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竞争优势 壮大花卉产业
——我市花卉产业市场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
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第四课题组
花卉产业是我市深具发展潜力的一项绿色产业。进入“十四五”,我市花卉产业处在增量提质的关键期。加强宏观市场研判,应对产业发展变局,做强六安花卉产业,对于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奋力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一、我市花卉产业面临的宏观市场环境
伴随改革开放深化和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我国花卉市场成长迅速。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花卉年销售额达2552.5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6倍。2020年新冠疫情下,我国花市依然抑后有扬,复苏强劲,零售市场规模达1876.6亿元,同比增长13.3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据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及我国业内人士分别预测,到2030 年中国花卉植物终端消费额将达7800或10000 亿元。国内花卉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中国花卉协会专家指出:我国花卉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与市场成长同步,国内花卉产业发展呈现一些值得我市关注的新态势。
(一)产业集聚渐成格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花卉产业逐步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疫情前的2019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50.77万公顷,江苏、浙江、河南、云南、湖北、福建、广东、湖南、山东、四川10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71.76%。花卉企业向产业优势地聚集,2020年,我国共有花卉相关企业39.8万户,其中15.6万户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4省,占39.2%。涌现出江苏沭阳、山东青州等花卉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县(市)。云南省成为我国鲜花的主产地,鲜切花年产量139亿多枝,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花卉产业呈现区域化聚集和市场细分化布局。
(二)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花卉产业向现代产业疾速前行,设施工厂化、品种良种化程度越来越高。2019年,我国花卉设施化栽培面积达223711万平方米。基因工程、组织培养、无土栽培、智能控制等繁育和管理新技术应用,引领花卉产业转型升级。优花优价,特色花卉赢得市场青睐。花卉产业创新受到高度重视。国家林草局相继公布包括花卉产业在内的2批248个国家创新联盟,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公布2批70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并启动第三批资源库申报评审工作;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763件,其中观赏植物新品种占66%以上。“科技兴花”新潮涌动,方兴未艾。
(三)市场流通作用突出。花卉市场在花卉流通中承担主渠道作用。国内花卉产品80%以上通过花卉市场进入消费领域。2019年,全国拥有花卉市场3452个,亿元以上花卉专业市场交易总额达750.84亿元。花卉市场对手交易、线上交易、拍卖交易基本形成体系。花卉市场专业化水平以及物流配送、仓储保鲜、加工包装、市场监管服务的配套程度日益提升。传统的花卉流通模式发生演变,尤其是互联网和信息化促进了花卉流通变局。2020年,在新冠疫情下,中国花卉线上消费量不减反增,电商市场规模约为720.6亿元,比2017年增长206%。“互联网+花卉”引动流通环节优化增效。
(四)多产融合逐步深化。花卉功能得到多层次开发,产业链逐步延伸。2019年我国食用及工业用花卉面积27.37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9.5%。花卉产业与会展、旅游及其他行业加速融合。中国花卉协会相继举办10届高级别的中国花博会,总计参展人数超过1240万。“花卉+旅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平台大数据显示,2021年春,携程、同程的赏花游景区和产品预定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115%和100%。花卉与时尚文化汇流,进入居民家庭消费、礼仪消费和节日消费。产业融合不断催生新型业态。
二、宏观市场环境对我市花卉产业发展的影响
国内花卉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态势,对我市花卉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总体来看,这些影响利弊相兼,利大于弊。我市花卉产业前景可期。
——发展空间趋于开阔。花卉消费市场向好,花卉消费向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下沉,为我市花卉产业向内延伸向外拓展提供了空间依托和发展动力。经过多年滚动发展,我市花卉产业渐成规模。2019年新冠疫情前,全市花卉及观赏植物实现产值3.0148亿元,比2010年增长1.94倍。全市花卉产业具备一定的扩张发展基础。同时,近年安徽全省花卉产业增势强劲,苗木花卉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其中花卉产业年产值达100亿元。全省基本形成皖中、皖北、皖南等苗木花卉、盆景栽培、切花和种球生产基地,及以六安等地为主的兰花生产基地。区域化集中、集聚式发展的产业背景,为我市参与区域分工,构筑花卉产业集群,迈向更大市场铺垫了产业基石。
——资源价值得到提升。花卉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大量花卉品种来自国外。据报道,7元一株百合花要付3元种苗费;每枝国外普通品种的康乃馨或“洋玫瑰”约需交纳6分至1毛钱的专利费。利用本土资源,加快品种创新,丰富花卉产品,成为花卉企业纷纷抢登的高地。在推进花卉产业科技应用和品种创新中,我市资源价值和生态优势进一步显现。我市地处北亚热带与温带之间,植物种类丰富,境内拥有各类植物344科、1376属、3186种。特别是大别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专业研究显示,皖西大别山区有1176 种野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其中草本植物 461 种(包括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地被类、攀缘类、水生类、蕨类等)。很多野生花卉是制作切花切叶、盆植盆景、花坛花境的优质资源。霍山石斛、独花兰、杜鹃兰、八角莲、明党参、贝母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我市兰科植物属种约占全省50%,极品兰花享誉兰界,“熊猫蕊蝶”身价曾过百万。此外,大别山映山红遐迩闻名,大别山盆景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资源都蕴含极大的增值富民潜力。
——区位优势逐步彰显。业内研究数据显示,由于花卉的保鲜要求和易损特性,现阶段我国鲜花物流中干线冷链运输成本占11%—13%、冷链物流运输耗损约占 30%,两项合计成本高达40%以上。我市是国家陆路运输枢纽城市,承东接西、贯通南北,临近华东、华中花卉消费市场腹地,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便捷,运距较短。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花卉产业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市场包括电商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我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成员,毗邻江浙等花卉主产区,也有利于接受产业辐射和科技传导,提升产业化水平。
——产业融合路径更宽。我市多年来绿色振兴的产业积累,为花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无论是“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建设,还是工业、旅游业、康养业、林下经济,都与花卉产业相互交织,具有融合发展潜能。我市素有“西山药库”美誉,拥有中药材品种1866 种。其中种植面积列入前几位的百合、牡丹、石斛、水栀子、金银花、菊花等均为可观赏植物,兼具观赏和药用或食用综合利用价值。很多花卉在食品、制药、化工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我市茶谷、果岭花景无数。全市共有3A旅游景区17处,4A旅游景区24处,5A旅游景区2处,省级最佳旅游乡镇19家,旅游资源丰富。提高景区品位,开发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花卉产业大有可为。
在分析有利因素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花卉产业发展同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产业基础方面,我市花卉产业发展滞后于近邻合肥、阜阳、信阳、黄冈,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明显,与国际同业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全市苗木花卉经营主体多数集中在苗木种植经营,花卉龙头企业少,总体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在百舸争流的产业态势下,我市花卉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市场跌宕起伏,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也给花卉产业带来诸多风险因素。在科技创新方面,花卉产业科技创新标杆不断抬升。花卉高新科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花卉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市花卉产业科创能力薄弱,科研力量分散。科技人才不足、支撑力不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在市场流通方面,花卉流通提效加速,服务要求更趋专业化。我市现有花卉专业市场设施简易,功能单一,主要局限于批零兼营业务,市场辐射力、集散力和服务专业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花卉电商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全面普及,加强花卉市场平台建设和产业信息交流整合更显迫切。在产业融合方面,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对产业自身实力和政府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雄厚。全市花卉产业综合产值主要来自一产,花卉全产业链中加工业、服务业占比不大。花卉产业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管理职责交叉,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等部门积极推进,我市花卉产业列入市林业六大主导产业,取得发展实效。进入“十四五”,花卉产业发展任务更为艰巨。全市应当用好市场机遇,化解不利因素,扬长补短,厚植优势,努力壮大花卉产业。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加强规划引导,提供政策保障,加大产业用地、资金支持和林业执法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花卉产业各项扶持措施。
(一)培育特色产业品牌。坚持面向市场,错位发展,避免以弱对强的同质化竞争。巩固拓展适销花卉品种发展,大力扶持皖西特色花卉发展。重点推进大别山兰花、大别山映山红、大别山盆景等优势花卉产品基地化、品牌化发展。多元利用现有产业基地,探索石斛、水栀子、百合、灵芝等盆植和其他观赏产品开发,充分利用乡土花卉资源,丰富和发展地域特色花卉品种。内育外引并举,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各类经营主体,力争打造深耕长三角、连通国内外市场的大别山区域特色花卉产业聚集地。
(二)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建设我市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合理利用。推进特色花卉的良种繁育、驯化栽培、花期调控、保鲜贮藏、多用途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加大兰花无性繁殖、映山红扦插、盆景制作等相对成熟技术的示范推广。以重点实用项目为纽带,集结本市林业科研、高校、企业和花卉类协会的科创力量,建立市级花卉专家团队,培训带动科技应用推广队伍;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林科智力资源,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参与花卉领域国家创新联盟创建和示范基地建设,为壮大花卉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引资兴建六安大别山植物园,使之成为全市花卉科创基地、植物科普园地和市民赏花佳地。
(三)构筑市场服务平台。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全市花卉苗木信息服务中心,对接国内国际市场,加强花卉产销信息的采集、分析、发布,提高市场服务数字化水平。拓宽电商平台。鼓励花卉电商多样化发展,拓展线上线下并联服务。支持物流企业提升花卉冷链运输和配送服务能力,夯实花卉电商的发展基础。优化市场平台。规划完善全市花卉市场布局。提升花卉专业市场的集散功能和产业服务水平。改善六安主城区花卉批发零售市场的场景化和体验式营销环境,引领城市花卉消费升级。鼓励花卉进超市、进报亭、进夜市,营造花卉文化氛围,拉动和扩大市民花卉消费。
(四)推进产业链式发展。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增强花卉产业统筹发展合力。健全花卉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机制,延伸产业链,壮大花卉产业整体规模。坚持效益优先,综合利用,鼓励花卉“赏”“食”“药”“用”的多功能开发和新业态、新模式尝试。发展特色花卉食品、饮品、养生保健品加工业。以花为媒,重点推进“花卉+旅游业”发展。利用“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和市域连线成片的花卉资源,开发各类赏花、探花、研花旅游产品;积极申办区域性花博会、园艺展会,提档升级“六安兰花展”“荷花节”,整合开发花卉会展节庆旅游产品;结合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鲜花村镇”“馨香村镇”,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城市花境街景和公园布局,倡导“花园小区”“庭院花景”建设,提升城市颜值,助力文明创建,做靓全域旅游。让花卉产业“美丽经济”结出更加丰硕的富民之果。
相关知识
2021年云南省花卉主要产业政策分析、产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我国及部分省市花卉行业相关政策 花卉种植产业被列入优势特色种养业。
花漫天:依托产地优势 发展花卉电子商务
云南发展花卉、旅游产业的考察报告
云南花卉报告:行业发展和扩大,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前景广阔
发挥传统优势 做强花卉产业
2021年中国花卉产业分析报告
鲜花电商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 2021年花卉交易市场行业竞争分析
云南省推动林草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青州市提升花卉出口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网址: 培育竞争优势 壮大花卉产业(绿色发展研究会2021年第14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87659.html
上一篇: 花草种植交流基地小组 |
下一篇: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青年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