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传统吉祥植物

中国传统吉祥植物

         

中国传统吉祥植物

    发布日期:2012-04-05访问次数:62 信息来源:本网讯

字号:

div:nth-child(4) > div > div:nth-child(2) > div:nth-child(2) > div:nth-child(1) > table > tbody > tr:nth-child(2) > td > table > tbody > tr:nth-child(2) > td:nth-child(2) > table > tbody > tr:nth-child(1) > td.hei18 > h2" tabindex="0" aria-label="正文区,中国传统吉祥植物" aria-autolabel="true">

  人生有悲有喜,有乐有忧,但人们在平日生活中,总企望平安,无灾无晦。在这种需要之下,吉祥文化应运而生,它虽然不能灵验,但起了慰藉作用。所以,吉祥文化是一种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文化,是心灵的慰藉和对人生的祝福。

葫  芦
  葫芦又称蒲芦,谐音“福禄”,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故蒲芦蔓带谐音为“福禄万代”,是吉祥的象征,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
  葫芦果实里面有很多种子,所以中国人把葫芦作为繁育生育、多子多孙的吉祥物。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葫芦被很多民族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崇拜。在神话和故事里,葫芦始终与神仙和英雄为伴,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文艺作品中很多神仙、神医也都身背葫芦或腰悬葫芦,如八仙中的铁拐李、寿星南极翁、济公和尚等。
  葫芦还与孟姜女有缘,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藤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解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葫芦,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总算锯开了。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下凡的仙女一般。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决定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她长大后出嫁,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修筑长城。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墙内。孟姜女闻讯奔赴长城,她呼天抢地,把长城也哭塌了。她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枣谐音“早”,民俗便将红枣与栗子(或荔枝)合组图案,谐音“早立子”。婚礼中,有将枣与桂圆合组礼品,谐音“早生贵子”,或在新婚“撒帐”中用枣、栗子、花生等置于床头,以图吉利。
  在黄河流域还有一个“枣、花生、桂圆、栗子奉公婆”的习俗。新媳妇见公婆是婚礼仪式中重要的一环。初见公婆的见面礼很丰富,其中主要的就是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枣”以谐“早”,“花生”谐“生”,“桂圆”的“桂”谐“贵”,“栗子”谐“子”,合起来就是“早生贵子”,体现的是作为这家里的一员,早日为本宗传宗接代的意思。新媳妇向公婆献这些礼物,是一种对夫家的承诺。
  自古以来枣被列为养生健身的上品之果,婴幼儿吃枣泥,有利于发育成长,启迪智慧;女人吃枣,养颜美丽,青春常在;产妇吃枣,身体恢复快;男人吃枣,强壮体魄;老人吃枣,颐养天年,返老还童。古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枣”、“一日吃仨枣,一辈子不显老”。
  传说枣本为天界仙果,西王母派金童玉女持两颗仙枣到人间犒赏治水有功的禹王。金童玉女经不住诱惑,半路上偷吃了仙枣。西王母盛怒之下便把他们变成两颗枣核打下凡间。而后金童变成了长枣,玉女变成了团枣。
  从此世上便有了枣。可这时的枣虽香甜可口,却只能由青变白,皮色不好。一次王母娘娘想到人间看看,巡至黄河周边便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枣香,循味来到一片枣林。王母娘娘顺手摘枣,不慎被枣刺刺破了手指,殷红的血滴到枣儿上。从此,白枣便变成了红枣。因王母娘娘的血为仙精所为,所以红枣便有了治病、保健和驻颜长寿的功能。


石  榴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人们借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石榴树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
  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和独具特色的民间石榴文化:石榴籽粒丰满,在民间象征多子和丰产;人们常用“连着枝叶、切开一角、露出累累果实的石榴”的图案,以象征多子多孙,谓之“榴开百子”;石榴又是我国人民彼此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成为应节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赋予“留”之意,“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成为中国特色吉祥物图案。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经过安石国(今塔什干),在他下榻的庭院里,有株快要枯死的石榴。张骞爱树,早晚用水浇灌。不久,石榴树重发新枝,花色似火。就在张骞将要离开的一天晚上,一位身着红裙的仙女去拜谒张骞,说她是庭院中的石榴花仙,十分感谢浇灌之恩,并要求把她带到中原去。张骞顿生同情之心,第二天,经主人允许便带走了这株石榴树。
  张骞回京后,奏明皇上,汉武帝便派人把那株石榴树栽于上林苑内。此后石榴便在中原的土地上“生儿育女”。
  汉武帝的兄弟刘恭封为彭城王。他喜欢石榴,便派人到长安把石榴移植到彭城铜山贾汪境内。经过人们的辛勤培植,品种便越来越多,有软籽石榴、谢花石榴、重瓣石榴等等。


  柑橘是我国的原生植物,也有把它叫做“桔”的。其栽培历史悠久,已有近4000年。橘的品种繁多,包括早橘、乳橘、水橘、包橘、温橘、金橘、沙橘、蜜橘、绵橘等。在我国,橘子代表“吉祥”和“团聚”,在很多地方结婚、闹新房时还有吃橘子的习惯,意思是早生贵子。过年过节,很多人还会给亲友送盆栽金橘树,寓意吉祥。《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有杭州一带“元旦日,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的记载。古时候,以橘为地名的也很常见:潇湘有橘乡、洞庭有橘里、彭泽有橘市、长沙有橘子洲等。
  苏轼曾有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虽然有的人对橙、橘分辨不是很清,但无论是橙还是橘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橘子含维生素 C、钙、纤维质以及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柠檬酸,还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可以降低胆固醇,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它的种子、果皮以及树叶均可入药。
  屈原曾以《橘颂》歌颂了橘的品格。橘性因地气而应变。《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了“橘化为枳”的寓言,晏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传说橘有灵性,可应验事物。又有认为橘是北斗的天璇星变化来的。《春秋运斗枢》上说“璇星散为橘”。

菖  蒲
  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为野生,但也适于宅旁绿地中养植。《本草纲目》说菖蒲“乃蒲之昌盛者”。《吕氏春秋·任地》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民俗认为菖蒲其花主贵,其味使人延年益寿。中国古代认为菖蒲是天星的再生。《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为菖蒲。”传说人见菖蒲花当贵。据《梁书》载:太祖皇后张氏“尝于室内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后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云未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食之,生高祖”。有此神话传说和记载,菖蒲在民俗中广为喜用,视为避邪气的吉祥草木。
  据传晋朝邓攸,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永嘉八年,八王作乱,烽火连天,百姓涂炭。尔后吴郡失守,百姓争相逃命,邓攸挑着自己的幼子及兄嫂遗子绥景,徒步南逃。及至泗水之滨,正遇石勒乱兵追赶。邓攸一人难携两幼,毅然将亲生儿弃于路旁,带着妻侄继续南逃。过了泗水,却被乱兵追及,石勒举刀欲杀,邓攸诉说南逃种种,求石勒只杀他夫妻二人,保全侄儿性命,以存亡兄一脉生机。石勒听说邓攸弃儿保侄,大义可钦,甚为感动,遂决定让其逃生,又恐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测,便随手采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于三人身上,并传下军令:“叵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义之人,不准滥杀!”五月五日,邓攸等三人终于逃至福建宁化石壁洞,眼看追兵将至,此地百姓将成刀下冤鬼,他记起石勒亲传的军令,忙叫各家各户都在门上插了菖蒲艾枝。当追兵到此时,见家家户户门插菖蒲艾枝,军令如山,追兵在此,不敢滥杀,忙扬长而去。这些百姓为感念邓攸救命之恩,于是每年端午节均插此以作纪念。

梧  桐
  梧桐树因其具有招引凤凰的美好传说故事,被中国历代视为吉祥之物。东汉郑玄笺《诗经》之“卷阿”篇曰:“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诗本意是高岗朝阳,梧桐生其上,而凤凰栖于梧桐之上鸣矣;今凤凰言高岗,梧桐言朝阳,互见也。”可知梧桐树具有招引凤凰的神异功能。战国时庄周《庄子·外篇·秋水》中有“夫鸩雏(凤凰类)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之载,体现了鸩雏不与凡鸟共栖的高洁之志。前秦时苻坚在长安阿旁城植数十万株桐竹以招引凤凰。因此俗语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称。能引来凤凰的梧桐,自然是神异的植物。祥瑞的梧桐常在图案中与喜鹊合构,谐音“同喜”,也是寓意吉祥。清苏州私园“残粒园”以植梧而名,园名就取自杜甫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意。
  梧桐是桐树之一种。桐有油桐、泡桐、紫花桐、白花桐、梧桐等。桐之用途很多,王充在其《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梧桐也被视为“灵树”,具有应验时事之能。《太平御览》引《王逸子》说:“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气淳矣,异于群类也。”《礼丰威仪》说:“其政平,梧桐为常生。”《瑞应图》说,“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相反则“梧桐不生,则九州异主”。梧桐灵性还有它能知岁时,《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毕(毕字,古华、花同字——笔者注)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花镜》载有:梧桐“每枝十二叶,一边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月则十三叶。视叶小处,即知闰何月也”。

梅  花 
  中国传统名花,它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为古今诗人画家所赞美,更以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这些,都是梅花的象征意义。
  宋代著名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其云:“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间名士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机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青翠挺拔,奇姿出众。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凌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竹竿节节挺拔,有拔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列。历史上许多文人爱为它们赋诗、投墨,予以赞美。在民间传统中有用放爆竹以除旧迎新、除邪恶报平安的习俗。所以竹在中国的装饰绘画上亦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相传,古时候凡间并没有竹子,竹子只生长于王母娘娘的御花园中。竹子受到仙霖甘露浇灌,长得俊秀挺拔。神仙们都十分喜爱仙竹,尤其是王母娘娘,对仙竹更是宠爱有加。她命侍女朝霞仙子来日夜照料仙竹,而恰好朝霞也对仙竹喜欢万分,每天都悉心呵护。仙竹仿佛也懂得她的心思,只要朝霞从旁经过,便招展身姿,向她致意问好。
  天上虽好,可朝霞却向往人间有死有生、有泪有笑的生活。当她和仙女们谈起人们生活的时候,总是羡慕地说:“要是能在人间活一天,就算不做神仙我也愿意啊!”可其他的仙女都笑她痴人说梦,仙女下凡是犯天规的。孰料,有一天,王母娘娘在蟠桃会上乘兴多喝了几杯百花仙子酿的百花露,醉了。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况多喝了好几杯呢!朝霞明白这一醉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下凡,也只有趁此机会了。于是,她便悄悄地带了一些仙竹从南天门溜到了人间…… 从此,人间就有了挺拔俊俏的竹子。


         

相关知识

中国传统吉祥植物
喜庆之花(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喜庆植物及其象征意义)
十大吉祥花,比较吉祥的花名有什么
植物话语:您知道最吉祥的十种花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艺术特色探究
风水十大吉祥花
中国传统装饰花
中国传统插花怎么命名的7个方法
《细数寓意吉祥平安的春节花卉》
名花欣赏中国传统十大名花

网址: 中国传统吉祥植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1982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十大吉祥花,比较吉祥的花名有什么
下一篇: 吉祥花是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