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从内江主城区出发,经过约40分钟车程便到达资中县鱼溪镇金钟村金带水库鱼苗鱼种繁殖场。微风吹拂,池水泛起层层涟漪,成千上万条花泥鳅正在水中积极觅食。
今年6月初,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就在这里投放了10万余尾花斑副沙鳅,成功实现了大田养殖。
十年磨砺锋自出。内江师范学院鱼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历时10年,成功实现了花泥鳅的全人工繁殖,现拥有鳅科鱼类亲鱼和后备亲鱼群体逾万对。
几经磨砺,花泥鳅“走”出实验室
花泥鳅是沱江内江段渔民对宽体沙鳅、中华沙鳅和花斑副沙鳅的统称,喜居于流水、回水鹅卵石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是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其中,宽体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由于对水质的要求极高,花泥鳅很难人工养殖。
2009年以来,以内江师范学院谢碧文教授、王永明副教授、王均博士、史晋绒老师等为主的鱼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团队成员历时10年,系统开展了沱江流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宽体沙鳅、中华沙鳅和花斑副沙鳅三种鳅科鱼类的移养驯化、繁殖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营养与饲料和鱼病防治等研究,实现了花泥鳅的全人工繁殖,获得了三种鳅科鱼类的子二代、子三代,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23全文阅读
“花泥鳅对水质要求很高。在实验室苗种培育期间,需要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一天投喂三次,投喂时还要注意少量多次……”谢碧文告诉记者,花泥鳅养殖的最大难度在于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技术,需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清理多余饵料和粪便。
2013年,该实验室第一次将花泥鳅成鱼和喂养1~2年的幼鱼投放至大田养殖。但由于养殖户缺少经验,管理技术跟不上,最终以失败告终。
2018年,抱着再试一试的心态,实验室又投放2.5万尾鱼种到金带水库鱼苗鱼种繁殖场,目前长势良好,体长达近8厘米。
今年6月6日,实验室再次投放10万余尾花斑副沙鳅。据王永明介绍,这批花泥鳅成活率高,生长速度较实验室快一倍。
花泥鳅“走”出实验室,正式进入大田养殖,是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是我市校地合作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经济效益显著,助农持续增收
花泥鳅虽实现大田养殖,但实验室花泥鳅的苗种繁殖工作仍在继续。2019年,实验室已生产苗种近100万尾。
近年来,由于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建设等影响,加上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野生鱼类资源急剧下降。开展花泥鳅的人工繁殖和产业化开发有助于保护其日渐衰竭的种质资源,对四川水产渔业资源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123全文阅读
花泥鳅肌肉中蛋白质质量优良,氨基酸组成均衡,属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崇的优质蛋白质,且其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食用鱼类。此外,花泥鳅体态纤细,体表具有美丽的斑纹,极具观赏价值。
“经初步测算,目前大田养殖的鱼苗两年后即可上市,亩产量估计在250~400公斤,按当前年均每公斤40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亩产值可达10~1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谢碧文说。
通过大田养殖示范推广后,我市将继续加强地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高端养殖技术及科技人才,并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带动当地农户从事生产、销售、饮食加工和服务环节的工作,引导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推动我市特色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23全文阅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仙桃顺民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黄鳝、泥鳅养殖
泥鳅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内江鲜花配送,内江鲜花预定服务
内江花店,绽放美丽,传递情感,内江花店传递美好情感
四川内江威远县花店
十年磨一剑——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发展回顾
内江市中心城区全力描画“城在花中、花城相依”
我国水产养殖多用抗生素 长期食用可增耐药性
中国花样游泳队巴黎奥运会夺冠,张雅怡妈妈任雪曼激动地说——“十年磨一剑,妈妈为你骄傲”
成渝之心·内江好耍|采摘垂钓、赏花烧烤.......在内江长江田园感受诗意乡村
网址: 十年磨一剑,内江成功实现花泥鳅大田养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6527.html
上一篇: 《花卉的繁育》ppt课件 |
下一篇: 晋中花店推荐,为您推荐晋中最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