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枝条的几个自然规律:
画梅,从何下手,是初学者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了解生长规律,理解形态结构,掌握基本造型规律,是首要的一环。画梅枝起手是第一步,和书法笔顺一样,哪笔先哪笔后,都有讲究,同时要了解,梅花枝条的基本单位组合,即从一笔到五笔、六笔,构成枝条的基本造型。
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代画家辛勤探索、概括总结,逐步形成了梅枝的造型规律,借鉴文字的形态,如“女”“之”“丫”“丛”“S” 形等,作为梅枝的基本造型单位,从而方便了初学者入门和掌握技法的进程。
梅枝在大自然中生发,无拘无束,嫩枝昂首向上,老枝伸向四方,圆浑挺劲,不仅赏心悦目,更有充沛的力量之感,故称梅枝为“铁骨”。因此,画梅时着力体现空间感、力度感,是一幅上乘之作的必备要素。
作为笔墨技巧训练的梅花,枝干画好了,有了主心骨,也就奠定了画面的大局。出枝要伸向四方,不仅有上下左右,更要区分前后远近。初学出枝,枝条向上下和左右伸展比较容易,而体现前后远近则较难,其方当如图,2、3两笔为纵横交叉关系,2在前,3在后,3笔中间断开,形成了视觉空间感,便产生了前后远近的效果。也可以2笔中间断开,3笔贯连,则成3在前,2在后的效果。
梅枝有粗细、曲直,可分主枝、旁枝、细枝。主枝干多曲折,旁枝较细,一般在主枝干弯曲处发旁枝。主枝干的弯曲不要一般长,要在弯曲的长短和伸展姿态上求变化。 主枝干较粗,旁枝较细。旁枝上再发小枝,要比旁枝更细些,其细枝数量中适当多些,以形成画面疏密效果。
梅花的出枝方法:
梅枝起手式,是练习梅枝造型的开始。作画前必须心中有数,要“胸有成竹”。可用木炭条、铅笔或手指打一下稿,然后下笔。也可用旧报纸,以深墨线条安排好大体布局,然后将宣纸蒙在上面挥写。开始画梅枝要笔笔都有交代,如同写楷书一样,熟练后要画得松一些,象写行书或草书那样,用笔要灵活,中锋、侧锋都用,贵在生动、自然.。
画梅枝,一般都用较深的墨色,以显其铁骨精神,初练习时,笔头含水量不宜过多。在画较粗的枝条时,以侧锋入笔,渐转中锋,也可中锋起笔,渐转侧锋,主要视其出枝的方向变化,灵活运用。线条用笔根据枝条的弯曲,采用快慢、顿挫、转折等不同的手法。其枝条形状上不宜画得过于直,应作适度的弓形为好,使其柔中带刚,垂如钓竿,仰若盘弓。
月雅艺术图书,,,故宫出版社直营 《故宫画谱 梅花》
小程序
梅花枝形解析:
古有“无女不成梅”之说。这是历代画家画梅的经验之谈,也是画家深入观察的结果,在不断的实践中,排除了平行、对称等绘画上不美的东西,如“十、井”字形造型,而找到了在线条排列上有长短、纵横变化的“女”字形,既符合梅枝生长规律,也合乎线条排列的形式美。所以这是非常科学的,后来不断发展、充实,找到了更多的造型形象于文字归纳,直至外国文字,如“S、Y”形等。这对初学者入门,是十分有益的。但要切实领会,灵活运用并非易事。因此,理解枝形造型规律,掌握好具体运用时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 枝形规律,实际上是梅枝生长结构特征和线条组合形式美的一种完美统一。线条本身有长短、粗细、曲直、刚柔、光毛、疏密、浓淡、干湿等变化,再结合梅枝形态的变化,就能使画面产生很有节奏感的总体效果。
在具体着笔时,并非一张画上都要同时出现所有的形态,或只出现某种形态。而要看具体需要,如大构图和小构图,画全树和画折枝,在枝干的造型要求,数量多少和疏密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作画时要灵活运用规律,切忌机械生硬。一般是“女”、“丫”字形较多,不论是主枝、旁枝、细枝,都以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女”形出枝为多见。在枝梢则以“丫”形为多。画嫩枝时,分叉还不太长,未形成穿插交错的透视效果,也以“丫”字形为多。“S”、“之”字形,在一幅画上的不宜过多。“丛”形枝实际上是两个“丫”形的并列,画时不要过于平行等长,应一长一短才有变化。“之”字形一般多在枝干的右侧出现,这是笔顺之缘故,向左则成“S”形。
梅花枝干姿态各异,有上发、下垂、横倚和回折等。出枝用笔走势和书法笔顺一样,一般以顺手为原则,可以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可以自左至右,也可以自右而左。应随枝干走势而定。行笔有顺有逆,用笔有中、侧锋之别。画小枝以中锋为主,画较粗枝条,则中侧锋互相转换,应势而定,不可拘泥。
出枝应避免的缺点:
初学者画梅,对出枝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不熟练,容易产生姿式和笔墨上的许多毛病,如枝条只向上下延伸,而无前后交错;两枝齐头等长、平行等距、对称;三枝交集一点;“干”、“井”字相交;小枝粗而老枝细;枝干分离。在用笔上,起笔不藏锋,梢头收笔露虚实等,上述各种画法,看上去不美,也不符合梅树的生长规律,都应避免。
宋克http://www.yamoke.com/u/242/ 画梅枝的笔墨要求:
笔墨技巧的发挥运用,是产生画面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画梅要表现梅枝的铁骨气质,用笔应列首位。对线条总的要求是雄浑苍老,遒劲有力。切忌光洁平实和软弱无力。运笔时不宜握得太紧,笔在手中辗转反侧,抑扬顿挫,极尽其变化,这是用笔的基本要求。初学时,可选用硬毫(狼毫、石獾描笔或斗笔)、兼毫(白云笔)这几种笔弹性较好,易于掌握。待技法熟练些,也可用羊毫。画枝时,以中锋为主,无论上左右行笔方向怎样变化,起笔都要藏锋,画枝条粗的一头,要钉头挫出,使其着根有力。收笔时要回锋,不可轻轻漂出,露出虚尖。行笔要稳健,着力于气势,既不拘泥,又不潦草从事,行笔要按梅枝结构,做到有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
“弯曲如龙、挺拔似箭、仰似盘弓、垂如钓竿”,这十六个字,形象而科学的概括了梅枝曲直上下等形态特征和圆浑坚挺的笔墨要求。 运笔的轨迹,只有通过墨色才能体现出来,好像一个人,有骨有肉有血才有生命。作画乃以用笔为“骨法”,用墨犹如血和肉。善用笔者,有“骨力”;善用墨者足“气韵”。作画力求笔墨俱佳,以出感人之佳作。初学时,画梅枝干容易臃肿瘫软,缺乏骨力,或光洁流滑,皆因其水份过多,行笔过快所致。
开始画枝干,蘸墨时笔头水分不宜过多。笔头分笔尖,笔腹,笔根三部分。用墨时,先将整个笔头调蘸淡墨,然后在调色碟子边上括上去一些水分,再蘸少量较深的墨,使笔腹含少量较深的墨,最后以笔锋端少量深墨(或焦墨)。这样整个笔头已是焦、浓、淡或是浓、淡、清三种墨色,然后落笔,画出的梅枝就能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比较生动。梅花枝干的组合方法: 在理解梅枝单位造型(“女”、“丫”等)的基础上,可以作两至三个或更多的单位组合,以形成梅枝态势。梅枝的组合,是构图创作的基础,梅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为便于掌握,以下几种组合方式,可作参考。即两组并列式;前后重叠式;两组交错式。可以灵活地自由组合,产生更多的组合方式。图12为两组并列组合式,画时要有主辅之分,梅枝不能一般高矮。
图13是两组上发枝的重叠,一前一后,一高一矮,形成两个层次,其枝梢大体上都是向左上方伸展,这是“相同方向重叠式”。
梅花主干画法:
梅花主干是指老干、粗干(梗)部分。古梅的老干,龙蟠凤舞,苔藓滋蔓。有的树桩疙疙瘩瘩,枝梗也是稀稀疏疏的。因此画老干时要双勾偏锋着笔,墨色以淡、枯、渴为宜,并画出飞白的笔墨情味,再用淡墨皴染,最后用浓墨点苔藓,以浓破淡,枯湿相间,求其梅树苍劲老辣的质感和遒劲的精神。 表现老干的基本方法有勾勒法;没骨法;勾皴结合法等。
勾勒法:
选用笔头较瘦长的笔,先调淡墨,使笔尖、腹、根部均含淡墨,水分不宜过多,再以笔尖蘸浓墨,在调色盘上稍加整理,使笔尖上浓淡之间稍有过渡(不宜调过,调过头,墨色平)。可以先画出老干的疤节,再用侧锋,沿疤节外围勾勒出老干第一条轮廓线,行笔时笔不宜握得太紧,手指要不断捻动,变换角度,顿挫得宜,使线条苍劲老辣。 也可先勾轮廓,后画出老树疤节,可视构图需要和树干姿态而灵活掌握。
没骨法:
用较大的笔,先用清水调墨,使笔尖、笔腹、笔根都含淡墨(宜稍干),再以笔尖蘸浓墨,然后在盘子里稍加调整,使浓淡墨浑然结合。落笔时以侧锋为主,要胸有成竹,大胆沉着,运笔要稳健,有快慢、顿挫、转折。干湿浓淡依结构随之变化,一笔“写出”老干的雄健之气。在主干和梗枝结合部,用笔要由侧锋渐转中锋。反之,则由中锋渐转侧锋。交替转换笔锋,方能自然生动。
主干画出后,要在未干时点苔,同时作适当的线面调整,某些部分过于流滑,可在将干未干时稍加皴擦,以增加质感和层次。 调墨,是画好没骨画的基础。梅花主干浓淡干湿的变化,全凭笔头蘸墨时浓度变化和含水量的多少来决定。整个笔头只蘸淡墨画出来自然是平淡无奇。笔尖、笔腹、笔根蘸墨浓度有别,含水量不同,才能画出生动多变的效果。所以,在以没骨法画主干前,必须懂得合理调墨,也要学会水份的掌握。
画老干注意点
画老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用墨比枝梗要淡些、干些。二是老干不宜全露,要有局部枝、梗、花掩盖。三是有两根以上老干出现在一个画面上,或者和许多枝梗穿插在一起时,应有深浅变化,以分出主辅、虚实,不可平均刻划。第四,画梅花并不强调光源和明暗关系,但十分强调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画主干时,不论行笔走向如何,所画干体,一般都应上方轮廓线较细、墨色较淡,下方轮廓线条较粗,墨色较深。这样,既符合视觉要求,画出的枝干也更富稳重感。
圈点花朵前的枝干留白 圈点梅花之前,必须在枝干的某些部位断开留白,以便填入下面花朵,使花有前后效果。
第一笔完成后,再以淡墨(笔尖部蘸少许较深的墨)依第一笔的走向,用侧锋(或中侧锋交替转换使用)勾出第二条轮廓线。此线不可画得太实,应有起伏、断续、顿挫、粗细、依其结构力求变化。
用上述蘸墨法,使笔尖、笔腹、笔根含有浓淡不同的墨色,在两条轮廓线之间,逐步皴擦出全部老干。皴擦时,用侧锋横扫,行笔略快,并转动笔杆,使其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明暗向背要根据不同形态灵活掌握,不可拘泥。
用浓墨点苔,苔点大小、聚散应有变化,不可大小一般,间距相等。
以上四步一气呵成,都在前墨未干时画下一步,使其浑然一体。
勾皴结合法:
作为勾勒法的延伸,可以边勾边皴,产生线面结合的效果。其画法主要依据老干的姿态,阳面以线为主,暗面以面为主,切忌不加思索随意涂刷,暗面上的笔墨不可过实过死,要适当留些飞白,和阳面的线条能自然涵接过渡。也可在墨将干未干时,加染淡墨,以充实完善。
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老干,一般可以不着色。如果要着色,可用花青、赭石、或花青加少许赭石,在墨色干后着以非常淡的色。
作为勾勒法的延伸,可以边勾边皴,产生线面结合的效果。其画法主要依据老干的姿态,阳面以线为主,暗面以面为主,切忌不加思索随意涂刷,暗面上的笔墨不可过实过死,要适当留些飞白,和阳面的线条能自然涵接过渡。也可在墨将干未干时,加染淡墨,以充实完善。 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老干,一般可以不着色。如果要着色,可用花青、赭石、或花青加少许赭石,在墨色干后着以非常淡的色。
梅花花朵画法:
梅花有正、侧、偃、仰、背等朝向,有盛开的、初放的、含蕊的、花蕾、开残的,并有单瓣、复瓣两种花式。写意画,一般画单瓣为多。梅花为五瓣,花瓣呈圆形。开残的可画四瓣、三瓣、二瓣。花的色彩有红、粉红、白、黄等。也有白色略带粉绿的,但不多见。花朵的表现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圈花法(又称勾勒法);点花法(又称没骨法);圈点结合法。
画圈梅顺序:先勾瓣、后花心,再剔花须、点蕊头,最后点花蒂。
正面花画法:正面花为五个近似圆形的花瓣构成,大小基本相等。先画上半部二瓣,再勾圈下面两瓣,一笔勾成一个花瓣,也可两笔勾出一个花瓣。初学时,要画得认真规矩,每瓣都交代清楚,不可马虎潦草,熟练之后,笔墨自如,圈勾自然圆转,生动灵活。五个瓣组成的一朵花,大体上是一个较为规矩的圆形。用淡墨勾圈时,线条可稍粗些,水份较饱和,圈出花朵有滋润感。也有用深墨圈花的,但线条要略细而发毛(中锋运笔时略带偏锋)。花朵的大小,最好与原花等大或略大一些,不宜画小,不可因画纸小而缩小花的比例。圈花瓣时切忌内外皆实,五瓣分离、花瓣过尖过长、无中心等。
花心的处理,不能一朵一朵地个别进行,需在一张画的花朵全部圈点完成后,再统一画花心。梅花花形较小,花心部分可作适当夸张,正面花心,可在五个花瓣中间画一小圆圈,花心须成辐射状,用硬毫中锋剔须,线条要挺劲粗实,“健似虎须”,要长短相间,齐而不乱。切忌剔使用弯曲无力,过于纤细。
点蕊头,最好用秃锋旧笔,中锋垂直点下,圆浑厚实,点子要略粗大些,如“椒珠蟹眼”。点时要随花须长短,错错落落,才有风致,切忌机械规则。
花心、剔须、点蕊头,无论是勾勒法还是没骨法,皆需用浓墨,用其他色彩不及墨色强烈鲜明,富有神彩。
半侧的花:五个花瓣的形态有区别。前面两瓣呈扁圆,后面的两三个瓣被前瓣所遮,故不能画全。具体着笔时,先画前面两个扁圆瓣,再添加另外的三个瓣,这三个瓣十分机动,富于变化,可表现半侧花的透视程度。花心部分必须随透视变化而变化。即半侧时,花心小圆圈也应该略扁。其位置也不在正中,剔花须只呈半圆辐射。半侧花见其花托,花托呈“丁”点,一般“丁”加二点,但要视花形而定。花托点在瓣与瓣中间。
全侧的花:一般画三瓣即可,中间较大,两侧较小,露出一部分花须、蕊头。因透视角度不同,有些全侧花可不点须蕊。 花蕾:呈圆形,比花朵小,有的紧包未开,画成圆圈即可。初绽的,两三个圆弧交叠便成。先画枝,后画蕾,蕾多生在枝梢。画蕾,用浓墨点托,显其精神。
背面的花:生长在枝干后边,只见花萼,不见花心和须蕊。花托上部分裂成片状,称为花萼,共五片,有红、暗红和绿色之分,在花与枝的联接处,以浓墨点垛而成,点一点或五点。侧面多见两三片萼,用笔随意一些,墨点要稍浓重,不宜太细,也不必拘泥于严格的组织结构,力求总体视觉舒服即可。
梅花花朵的分布:
花朵除正侧偃仰背等朝向的不同外,在入画时分布的位置很重要,应有疏密聚散的变化,切忌图案似的散点式分布。一般在画三朵花时,两朵紧靠,一朵稍离,形成疏密有变之不等边三角形排列。当画许多花时,最密集的部分是画面的主要位置,是一幅画的重心所在。花的总体布局要和枝干的疏密协调,做到“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即画面重心部分的花朵要茂密纷繁,其他部分则要稀疏透气。画面主要部分应以正面盛开的花为主,其他部分,侧、背、蕾等可略多画些。枝梢尖端不开花,一根枝条中,下部宜密。上部宜疏,以蕾或半开的花为多。
梅花画法点苔要领:
画完枝干、花朵后,要以点苔作最后的充实调整,使画面更臻完善。点有大小浓淡以及墨点、色点之分,其作用效果名不相同。粗大的浓墨点:一般点在枝干边缘,表示树皮上的苔藓之类附生物。也可点在树干的败笔之处,以掩饰、弥补不足之处,如运笔转折顿挫不当或墨色缺少变化等。有时一笔挥出难免产生枝干过于流滑,而显得浅薄单调,则可用浓墨点垛,使之增加厚重感和丰富变化。 细小的浓墨点:点在花丛之中和细小枝条上,以表示一部分花萼和细枝上的枝节及附生物等,以增加花丛的整体气氛和枝条的笔墨效果。淡墨、点:一是点在花与花之间的稀落处,使花丛之间起联缀作用,更为凑。另一方法是用较大的笔,连点带洒,散布于画面背景空白处,使梅花与白纸之间有色调过渡,不仅增加了画面层次,也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和总体气氛。
着笔点垛时,以中锋垂直点下,如高山坠石。洒点时则握笔略侧,水份要足些,使洒落点子有渗化效果。无论点垛、洒落,都要疏密错落、大小相间、浓淡得宜,水份饱和。切忌排列整齐,大小一样,左右对称,枯涩无味。
画圈梅的步骤
第一步是出枝。先用笔蘸调淡墨,在盘子边上括干些,再蘸深墨,以中锋画出最前面的枝条。起笔时用中锋,画至枝条下端渐转侧锋,务必注意行笔过程中,枝条留白断开,以便填花。也可先用较淡的墨,以侧锋画出后边的粗枝干,再加前面深枝条。要根据构图需要灵活运用。无论那种方法,枝干的穿插交错、疏密关系和断开留白等都是一样的。
第二步,用淡墨圈出花朵。注意花朵的聚散和正侧偃仰背的表现。花朵与枝干需反复交替进行。画好主要枝干,决定画面大局,画好一部分旁枝后开始画花,花画得差不多时,再在花中穿插枝梢,而后再补些花,或再添些细枝梢,这样交替进行,逐步完善,不可各步骤之间截然分开。
第三步,处理花心、剔花须、点蕊头、点花蒂。用较秃的笔,以中锋浓墨为佳。花朵的正反背侧往往通过点心才能表现出来。
相关知识
分步骤教你画梅花
中国风格梅花中国风格艺术植物水墨图片
“梅花见我殊有情”——梅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园林造景艺术中梅花的配置应用
白描花卉的花、枝、叶及组合画法
梅花的养殖方法梅花怎么养护才好
入冬前梅花的养殖方法 - 冬季梅花的养护
图文教程:工笔兰花画法示范!绝对到位!
中国梅花的研究——Ⅰ梅之原产地与梅花栽培历史
冬季梅花的养护
网址: 国画梅花的各种画法,史上最全梅花教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461.html
上一篇: 竖构图拍花这么美?掌握这6招秘笈 |
下一篇: 超养眼的3种花,漂亮得像假花,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