成了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使厦门市继1999年率先向媒体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后,2001年又成为国家第一批实现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城市。认真组织编写完成了1996-2000年五年环境质量报告书,并获全国一等奖。
环保投资
2001年厦门市环保投入1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22%。其中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投资7.93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1.03亿元;建成投产“三同时”项目环保设施投资2.5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运行费用0.56亿元;环境管理服务投资0.29亿元等。
污染事故
2001年9月20日,在厦门港青屿水道发生了厦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油轮碰撞沉船事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港口锚地油轮倾覆事件。浙江省“运鸿号”油轮与荷兰籍“爱丁堡”轮擦撞,在厦门海域距鼓浪屿4海里沉没,船上载有轻柴油8600多吨。所幸船上10个货舱的柴油都没有泄漏,少量溢油也都是机舱中的燃油。事故发生后,全市各有关部门精诚合作,冒着台风来临、污油污染海域和发生火灾的危险,采取了设置围栏油、调集消油剂等措施把油泄漏对海域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使这起重大事故没有造成海域污染。
8公众参与
环保投诉
2001年共接投诉6562件,比2000年增加658件,增加10%,处理率100%。其中:废水227件;废气2382件;噪声3293件,其它660件。
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
2001年共认真答复人大对环境保护提出的建议5件、政协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提案24个均得到有关部门的认真答复。
公众和企业的环保行为
厦门的民间环保组织“鹭岛关爱”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举行了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民众奉献环保爱心,加入环保行列。6月5日世界环境日,广大市民和民间社团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如捡垃圾、清理海滩、环保宣传等,自觉进行环保行为。厦门电化搬迁的审批事项在12月4日的《厦门日报》上公示后,广大市民纷纷给环保局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为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提供参考。
厦门的企业关注环境,主动索要宣传材料对员工进行环保教育,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相关知识
2017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21年襄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上海市水务局发布《上海市水土保持公报(2023年)》
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报发布
厦门市海沧区花店
厦门市景观绿化建设行业协会2019年度厦门市“鼓浪杯”园林景观优质工程评审结果公示
厦门市集美区后溪新村花店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厦门市扶持花卉林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厦门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查项目顺利完成监测井移交工作
炮仗花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在厦门市的园林应用
网址: 2001年厦门市环境状况公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5198.html
上一篇: 抓好环境监测转型时期监测培训工作 |
下一篇: 辽宁省地方标准 《辽宁省水质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