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式恐怖”?
——弗洛伊德“诡异感”和布尔迪厄“象征性暴力”理论下的分析
“中式恐怖”是一种通过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场景中激发出诡异、不安和压抑感的恐怖类型。这类恐怖并不依赖于血腥暴力或超自然生物,而是通过日常物品和文化符号的重新配置,使观者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和社会压迫的联想。这种恐怖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体系、历史记忆以及社会秩序,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更深的触动。
除了直接暗示鬼怪,中式恐怖常见的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把熟悉的文化符号呈现在陌生的环境中,让人感到诡异;二是通过符号暗示传统文化中的压迫性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 1939)的“诡异感”(uncanny,又译作“诡异”“异样感”和“恐怖谷”等)理论和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 – 2002)的“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理论,分析中式恐怖的机制。
弗洛伊德指出,诡异感是一种让人既熟悉又陌生、让人感到不安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来源于某种曾经熟悉的事物,因为某些细微变化或不符合常规的安排,突然变得陌生和可怕。在中式恐怖中,许多物品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由于特定环境或重新安排,使其象征意义发生变化,产生诡异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这对银白色的“福寿”纹样西装袖扣。首先,“袖扣”本身就属于西方服饰的范畴,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联。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让人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熟悉的中国吉祥字样被放置在一个与它原本语境不符的西方物件上。其次,“福寿”这样的吉祥字样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与红色和金色搭配,而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死亡、哀悼想联系。这使得“福寿”这两个吉祥字样在与银白色结合时,引发了文化符号和情感之间的错位,仿佛对“福寿”的祝福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暗示,让这对袖扣看起来好似寿衣上的装饰。
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概念,指的是通过文化、语言、符号等方式对个体进行无形的压制和控制。与物理暴力不同,象征性暴力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权力运作,它通过社会规范、传统习俗和文化符号对个体施加影响,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控制和约束。在中式恐怖中,许多文化符号通过这种象征性暴力,让观者感受到无形的压迫和束缚。
银白色与死亡的联想将喜庆的福寿转化为死亡和不祥的象征,这种扭曲的结合打破了传统语境中的平衡,使观者感到不安。这种符号的重新配置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幸福和命运的控制性力量。长寿和福气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回报”,个人必须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尤其是服从家族和社会训诫,才能获得。然而,当这些吉祥符号被银色扭曲时,实际上暴露了它们背后潜在的控制与压迫。象征性暴力让个人感到,自己的命运与道德秩序的维护紧密相关,而这背后是对个体自由和身份的束缚——“福报”的背后何尝不是压迫和规训?
这种象征性暴力在其他中式恐怖元素中也屡见不鲜。例如,中式嫁衣通常象征着幸福的婚姻,但它同时也暗示了传统婚姻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嫁衣红色的喜庆与其背后象征的道德规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个体在传统制度下的压迫感。布尔迪厄认为,象征性暴力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无害的文化符号,使得个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
中式恐怖之所以对中国观众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它依托于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符号体系和社会秩序。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文化记忆,还通过无形的社会规范塑造了个体的身份和生活方式。因此,当这些熟悉的符号以扭曲或陌生的形式出现时,观者不仅感受到视觉上的诡异感,还体验到文化和社会压迫的回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符号——如福寿纹样、大红嫁衣、破旧的春联、雕花大木床、中式家族祠堂等——往往与传统的道德体系、家族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紧密相连。家族长辈的权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个体往往要受到严格的社会规范制约。当这些文化符号被以破败或陌生的形式展示时,观者的潜意识中会感到社会秩序的压迫和个人身份的危机,会感到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思想之间的不协调。这种心理上的冲突和压抑感正是中式恐怖的核心力量。
相关知识
是温柔也是残酷:一部“中式恐怖”游戏的诞生
融入传统文化的《纸人》 :中式恐怖氛围如何营造
吓不倒人的《纸嫁衣》,是怎么成了“中式恐怖”的扛把子
国产恐怖游戏,也可以不拘泥“中式元素”了
「慎点警告」聊一聊中式恐怖元素的话题(轻恐怖+多图预警)
这款民俗惊悚纯爱游戏究竟如何讲好中式恐怖故事?
《纸嫁衣》改编电影:中式恐怖游戏能否出圈?
好看的恐怖小说推荐
寻找中式恐怖之滥觞——
中式恐怖有多上头?以闪亮之名大热新版本,能在游戏里演绎纸嫁衣!
网址: 什么是“中式恐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21121.html
上一篇: 恐怖漫言 |
下一篇: 死亡恐惧 第四章 三个派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