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摘要: 花,作为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绚丽装扮着世界,也装 扮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花的喜爱也深深的溶进了文学、艺术中,并被赋予人 格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一直贯穿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时间各个方面,从先秦的诗经到后代的歌赋,再 到近现代的小说散文,从文化习俗到思想艺术,花无不以独特的姿态穿梭在浩 瀚的文化之海,并在历代文人逸士的作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花总与生活、 艺术思想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字: 花 传统文化 文学艺术 花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明确提及的植物种类有 150 种之多,其中属于花卉范畴的达 132 种,在诗经 305 篇诗歌中,共有 7 篇出现了华字,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桃之夭夭,烁烁 其华”此华同花 ,所以说,自古以来花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作为传统文 化的重要部分传承保留下来,且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为人们所钟爱。但是, 人们爱花不仅仅是因为花的美丽的外表,更因为人们看到了花了内在的美丽品 质,这才是花在传统文化意象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一、 花在文学与文人中的人格化 自古以来,花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进 程紧密联系。人们对花的认知过程从敬畏与崇拜到利用与开发再到审美与象征。 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由欣赏花之色貌开始,融入自我主体情感意趣, 在审美过程中体悟出花卉代表的精神气质品德,进而赋予其人格化的象征意义, 获得了花之神的独特生命意蕴 . 傲骨贞姿,见之于梅 ; 静雅慎独,见之于兰 ; 清 廉无染,见之于莲 ; 孤禀劲节,见之于菊。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更有宋代 张翊在花经中以九品九命品评花卉,其中梅兰牡丹为最高的一品九命。人不善 赏花,只爱花之貌 ;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 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这段话出自宋代邵雍善赏花吟,生动地描绘了人对花 卉的认知,经历了由物蜕化为人,再由人羽化为神的转变过程。古人正是在不 断认识欣赏感悟花的过程中,逐步积淀丰富了中国花卉文化,花的人格化乃是 其中的核心精神和最高境界 . 1、孔子独爱兰 “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不因贫困而改节。” ——孔子 孔子的这句话既道出了兰花超脱、逸然的品格,又完美的阐释了君子对高 尚道德品行的修养,以及那种处境艰难而品格傲然脱俗的君子形象。兰花以幽 谷清香的品格成为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人们养兰、赏兰、品兰、咏兰、画兰。 兰花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用“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来描 写佳人如兰花一样的品质,虽历尽艰难而不失清雅、脱俗的品格。兰花之美不 仅是兰花外在形式美的媒介,亦是表现和构建文化符号的技巧。它已蕴含了中 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骨法气韵、含蓄写意、寄情畅神的审美意趣,并且成为了养 兰人通往人生和艺术彼岸的审美理想的载体。 2、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的君子品质展露无疑。 3、坚贞不屈、肃然起敬的秋菊 秋风肃熬,白露为霜,而菊却金英夺目,傲霜而晚香。唐代以前的文学里, 间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坚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还是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 面。唐代以后,诗词里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为有骨气的文 人的象征。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欣赏菊的独立不群的个性,便有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细开宜进世,独立每含情。”之句;从王安石的 “不忍独醒辜尔去,殷勤折为一”,可见菊也是一位“独醒”者;而在王建的 《野菊》“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中,
相关知识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5页)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菊花在中国的寓意与文化意义(深入探究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与重要地位)
送菊花的意义与象征(解读菊花的寓意与传统文化)
兰花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美丽兰花的意义与传统文化内涵)
郁金花的花语与意义(探寻郁金花的花语与传统文化内涵)
海棠花的寓意和意义(探寻海棠花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刻寓意)
迎春花——中国的国花(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梅兰竹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花(四君子花的象征意义及文化传承)
春节花卉的寓意与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花卉象征与祝福)
网址: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5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4376.html
上一篇: 香茂社区:七夕簪花送祝福,鲜花传 |
下一篇: 从“求祥纳吉”到“美化装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