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


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上)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杜鹃花目

杜鹃花目(学名:Ericales),是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一个大目,本目植物既有乔木,也有灌木、藤本和草本。既有绿色自养植物,也有寄生植物和食肉植物。本目植物花一般为五裂。

杜鹃花目的植物,一般都有共生的菌根,最常见的是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s)、水晶兰类菌根(Monotropoid mycorrhizas)和浆果莓类菌根(Arbutoid mycorrhizas)。其中有些属的植物,可以富集铝。

杜鹃花目的植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有近8000种,其中杜鹃花科就大约有2000-4000种。



1.形态特征

木本或草本。单叶。花两性,整齐,4-5数;花瓣通常连合;雄蕊下位或上位,极稀基部与花瓣粘合,外轮雄蕊对瓣或对瓣一轮雄蕊不发育;花盘存在或缺;子房上位或下位, 2-5室,每室胚珠常多数,具中轴胎座,胚珠有一层珠被。种子小,有胚乳。

2.主要价值

杜鹃花目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是茶,此外还包括一些可以食用的水果,例如猕猴桃、柿、越橘、酸果蔓和巴西坚果等。许多本目植物用于观赏花品种,例如杜鹃花、山茶花、樱草、凤仙花等。

许多该目植物用于观赏花品种,例如杜鹃花,由于杜鹃属植物在自然界杂交现象普遍,栽培条件下亦易于杂交变异,大量的杂交种不断被育出,且观赏价值胜于野生种。吊钟花属多数种类花美丽,可供观赏。吊钟花 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

3.分类

在1981年出版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杜鹃花目被列入五桠果亚纲,只包括杜鹃花科、翅萼树科、山柳科、假石南科、岩高兰科、尖苞树科、鹿蹄草科和水晶兰科等8科。在2003年出版的《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分类法修订版》中,杜鹃花目被扩大。杜鹃花目和报春花目、山茶目及柿目等,共25科,由于多数叶缘具山茶型齿(即单叶脉延伸入锯齿,齿端有不透明的帽状或腺状体),且根据分子系统学证据,现均归于杜鹃花目。

4.下属科

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山柳科(Clethraceae)

翅萼树科(Cyrillaceae)

岩梅科(Diapensiaceae)

柿树科(Ebenaceae)

杜鹃花科(Ericaceae)

吊钟花亚科(Enkianthoideae)

鹿蹄草亚科(Pyroloideae)

水晶兰亚科(Monotropoideae)

浆果鹃亚科(Arbutoideae)

锦绦花亚科(Cassiopoideae)

欧石楠亚科(Ericoideae)

藓石南亚科(Harrimanelloideae)

垂钉石南亚科(Styphelioideae)

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

福桂树科(Fouquieriaceae)

玉蕊科(Lecythidaceae)

藏蕊花亚科(Foetidioideae)

玉蕊亚科(Lecythidioideae)

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

帽蕊草科(Mitrastemonaceae)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

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

花荵科(Polemoniaceae)

报春花科(Primulaceae)

捕蝇幌科(Roridulaceae)

山榄科(Sapotaceae)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

肋果茶科(Sladeniaceae)

安息香科(Styracaceae)

山矾科(Symplocaceae)

厚皮香科(Ternstroemiaceae)

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

山茶科(Theaceae)

5.山柳科(桤叶树科)

山柳科(Clethraceae),也叫桤叶树科,包括两属约3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以前的分类认为只有一属,根据基因分析,认为以前划入翅萼树科的Purdiaea属应该属于山柳科。中国只有一属约20余种,分布于西南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区。



(1)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嫩枝和嫩叶常有星状毛或单毛。单叶互生,往往集生枝端,脱落,稀常绿,有叶柄,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整齐,常成顶生稀腋生的单总状花序或分枝成圆锥状或近于伞形状的复总状花序,花序轴和花梗有星状毛、簇状毛,少有单伏毛;花梗基部有1苞片,苞片早落或有时宿存;花萼碟状,5(-6)深裂,萼片覆瓦状排列,宿存;花瓣5(-6)枚,分离,极稀基部有些粘合或连合,覆瓦状排列与萼片互生,通常倒卵状长圆形,内侧有毛或无毛,顶端往往有微缺或为流苏状,稀近于全缘,有时边缘有睫毛,花后脱落;雄蕊10(-12),下位,分离,有时基部与花瓣粘合,无花盘,排成2轮,外轮与花瓣对生,内轮与萼片对生,花丝钻状或侧扁,无毛或有长柔毛或有长硬毛,在芽内反折,开花时伸直,花药2室,于中部背着,在花蕾时外向,开花时内向,倒箭头形,长圆状倒卵形,倒卵形或倒心脏形,成熟时以裂缝状顶孔开裂,花粉粒单一,平滑,有3孔或有3沟孔;子房上位,被毛,3室,每室有多数倒生胚珠,具中轴胎座,花柱圆柱形,细长,有毛或无毛,顶端通常3深裂或3浅裂,稀不裂而具3或1个点状柱头。果为蒴果,近球形,有宿存的花萼及宿存的花柱,室背开裂成3果瓣;种子多而小,有一层疏松而透明的种皮,无翅或有翅,胚圆柱形,胚乳肉质,富油分。

(2)桤叶树属

桤叶树属(学名:Clethra)是桤叶树科下的一属。本属根据种子的性状和有无翅等,划分为两类,一是成熟种子不规则卵圆形,具棱或近于三角形或椭圆形;种皮上具明晰的蜂窝网状凹槽,种皮细胞近于四方形,有时细胞边缘略向外扩伸,但不具翅(国产种),云南的种属于这一类。一是成熟种子长圆形或近于圆形,扁平,种皮平滑,种皮细胞长圆形,具翅。

本属的许多特征都与杜鹃花科某些属相似,以往植物学家曾将本属放置于杜鹃花科内,由于本属的花整齐,离瓣,花药缝状孔裂,子房3室,花柱顶端3裂,蒴果室背开裂成3果瓣等特征,与杜鹃花科有显著的区别,J. F. Klotzsch于1851年从杜鹃花科中将本属升级,独立成科,本科与杜鹃花科有直接的亲缘关系,是合瓣花类中较原始类群。

本属分为无翅组Sect. Clethra和有翅组Sect. Cuellaria,前者种子卵圆形,具棱或近三角形,无翅,种皮细胞近方形,呈蜂窝状,产亚洲及北美,国产种类均属于这组。后者种子长圆形或近圆形,扁平,具翅,种皮细胞长圆形,平滑,产美洲中部、南部及马德拉群岛。

(3)桤叶树

桤叶树(学名:Clethra alnifolia)是桤叶树科植物。这种落叶灌木生长在北肃美东部的湿润森林和沼泽.叶子在秋天变成黄色或橘红色。

6.翅萼树科(鞣木科)

翅萼树科(Cyrillaceae),也叫鞣木科,是生长在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有科,只包括两个属,每个属都只有一个种—鞣木(Cyrilla racemiflora,也叫多花荞麦树)和荞麦树(Cliftonia monophylla)。都是灌木或小乔木。产北美东南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南美北部。

以前的分类法将Purdiaea属也分到本科,但根据基因检测已经重新将其划分到山柳科。

7.福桂树科(刺树科)

福桂树科(学名:Fouquieriaceae)也叫福桂花科、刺树科,只有一属共11种,都是生长在沙漠环境的植物,具有肉质茎,有刺,叶生长在刺上面。本科植物和仙人掌科植物没有亲缘关系,茎比后者细,叶比后者大。

本科植物都是原生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接壤地带的干旱山坡区域。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堇菜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其划入杜鹃花目。

福桂树(学名:Fouquieria splendens)又称蜡烛木,是一种沙漠植物,生长于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北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福桂树看起来都像是将许多支巨大的有刺枯木插在地上一般,但靠近一点观察,其茎部其实有部分是绿色的。到了雨季时期,福桂树会很快地长满2-4公分的卵状叶,维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福桂树的每枝茎的底部可长至直径5公分,长可至10米。福桂树会由底部分歧出许多枝干来,但这些枝干以上都如竹竿一般,且很少会再度分歧。

8.蜜囊花科

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又名附生藤科,共有5属约100种,都生长在热带中美洲。

本科植物为灌木或附生灌木状藤本,单叶互生;花聚合成花序,其中不育花的苞片变为瓶状、囊状等式样,并具蜜腺的结构;果实为蒴果。

9.帽蕊草科

帽蕊草科(Mitrastemonaceae;又名帽蕊花科、奴草科),为杜鹃花目的真双子叶植物,唯一一个属帽蕊草属(学名:Mitrastemon)又名奴草属、帽蕊花属,只有2种,生长在东南亚以及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一种,生长在南方。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大花草目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发现其和杜鹃花目中许多种类的基因相似,但无法分在任何目中,属于系属不清,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维持原分类。2009年的APG III将其放进杜鹃花目。

(1)形态特征

本科植物是寄生植物,常寄生在壳斗科植物上面,茎非常短,只有3.5-6.5厘米;叶蜕化为鳞片状,对生;茎顶部只生有一朵花,雄蕊围绕雌蕊群合生;果实为蒴果或浆果状,内含许多微小的种子。

(2)帽蕊草

帽蕊草(学名:Mitrastemon yamamotoi),为帽蕊草科帽蕊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帽蕊草是一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1至8月为潜伏期,大约9月萌芽,10至12月开花。多寄生在600至800公尺带阴湿的壳斗科植物(长尾柯)根部,有个杯状托的构造与树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帽蕊草根部深入被宿主体内夺取养分以养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①植物学史

帽蕊草在日治大正时期被发现,正式文献全球只有南投鱼池乡莲华池有发现纪录,保育等级属严重濒临绝灭,由研究中心全力保育。在台湾有两种奴草,一个是台湾奴草,一个是菱形奴草、即帽蕊草,前者是由Makino1911年在屏东雾头山发现,后者是Yamamoto1925年在南投县鱼池乡莲花池地区发现。

近年来,在中国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植物——帽蕊草。其授粉机制目前尚在研究中,一般认为,应由蜂类或苍蝇因觅食接触花药与柱头进而进行授粉,在种子传播方面,推测鸟类与蚂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种子也可能经由动物践踏或雨水冲刷而散布。

②生物特性

多寄生在600至800公尺带阴湿的壳斗科植物(长尾柯)根部,有个杯状托的构造与树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帽蕊草根部深入被宿主体内夺取养分以养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帽蕊草虽长有鳞片叶,但这种鳞片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吸收别的植物的营养生活。它们生活在热带地区,常寄生在一些壳斗科树木的根部。由于大批壳斗科植物被砍伐,帽蕊草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相关知识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科—水晶兰亚科
【真双子叶植物全系列
【植物界全系列】虎耳草目—虎耳草科(上):岩白菜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目—报春花科:报春花
【植物界全系列】天门冬目—天门冬科
【植物界全系列】茄目—旋花科(一):刺旋花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目—山茶科:山茶
园艺 / 杜鹃花的养护教程
【植物界全系列】鸭跖草目—鸭跖草科:鸭跖草
睡莲属于被子植物吗

网址: 【植物界全系列】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712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卉学概况.doc
下一篇: 梅花的植物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