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2025-01-31 00:02:09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雷楠 通讯员 邹景根 陈国东
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郧西县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春节期间,郧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亮相,为首个“非遗”春节增添新韵味。
“郧西是七夕文化之乡,‘织女绣’是七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直想多做一些刺绣,让更多人能了解到郧西的非遗技艺。”在位于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的天河乞巧坊内,郧西手工刺绣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张春梅轻捻彩线、轻弹绣花针,各色针线在她指间“飞龙走凤”,一个个饱具匠心的刺绣图案生动立体、活灵活现。
店内摆放的精美绣品吸引了不少居民游客驻足欣赏。“这些作品针法活泼、绣工精细、形象传神,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活灵活现。”市民何彩红边欣赏绣品,边向张春梅请教刺绣的工艺手法。
“织女绣”传递“七夕文化”,郧西三弦唱响“非遗”传承。“天上有银河,地上有天河……”在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三弦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郧西三弦《传承》正在上演。舞台上,二十多名小朋友正认真学习着郧西三弦的唱腔和手法。
“非遗技艺需要传承,郧西三弦更要后继有人。”郧西三弦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张久政表示,为了庆祝首个“非遗”春节,自己特意用郧西三弦编排了节目《传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郧西“非遗”,爱上郧西三弦。
“郧西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颇有新意。这几天不仅观赏了精彩的民俗表演,还品尝到不少非遗美食,真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来自陕西的游客许容十分喜爱郧西三弦,观赏之余还录下视频与亲友分享郧西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郧西县非遗文化馆,30多名学生正在“七夕花馍”第四代传承人卢芸的带领下学习制作花馍。学生们细心地用牙签调整面团的形状,再用镊子轻轻地夹起一粒黑豆,为花馍“萌蛇”点上眼睛。“之前总在网上看到郧西非遗文化的精彩视频,今天终于体验了一把!”从外地赶回郧西过年的贾娜特意带着孩子一起参与“七夕花馍”的制作。
春节期间,郧西县非遗文化馆开设了郧西糖画、上津粮食画、剪纸等多项非遗文化课程,同时开展乞巧织布坊、织女汉服馆、天河古榨坊等非遗体验活动,让居民游客共享“非遗盛宴”、共度“非遗”中国年。
责任编辑:韦武霞
点赞8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相关知识
非遗进校园,八宝山街道多彩文化活动点亮童心
郧西巧打七夕牌,让“活”起来的非遗“火”起来
湖北郧西:千年浪漫七夕日 非遗民俗薪火传
“在非遗中感受郧西魅力”之七夕习俗
“郧西七夕”文化花馍技艺非遗传承人卢芸:巧手做花馍 指间传非遗
传承与创新:打铁花展示非遗之美,绽放吉祥中国年
无锡拈花湾拉开新春序幕,年味活动点亮花火中国年
解锁壮乡非遗年!桂林千古情景区“狂欢中国年”火出圈
短视频直播激发出“非遗中国年”的新活力
非遗中国年 新年养水仙
网址: 郧西多彩非遗“点亮”喜庆中国年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28725.html
上一篇: 2017七夕怎么求婚?十大创意求 |
下一篇: 七夕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