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达尔文既是出类拔萃的人,又是普通的人。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塞文河畔的希鲁兹伯里小镇上。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当地名医。他的祖父伊拉兹马列斯。达尔文也是位名医,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极有兴趣,并且还是个提倡生物进化观念的先驱者。
达尔文可能受他祖父的影响,从小爱好自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各种树木的名称,从10岁开始又搜集各种昆虫、贝壳、鸟蛋和矿石。他对学校里教条式的课程几乎不感兴趣,就和哥哥一起做化学实验,读课外书。有一本名为《世界奇观》的书,描述了古代七大奇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做梦都想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亲眼看一看古代的奇迹,以及现有的珍贵植物。
16岁那年,达尔文和他哥哥一起进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是,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只读了两年就转学了.在两年里,他自己研究动植物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经常去潮水退落的沙滩上拣取动物,有时候就一起进行解剖。在暑假里,达尔文和朋友们去旅行和打猎,使他进一步学会了观察和搜集动植物的本领。
达尔文父亲不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他不好好学医却终日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将来一事无成,会给家里丢脸,就让他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使他戴上了神学的枷锁。 可是,达尔文没有沿着神学的道路走到底。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巧遇“伯乐”——有名的植物学教授亨斯洛。
亨斯洛精通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长期不断地观察和研究自然。达尔文正是由于他的帮助和指导,才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科学家。 在剑桥大学的最后一年里,有两件事大大地影响了年轻的达尔文。一是他读了两部书:德国自然科学家洪堡著的《南美旅行记》,以及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著的《自然哲学人门》。
这两部著作激起了达尔文火一般的热情,他很希望自己能在自然科学的宏大建筑上添加一砖一瓦。 另一件事是,亨斯洛教授因势利导,鼓励达尔文努力钻研地质学。达尔文听从他的意见,读了好几本地质学著作,并且在短时期内考察了家乡附近的地质情况,绘制了一套彩色地图。
达尔文快毕业时,亨斯洛介绍他跟随剑桥大学地质学教授塞奇威克去北威尔士旅行,考察了那里的古岩层地质。在这次旅行考察中,达尔文学会了发掘和鉴定化石,学会了整理和分析科学调查的材料,并且总结出一条十分有益的经验:某些现象如不注意观察,即使有显著的特征也极容易被忽略掉。
后来的事实证明,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就是一个显著而历来被人们所忽略的现象。 达尔文的成才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虽然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他“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这里所说的自学,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
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生平经历 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
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
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 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
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
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尔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
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 如果只以事业的成就来衡量。人们不难认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创了两个记录:同一家庭中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以及个人拿了两个诺贝尔奖。但事业的成功不能简单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机遇」的公式,否则个人独特的个性和遭遇就会被淹没了。
读苏珊·昆的新书,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同样要面对许多常人会遇到的逆境,从中我们也能看见居里夫人的个性。 家庭生活 居里夫人的一生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婚前,结婚阶段,和皮埃尔去世以後。 玛丽亚幼年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但童年并不太幸福。
她母亲自1871年起就患肺结核,长期在外疗养,在她10岁时便去世,她的大姐则因伤寒也在这以前一年去世。她的父亲在她6岁时失去学校教职。只好把家变成寄宿学校招收学生,这对她的家庭生活有一定影响。当时波兰为俄国占领,规定教师只能用俄文上课。波兰老师不理禁令,平日仍用波兰文授课、照教波兰历史;当俄国督学来抽查时,才又改成俄语。
像玛丽亚这类优秀学生,常在这种情况下被选派背诵俄文给检查人员听。这样的学校生活,增加了当时学生的精神负担。 中学毕业後,玛丽亚面临女子的抉择:嫁人还是发展自己的事业。她在当家庭教师时曾与其中一家的长子恋爱了几年。后来因男方的父亲嫌她家里经济状况不好而告吹,这事对她造成一定打击。
至於皮埃尔,则是她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经人介绍认识的。皮埃尔比她大9岁 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但他们的结合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阶段,这不光是因为科研合作,更由於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他们常常举家渡假。即使在1898年夏天研究工作最吃紧的时候,也有好几个月离开实验室。
在家,居里夫人管家务:她从结婚起便把家庭账目记在一个本子上;此外 她还为两个女儿的成长做笔记。而最能反映这段婚姻的幸福的,是皮埃尔去世对居里夫人的打击。皮埃尔被马车撞死後,居里夫人有一年天天给他写发不出去的信! 皮埃尔去世后,长女正值学龄期,居里夫人组织了几位不满当时「重文轻理」教育体系的科学家;办了一所流动家庭学校,由家长轮流教授数、理、化等科目。
这样坚持了两年。 大约1910年左右。居里夫人开始与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Paul Langevin)相恋。郎之万是居里夫妇的朋友。以前是皮埃尔的学生。他当时已婚并有两个儿子,但婚姻很不愉快,妻子和岳家经常跟他吵闹,甚至动手厮打。玛丽亚与郎之万的爱情发展得很快,她并表示愿与郎之万共建新生活。
可是,到了1911年,郎之万夫人截获了两人的信件并将之公开,法国舆论因此大哗,攻击玛丽亚拆散别人的美好家庭;说是女强人欺侮贤妻良母,外国女人破坏法国社会价值(在颂扬居里夫人时,她就不是波兰人而是法国人了)。整个事件闹得很厉害,郎之万甚至为此与人决斗。
最後,郎之万回到妻子身边,而玛丽亚也就终身为居里夫人了。 社会的认可 虽然居里夫妇对科学有重要贡献,但法国科学界和社会却并不那麽接受他们。 皮埃尔从小性格孤僻,家庭不属[上流社会],上的学校也不是顶尖的,所得教职只是在物理化学学院而不是邻近的名牌大学索邦。
1898和1902年,皮埃尔两次争取索邦教职未成;1902年争取进人法国科学院未果。直到 1905年才遂其愿。 至於居里夫人,则终身未能进人法国科学院。1910年她被提名进入科学院,瞬间成了全法国的争论中心:女性可不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大报小报、各派人士互有观点;科学院的表决成为大众注视的焦点。
最终,她以28票对30票败给另一科学家。从此她未再参选。直至五十多後。她的一个女学生才成为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居里夫人早年任教女子师范学校。一直到获得诺贝尔奖後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皮埃尔死後,索邦将他的实验室(他自己是在得奖後才为索邦所接纳的)交给居里夫人。
却没有把皮埃尔原有的教席头衔给她。 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过程也都十分曲折。1903年的奖,她没有被正式提名。当时的提名信是说皮埃尔·居里和贝克勒尔合作无间,所以应该一起获奖。事实上。皮埃尔一直讨厌贝克勒尔。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贝克勒尔本人是单独工作的。
一位瑞典数学家把提名信的内容告知皮埃尔。他因此给瑞典科学院写信,要求与居里夫人共同提名。但这并不能算作正式提名信。结果瑞典科学院只有用1902年一位法国医学科学院病理学家已稍为过期的提名顶替,居里夫人才因此成为三位得奖者之—。但是。瑞典科学院只请皮埃尔作学术报告,而没有请居里夫人。
居里夫妇在1903年得奖後。社会舆论始终把居里夫人放在从属地位,说她是丈夫的好助手,「他动脑」、「她动手」。其实二人之中,皮埃尔较喜欢动手,而居里夫人在理论性的学科思考上则较突出。在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中,他们合作无间,各有贡献。但是,舆论界执意把居里夫人描绘成配角。
有一家报纸在皮埃尔当选院士後。发表了一篇居里夫人「访问记」,称她为丈夫的成功而高兴,而且宣称女子的唯一心愿就是帮助丈夫工作。这个报导第二天就被居里夫人否认,她投信报社表示从未与该报任何人谈过话,也从未对任何人表达过所报导的意思。 居里夫人第二次得奖时正好遇上郎之万事件,法国报刊对他们的关系议论纷纷,但没有任何人能出示直接证据。
1911年11月7日,路透社报导该年化学奖授予居里夫人。11月23日,郎之万夫人通过其兄在报上发表居里夫人给郎之万的情书。信件公开後,瑞典科学院著名物理化学家Svante A。 Arrhenius竟然写信给居里夫人,要她给瑞典科学院发信表示不愿领奖。
居里夫人为此受很大伤害,但她拒绝了强加於她的「辞呈」,并回覆阿氏:科学和个人生活没有关系,我将依我的信念行事。12月11日和12日。居里夫人到斯得哥尔摩领第二次诺贝尔奖,并作第一次诺贝尔报告。 从苏珊·昆的这本新书可以看到,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同样会遇到常人的烦恼,这些烦恼在公众人物身上更往往被放大。
近年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加强了分析性,老式的「英雄」、「魔鬼」图谱被一一修改。其实,一个有血有肉、能被大众理解的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功业或劣迹,不是更容易引起思考吗? 接触过各种「英雄史」的人,常常发现在现实中找不到书中人物,一种反应是迷惘,另一种反应是失望。
也许,历史人物并没有家有些「历史」书所载的那样生活过! 。
全部
相关知识
科学家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30则
他们何以能成为伟大科学家(2)
十字花科“傅科长”的花田故事
他们何以能成为伟大科学家
科学探馆行|知力科学小记者讲“植物学巨匠”吴征镒的故事!
我国科学家找到植物适应气候环境变化的密码
探索中国花卉与世界的故事 《花开中国》五一开启“花卉之旅”
武汉植物园举办“青促会聚,格物致知”青年科学家开讲第三期
纪录片《花开中国》五一开播,探寻五种花卉美丽故事
网址: 科学家的故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08050.html
上一篇: 美国植物学家洛克眼里的民国范儿 |
下一篇: 国庆立体花坛扮靓杭城,16件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