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

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







深秋时节,西马庄公园景色如画。生物肥等技术的运用,有效延长了花期,也让秋叶更加艳丽。本报特约摄影 常鸣

自然环境中,植物的花朵、树叶、枝干等掉落,在土壤中分解成为植物新的养料,形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大自然中的碳循环“复制”到了西马庄公园内,建成了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园林废弃物被加工成生物肥滋养树木花草,不仅有效延长了植物花期,提升了公园景观和生物固碳量,还降低了人工养护成本,优化了公园的生态系统。

深秋季节,记者走进西马庄公园,园内百日草、波斯菊仍在绽放,花丛中,蜜蜂、蝴蝶上下翻飞,生机盎然。四周,高大挺拔的白皮松、匍匐生长的沙地柏、叶片已经金黄的白蜡和银杏,与秋日的花丛交相辉映,一片迷人景致。

“普通的波斯菊、百日草坚持不到这个时候,基本上过了‘十一’花就谢了。但是在我们碳循环公园,施用了植源生物肥的菊花花期能够延长20多天,一直持续至10月底。”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和综合研究部副部长王晓旭介绍。指着身边的山杏枝条,他又介绍道,“您瞧这山杏枝又粗又长,说明用了生物肥长势良好,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碳循环,将园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关键一步就是生物肥转化。正值秋季,园林工人将当天收集的枯枝落叶运到粉碎机前粉碎。随后,北京林业大学植源生物质热处理科研团队利用自研的热解工艺将园林废弃物转化为液态生物肥,再由养护工人定期为林木施用。这样既能增加绿期,也能延长花期,实现委陵菜等地被植物早返青,春花夏花如期绽放,提升林木的碳吸收能力和景观效果。

西马庄公园管护负责人宁建设告诉记者,施用植源生物肥可以有效减少氮肥、尿素等化肥的使用量,同时生物肥可以在地表形成一层保护层,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并且保温保湿,减少杂草生长,从而间接减少了除草、浇水等管护成本。综合计算下来,这一技术可以为公园节约10%至15%的养护成本。

碳循环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公园的绿地碳储量,改善了土壤肥力。北京林业大学碳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西马庄公园林木固碳量年增长大于9%,有效提升了公园储碳增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了城市公园的碳库作用。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王晓旭介绍,西马庄碳循环公园采用系统治理,通过施用植源生物肥等措施,促进了林木花草健康生长,提高了植物固碳增汇能力,提升了绿色空间的生态质量和承载力,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通州在全市率先编制了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长期规划。在建成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的基础上,明年将在区域内公园、林场建立多处综合示范点,试点城市碳循环绿地,探索建设碳循环林场,锚定“双碳”目标,巩固、提升林地绿地等生态空间的碳汇功能,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它媒体,我们尊重原创,本文仅供交流分享,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王女士;联系电话:010-83551870

相关知识

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
城市副中心首个碳循环公园一周年“迎检”树木长大了 花期延长了 土壤肥沃了
城市副中心14个园林绿化专家工作站挂牌
副中心:植物“巧拼”多彩城市
全国首个花木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落地北京丰台
落叶沃土、枯枝还林,就地粉碎还田,看副中心园林垃圾如何再利用
植物“巧拼”多彩城市
春日赏花指南:北京城市副中心,邂逅一场绚烂花事
北京城市副中心芙蓉小学海绵校园更新景观设计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聚焦建筑等领域 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网址: 全国首个碳循环公园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2185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苏州率先探索完成首例清洁生产替代
下一篇: 西藏芒康:千年古盐田创造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