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
句;唐代时期,食花之风盛于皇室。陆羽《茶经》载,唐代煮茶时就有加茱萸、葱、姜、
枣、桔皮等同烹的做法。这里引另外两个资料,《全唐诗》卷八八四,李郢诗《酬友人春
暮寄枳花茶》中云:“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
老家。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唐人韩
偓的《横塘》诗云“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这里的犀液据后人注释应指桂
花煮的水或者腌桂的卤汁。这些可能是花茶的最早记载,但是从诗中不能得知花茶的实际
制作,所以也不能断定它是窨制花茶或者拌花茶或花煮茶或其它了。不过,从比较广义的
角度上看,这些可以看作引花入茶,花益茶香的源头。
后宋人蔡襄《茶录》载,北宋初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可知当时为增加贡茶的香气,开始掺入名贵香料“龙脑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
坚,是一个赞成在茶叶中助以香料的品茗家。他在《煎茶赋》主张完全可以“不夺茗味,
而佐以草石之良”。所谓“草石之良”,他具体举出的是“胡桃、松实、庵摩、鸭脚、勃
贺、靡芜、水苏、甘菊”。这八种东西,皆植物的果、叶、子、蕊,或清凉辛辣,或甘甜
馨香,择一二种适量用之,“既加嗅味,亦厚宾客”《煎茶赋》,何乐不为呢?可见,在
北宋已出现了在茶中置花之蕊瓣如甘菊。宋金时期,常以瑞香花晾干后碾碎拌入茶及酒中,
有诸多咏瑞香之词可以为证:“飞香直到玉杯深”宋·张抡《西江月》,“茗碗添春花气
重”金·蔡松年《江城子慢》等。宋金时期的这种饮茶方式,其“草石之良”是临时设茶
才随宜加泡到茶汤中去的,倘将此茶称作“花茶”,亦未尝不可。在这里,“花茶”一词
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的。然而此时的助茗方式,正是后来窨制花茶的先声。
至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云:“茉莉薰茶及烹茶尤香”。赵希鹄《调燮类篇》记
载:“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畔……”。吴人施岳《步
月吟·茉莉》中也有说到“玩芳味、春焙旋熏”。可见,宋代用茉莉薰茶已是很常见,只
是没有更多具体的窨制工艺的记载。
元代倪瓒创“莲花茶”,引《清閟阁全集》云:“莲花茶,就池沼中。早饭前,日初
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破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用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明早摘莲
花,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扎口收藏。”倪瓒当初创制“莲花茶”,纯粹是
文人雅士的兴起之举,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文化消闲活动。但如果从茶文化发展角度看,其
意义却是十分巨大的。他不但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茶叶品饮方式,更开拓一个非常广阔的茶
叶再加工领域,花茶后来能成为中国老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茶品之一,倪瓒的贡献是功不
可没的。花茶从文人雅士逐渐地普及到平民百姓的不是没有原因的,大凡有产有闲阶级才
会有这等闲情逸致,煞费苦心的琢磨茶的新奇饮法,一般的草民能够喝到最普通的茶叶已
经算不错了。另外,花文化、茶文化与文人阶层密切联系,以花言志喻己者,爱花爱茶者,
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花和茶是文人的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也是
很自然的事。
明人孔迩《云蕉馆纪谈》云:“徐升在重庆,取涪江青虫麻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
雪锦茶碾之,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
这里说的“焙”,即运用烘焙法薰制。文中提及“味倍于常花”,那么常花当是时人更常
用的海棠之外的其他香花了,茶引花香,相得益彰。这就告诉我们,明初,川蜀之地花茶
已见流行。
明代顾元庆所著的《茶谱》一书,对花茶的制法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木樨、茉莉、
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
者,量其茶叶多少,扎花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
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这里所说的花茶制
法已和现代窨制花茶相当接近了,两者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明代朱权《茶谱》中介绍了以花代茶的品饮法,“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
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
矣。”因此称作“换茶”。他还介绍了一种“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
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
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可以说,明代花茶的制法形式很多样,创
相关知识
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花茶发展历史
花茶的历史与文化
花茶历史:从古至今,芳香流溢,情趣悠长,探寻饮茶文化的千年传奇
悠久历史中的花茶文化
花茶起源花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花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pdf
花茶:饮在指尖,品读历史与文化
花茶的历史
中国花卉文化发展历史
网址: 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131742.html
上一篇: 花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下一篇: 2025年福州市非遗传承空间拟推 |